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家长指导孩子学钢琴的一些建议亲爱的家长们:综合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孩子或多少都可能出现过一些学习上、专业上、心里上的问题与困扰,现特就这些问题琴行与音乐学院老师们沟通、探讨后梳理出来为你们一一解答。
或许它可以让您及孩子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可以避免一些不应有的毛病而成为日后钢琴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这样也有利于家长及孩子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并希望成为您及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用我们的爱心、智慧一起来帮助、引导、鼓励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进步!在此也抛砖引玉,希望您把孩子在学琴过程中一些好的方法及心得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一、音乐氛围的影响莫扎特3岁学琴、贝多芬4岁学琴、肖邦6岁学琴,舒曼、郎朗都是从3岁学习钢琴。
其实成功与否,坚持与否,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及卓越的自身条件,还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纵观许多音乐家的成名、成就,可以看出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引导和培养。
家长兼负着培养孩子、引导孩子的音乐兴趣及理解力、敏感能力的责任。
比如他是不是喜欢听音乐?当电视机、音响里播放出好听的乐曲时,是否能跟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他的音乐记忆力如何,是不是能在听过之后清楚、准确地记住不忘?还有,就是具备敏锐的听觉,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微小差异,都具有精细的辨别能力。
另外,每个星期,父母还应该拿出一点时间,全家一起听一首名曲,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从中听到什么,一起认识和理解名曲的内容,也可以一起玩音乐游戏;多听音乐会,听听名家们的演奏;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
把“陪练”和共同欣赏音乐的过程看作是亲子活动。
所以,请家长们从现在起,关注音乐,关注相关的音乐知识、音乐家,并培养孩子从小树立偶像,了解并学习他的一些励志事迹及良好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激励孩子的学习,并与孩子一起设立一个小目标,朝这个小目标努力,一步一步迈进,从而离大目标越来越近。
第二、家长和孩子应具备的性格及品德家长和儿童都要有:耐心、细心、恒心、专心、静心、信心、决心。
实际上这也是家长自我修养和培养儿童自控自治、顽强坚毅、细致耐心、认真负责的一个过程。
通过学琴,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家长和儿童的性格、品德都会大为改观。
所以请家长们调整好心态,给自己下定决心,我带领孩子一起打这个持久战,虽然困难重重,但不临危退缩,不做逃兵,这也是培养孩子面对挑战和挫折最好的一个过程。
一个孩子如果坚持学钢琴6年以上,他的逆商要超过一般的人很多。
孩子学琴的过程是喜悦和泪水相伴的过程,真正靠孩子自己撑下来的几乎没有,所以说孩子的毅力是靠父母培养出来的。
我在这里要提醒各位:孩子不喜欢练琴,不是偶然是必然,人想偷懒那是天性,更何况天真的孩子们!亲爱的家长们,作为表率,你们是否也准备好了呢?第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姿势正确的坐姿可以预防孩子的身体发育产生影响。
孩子的坐姿不仅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还需家长对孩子的时常提醒。
俗话说:站要有站像,坐要有坐像。
弹琴是高雅的演奏艺术,让孩子明白钢琴不仅优雅而且精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另外请家长务必记住,在考级和比赛时坐姿不端正是要扣分的,好习惯从每天练习开始。
第四、练琴时间的长短调整家长不要盲目的急于求成,要合理安排孩子的练琴时间,不要用琴来霸占孩子所有的时间,那样会打消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练琴时间上,有一个简单的推算方法供家长参考。
4岁的时候,每天有20分钟到半小时就足够。
学了大致一年以后,孩子的琴谱也会多加一本,那每天练琴的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到45分钟左右。
但这45分钟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段,先30分钟再休息10分钟后继续,因为5岁的孩子一般专注力也只能30分钟左右。
到了6岁了,有三到四本不同的琴谱,时间也依次增加。
多增加一本琴谱就增加大约15分钟练琴时间即可,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段为妥,但是前45分钟我们要求孩子认真、用心。
如果孩子有情绪或是疲惫,那么我们就要注意调整或是宁可让孩子休息后再进行下个时间段的练习。
尤为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长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4岁第一堂钢琴课起,练琴的时间就要固定,每周四到五次,每次固定时间,循序渐进。
最不好的是想练就练,想不练就不练,这种坏习惯是今后“一事无成”的开始!孩子每天从几点开始练琴,练到几点,应该是个不可轻易改变的规矩。
第五、如何锻炼及培养孩子正确的指法。
正确的指法,要以每个手指的独立为前提,同时又会有利于发展每个手指的独立。
正确的指法,也是发挥每个手指特长的指法。
正确的指法,才能弹好乐句,表达好语气,有利于克服技术困难。
正确的指法,还能帮助背谱。
有时,记住一个关键的指法,后面的音就顺手而出了。
对乐曲的记忆,也是对指法的记忆连在一起的。
不少孩子喜欢用“听使唤”的手指,避开“不听话”的手指。
最典型的是用3指代替4指。
,许多初学者都用3指代替4指。
由于4指不好用,于是该用不用。
再如,当左手是一个很低的音和一个上方和弦的结构时,低音必须用小指。
有的学生竟用3 指代替。
越不用,就越不好用,越不好用,越不用,形成了不良循环。
另还要注意跳音的指法。
跳音,因为音音断开,缺少经验的学生就会以为指法也个个孤立。
其实,跳音只是奏法,而指法原则,与连音是相同的。
