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事故防护措施

化学事故防护措施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防护措施 2012-03-23 10:42:05 互联网浏览:56 发布评论(0)危险化学品中毒、污染事故预防控制措施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保持卫生。

(1)替代。

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很难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

例如,甲苯替代喷漆和除漆用的苯,用脂肪族烃替代胶水或粘合剂中的芳烃等。

(2)变更工艺。

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很有限,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有害化学品。

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

如以往从乙炔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剂,现在发展为用乙烯为原料,通过氧化或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剂。

通过变更工艺,彻底消除了汞害。

(3)隔离。

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

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

隔离操作是另一种常用的隔离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生产设备与操作室隔离开。

最简单形式就是把生产设备的管线阀门、电控开关放在与生产地点完全隔开的操作室内。

(4)通风。

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最有效的措施。

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通风分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两种。

局部排风是把污染源罩起来,抽出污染空气,所需风量小,经济有效,并便于净化回收。

全面通风亦称稀释通风,其原理是向作业场所提供新鲜空气,抽出污染空气,降低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在作业场所中的浓度。

全面通风所需风量大,不能净化回收。

对于点式扩散源,可使用局部排风。

使用局部排风时,应使污染源处于通风罩控制范围内。

为了确保通风系统的高效率,通风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十分重要。

对于已安装的通风系统,要经常加以维护和保养,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

对于面式扩散源,要使用全面通风。

采用全面通风时,在厂房设计阶段就要考虑空气流向等因素。

因为全面通风的目的不是消除污染物,而是将污染物分散稀释,所以全面通风仅适合于低毒性作业场所,不适合于腐蚀性、污染物量大的作业场所。

像实验室中的通风橱、焊接室或喷漆室可移动的通风管和导管都是局部排风设备。

在冶金厂,熔化的物质从一端流向另一端时散发出有毒的烟和气,需要两种通风系统都要使用。

(5)个体防护。

当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超标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

个体防护用品既不能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也不能消除作业场所的有害化学品,而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

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失,因此个体防护不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

防护用品主要有头部防护器具、呼吸防护器具、眼防护器具、身体防护用品、手足防护用品等。

(6)保持卫生。

卫生包括保持作业场所清洁和作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两个方面。

经常清洗作业场所,对废物、溢出物加以适当处置,保持作业场所清洁,也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

作业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有害物附着在皮肤上,防止有害物通过皮肤渗入体内。

(二)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从理论上讲,防止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1.防止燃烧、爆炸系统的形成(1)替代(2)密闭(3)惰性气体保护.(4)通风置换.(5)安全监测及连锁。

2.消除点火源能引发事故的火源有明火、高温表面、冲击、摩擦、自燃、发热、电气、静电火花、化学反应热、光线照射等,具体做法有:(1)控制明火和高温表面(2)防止摩擦和撞击产生火花(3)火灾爆炸危险场所采用防爆电气设备避免电气火花。

3.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包括阻火装置、阻火设施、防爆泄压装置及防火防爆分隔等。

(安全管理交流)上一篇:静电粉末涂装事故的预防下一篇:返回列表发生化学事故时的自我防护及应急措施化学毒物主要是以气体、液体、固体等形式存在,而化学毒物进入人体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伤口等,所以化学毒物自我防护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做好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的防护,防止化学毒物经这些途径进入人体。

一、自我防护的基本措施1、对化学毒物存在的初步判断(1)闻味:大部分化学毒物都有一定气味,如芥子气有大蒜味,光气、双光气有烂苹果味、硫化氢有臭鸡蛋味等。

但不能有意去闻味而致吸入更多的毒物。

神经性毒剂几乎闻不到气味。

(2)看植物染毒的特征:许多植物被化学毒物污染后,染毒局部都会发生颜色改变,如被芥子气染毒的树及地面等呈黑褐色;有的甚至枯萎,或留有油状液滴及毒剂斑点。

(3)专业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可运用比色法、试纸法、侦检管法、生化法和快速检测仪器等多种侦检方法,对化学毒物的种类进行快速检定。

2、自我防护的基本措施:(1)呼吸道防护:在未知现场存在何种有毒有害气体或未知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情况下,原则上应使用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或正压式呼吸防护用品);当你所处的场所没有上述防护用品时,在紧急情况下,你可使用逃生型呼吸防护用品;如果你手边也没有逃生型呼吸防护用品,你只能选择一些简易的呼吸防护方法,如:①戴防毒面罩和防毒口罩等,如防氯气、光气用碱石灰、活性碳作吸附剂的防毒口罩,防氨用硫酸铜或硫酸锌的防毒口罩。

