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橡胶发展史

橡胶发展史

橡胶发展历史
世界史
11世纪,南美洲人民就已使用橡胶球做游戏和祭品。

1493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第二次航行探险到美洲时,将橡胶知识陆续带回了欧洲。

1736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明(Charles de Condamine),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纪略》。

1768年,法国人麦加(P. J. Macquer)发现可用溶剂软化橡胶,制成医疗用品和软管。

1770年,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发现橡胶可用来擦去铅笔字迹.
1819年苏格兰化学家马金托希发现橡胶能被煤焦油溶解,后来人们开始用橡胶制造成防水布。

从这时起,天然橡胶的工业开始被研究和应用。

1820年,世界上第一个橡胶工厂在英国哥拉斯格(GLASGOW)建立。

1826年,为使橡胶便于加工,汉考克(Hancock)发明了用机械使天然橡胶获得塑性的方法。

1828年,英国人马琴托士(C. Mackintosh)用胶乳制成防雨布.
1839年,美国化学家查理·古德业通过橡胶发明了著名的“硫化法”。

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橡胶是一种碳氢化合物。

1875年,化学家布查达制出人造橡胶。

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H. A. Wickham)完成了将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人工栽培种植的工作。

此后,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扩种建立胶园。

188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芮德勒(H. N. Ridley)发明了“连续割胶法”.
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研究一种叫甲基橡胶的合成橡胶。

大约在1930年,德国和苏联,合成了丁钠橡胶。

1950年世界轮胎总产量为1.4亿套,而1973年猛增到6.5亿套。

其他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量在70年代初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是世界橡胶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1953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研制成功。

1955年,美国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构与天然橡胶基本一样的合成天然橡胶。

1965年,热塑性橡胶开始应用于胶鞋及胶粘剂。

1970年,首批浇注轮胎(用聚氨酯橡胶)诞生。

今天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橡胶生产的技术水平。

中国史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干崖土司刀安仁(傣族,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推行实业救国,从马来西亚运来三叶橡胶苗八千余株,从此揭开了橡胶史的在中国发展的序幕。

后来因战乱、管理不善,1950年只剩2株,现尚存1株。

建国初期,面对十分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党中央做出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

形成了以海南、云南和广东省为主的现代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跻身为世界植胶大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橡胶工作者经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进行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特点、具有自身特色的橡胶栽培技术和初加工方法,成功地在北纬18o一24o、东经100o~120o地区大面积植胶,不仅填补了我国天然橡胶科技发展的空白,而且为世界天然橡胶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已成为天然橡胶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国的橡胶种植面积达660.8千公顷,年产干胶56.50万吨,均居世界第五位。

约有300万人在从事橡胶种植、加工业以及提供科技、生产资料服务、运销业、设备制造业等相关行业。

2011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天然橡胶的消费量已突破350万吨,约占全球天然橡胶消费总量的1/3以上,而我国的天然橡胶产量却只有68.7万吨,自给率20%,目前缺口已达五分之四。

为此,中国天然橡胶协会提出了两项应对措施:
一是促进国内天然橡胶产量的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宜胶土地资源已经接近饱和,依靠扩大种植面积的潜力十分有限,为此,今后将重点推进历史遗留低产残次胶园的更新改造,在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内全面推广良种,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提高我国天然橡胶单产水平,提升现有胶园的综合生产能力。

到2015年,我国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内种植面积要稳定在140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新植胶园优良新品种应用比例达到100%;到2020年基本实现胶园良种化,年产量达到120万吨以上。

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弥补我国天然橡胶资源的不足。

近年来,广东农垦等根据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开展了境外植胶。

更多橡胶行业资讯请登录:
文章摘自:/news/12406.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