但是,对于初学或是年龄较小,手指较弱的孩子家长不须要求太严格,因为小孩指头没力气很难达到正规、专业的效果,多练习多提醒,随着骨胳的发育及完善长大后自然也会纠正。
周广仁先生是中国重要的钢琴教育家之一,他谈到:过去许多教科书会中强调弹琴的姿势和手型,特别是对初学者先要定规矩。
但如果是教条式地对待这些规定,就会把人束缚住,据说这样的手型对训练手指独立性和力量有益。
正是这种观造成了许多人弹琴手臂紧张,其实这种弹奏法早已被更自然松驰的方法替代了。
现代演奏家采用自然手型,整个手型也入得更平一些,将手指作为一个从手臂到手的整体来触键。
为了能够直接地传达自然重量,现在一般手腕的位置比过去的方法要高些,要使从肩膀到手指之前间形成一条直线,手臂重量能够通常地传到指尖上,而不在手腕部位卡住。
实际上,在演奏的过程中,一切手段都要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定。
总之,不能把初学阶段的规定视为清规戒律,一成不变,利用手臂重量的弹奏法是最自然和放松的。
这种弹奏法的特征是:手指紧靠在键上,尽量保持和键盘最小的距离民,手腕和手臂都是放松的,从肩膀到手掌的最高部位形成一条线,手臂的重要支撑在指尖上,用这种方法演奏,产生最小的疲劳和消耗,声音圆润。
所以说外在的动作问题,而是一个内在的感觉。
第六、如何避免节奏不统一、不均匀。
在一首曲子中,有些学生无意识地、不知不觉当中将某些段落弹得忽快忽慢,这很不好,不符合曲子要求。
原因是:一则缺乏节奏感觉、某些技术上的大原因;再者就是某些特殊节奏如三连音、四连音等相互组合、抓不住基本节奏造成不统一、节奏不均匀主要是因手指技能和触键方面能力不强而造成。
节奏的松紧.主要是节奏的自由度。
节奏应该是严格准确的,但决不是机械的,因为节奏是表现音乐的重要因素;音乐是传达人的情感,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其节奏也应该是活的,有时紧,有时松,像人的脉搏,随着情绪变化而有快慢的变化;但它的松紧是依据音乐的自然流露,不能随心所欲。
音乐的松紧较难把握,因为音乐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培养和提高。
第七、做孩子的朋友,做老师的助手1、做老师的助手在孩子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最忌家长‘袖手旁观’,而是应当起一个类似钢琴老师‘助教’的作用。
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课堂表现,认真领会老师的要求和意图,在下次课之前这段时间内,用适当的方式,贯彻、落实老师的教学要求。
如果发现孩子课堂表现不好,课后家长应进行提醒教育,鼓励孩子认真听讲,切不可采用武力恐吓威胁,那样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而且,家长要与老师及时沟通,更深入地找出原因,家长与老师一起解决,让孩子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果家长很忙,不能及时关注到孩子的上课情况,则可以请老师把孩子每节课的课堂表现让孩子带回家。
同时,家长也可以与孩子达成协议,通过课后检查来了解孩子的课堂效果。
如让孩子选择课上新学的一首曲子弹给家长听,或者由家长从新学的曲子里抽取一首来让孩子弹。
这样孩子的学习效果就会很明了的展现在家长面前,这样不但会及时了解孩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问题所在,而且还会让她感受到家长对她学习上的重视程度。
并且可以结合孩子的学习情况找出侧重点,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并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和老师的紧密联系,这样,在孩子的心理上对学习自然不会放松,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做得好的方面,要及时提出表扬,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足处,并提出更高要求,这样,孩子就会牢记自己的优点,逐步改正缺点,循序进步。
提醒一点,如孩子课堂纪律不好,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没有对老师建立起尊重,如果他尊重老师,从内心去喜欢老师,那么他就会很认真的学好这门课程。
家长应多灌输孩子积极的思想,教导孩子遵守纪律,尊重师长。
师生适应是双向的,老师适应孩子的同时,更需要孩子去适应每一位老师,从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品质。
这样对孩子将来适应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
2、做孩子的朋友虽然每个家长的工作性质、忙碌程度不同,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长。
孩子成长的时间是极其宝贵和短暂的,特别是幼儿和少年期,孩子无论从心理、生理上,还是学习上都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督促。
常听许多父母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管教孩子,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忙,不论你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尽可能地多陪陪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孩子会通过自己的表现来回报你的。
经常对孩子说要学就认认真真的学,要玩就痛痛快快的玩,所以在孩子所有作业都完成后,让孩子自由玩耍,节假日带孩子走出家门,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了解社会,结交朋友、增长见识。
第八、学琴时家长应当注意的细节以下有三种情况,是不利于学习的:第一种,家长代替太多。
理应学生自己努力去做的事,却由家长代劳了。
比如认谱,这是完全可以、而且也是应当由学生自己去熟悉的事。
但却有这样的学生,学了一年钢琴了,有些音还不认识,键盘也不认识。
第二种,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施压过分。
事事强制按家长的意志办,甚至使用暴力。
时间久了,很容易导致孩子学琴的逆反心理,如果孩子的学习在被被迫下进行的,那么孩子学习质量也会事倍功半。
第三种,与前两种相反,取完全不过问的态度。
对于少数理解力、自觉性都好的孩子,这样的态度并不错。
问题是更多的孩子,幼小的孩子,不太可能完全理解老师的全部要求。
这时,家长的协助、提醒是有益的,但家长却放弃了这一点。
从三种不理解的情形中,我们就可以推出家长应取的正确态度:第一,不要代替学生的学习。
还以认谱为例,让孩子自己去认,不要替他说出音名,找到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