防毒口罩应定期进行检查,以防失效。

②用毛巾、纱布、衣襟等做成厚口罩(8-30层),然后浸以下列的液体,如浸过碳酸钠饱和溶液及10%甘油可用来防二氧化硫、氯化氢、酸雾等;浸过10%碳酸氢钠溶液、草木灰水、石灰水可防沙林和氰化氢;浸过碳酸钙或乳酸钙的可防氟化氢。

当你对场所中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有一定了解时,你应事先准备好供事故状态下有效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2)皮肤防护:①防止化学毒物损伤皮肤和经皮肤侵入体内,应穿防化服、防护靴及戴防护手套,或者可选用适当的防护油膏,如防酸用3%的氧化锌油膏,防碱可用5%硼酸油膏。

②简易的防护方法:遇到化学毒物泄漏时,可立即取材,如雨衣、塑料布、帆布、油布、棉被、毯子等遮住身体,戴上医用或工业用的橡胶手套或皮手套,穿上雨鞋,以尽量减少化学毒物与皮肤接触。

(3)眼睛的防护:①戴防风镜或佩戴简易的防护器具,以防化学毒物损伤眼睛,或通过眼结膜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②简易防护方法:用铁丝、塑料纸、玻璃纸等制成防毒眼镜或用玻璃纸、透明塑料膜蒙住眼睛,四周用胶布固定在脸上。

二、事故发生时现场应急救援基本措施化学中毒事件发生后,可能会有大批人员受到化学毒物的危害,其中部分患者病情可能较重,故现场及时有效的急救,对挽救患者生命,防止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其现场应急救援的基本措施为:(1)迅速脱离现场:化学事故/中毒事件发生后,应迅速将污染区域内的所有人员转移至毒害源上风向的安全区域,以免继续受化学毒物的侵害。

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迅速将病员进行分类,并做相应的标识,以保证医护人员对危重伤员的救治;同时要加强对一般伤员的观察,定期给予必要的检查和处理,以免贻误救治时机。

医务人员在进行现场救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佩戴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

在现场要严格按照区域划分进行工作,不无故进入污染区域。

(2)防止化学毒物继续吸收:当皮肤被酸或碱性化学物灼伤或被易通过皮肤吸收的化学品污染后,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包括贴身内衣)、鞋袜、手套,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同时要注意清洗污染的毛发,并注意保暖。

忌用热水冲洗。

对化学物溅入眼中者,及时充分的冲洗是减少组织损害的最主要措施,对没有洁净水源的地方,可用自来水冲洗。

冲洗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吸入中毒患者,应立即送到空气新鲜处,安静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口服中毒者应尽早进行催吐,除用手刺激咽后壁催吐外,也可口服吐根碱糖浆催吐。

(3)心肺脑复苏:患者从事故现场救出后,如有心脏、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4)意识丧失者的处理:意识丧失的患者,要注意瞳孔、呼吸、脉搏及血压的变化,及时除去口腔异物,有抽搐发作时,要及时使用安定或苯巴比妥类镇静剂。

(5)特效解毒药物的应用:对某些有特效解毒药物的中毒,解毒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如发生氰化物中毒后,应立即将亚硝酸异戊酯1-2支包在手帕或纱布内打碎,给病人吸入15-30秒,每隔15-30秒重复应用1支(一般最多用6支);同时静脉缓注3%的亚硝酸钠10-15ml;或用4-DMAP2ml肌肉注射,如症状严重,可随后用50%硫代硫酸钠20ml缓慢静脉注射。

苯胺中毒要及早应用1%亚甲兰,按1-2mg/kg体重,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要及时应用阿托品或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二者并用。

(6)在现场救援中,医务人员要尽快查清毒源,明确诊断,以利针对性处理。

在病因一时不明的情况下,应根据临床表现,边抢救边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查找,以免延误救治时机。

治疗的要点是维持心脑肺功能,保护重要脏器,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经现场初步抢救后,在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护下,将患者转移到附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在伤员运转到医疗机构前,要将伤员拣伤分类,以便使伤员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一般将伤员分为:①需紧急处理的危重患者,即出现可能影响生命的损害或指征,如窒息、严重出血,昏迷,呼吸超过30次/分,血压低于80/50 mmHg等(以红色作为标识)。

②可延期处理,即不严重的伤害或中毒,可随后处理或转运(以黄色作为标识)。

③无需处理,即未中毒、无伤害或轻微中毒或伤害,不需要处理和转运,有时需要观察(以绿色作为标识)。

④死亡/濒死,即无呼吸,无脉搏,双侧瞳孔散大(以黑色作为标识)。

其相应的处置原则为: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主,按拣伤标志分级处理。

①红色—立即就地抢救;②黄色—简单处置后转送医疗机构治疗;③绿色—需入院的转送医疗机构,进行医学观察;其他人员视情况指定时间、地点进行医学观察;④黑色—待红色标识的病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立即抢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