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接纳、尊重“问题幼儿”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
翻开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首先被其吸引的是“童心篇”中的《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一封信。
瑞秋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也使我深受启发。
一个盲童,能够具有出类拔萃的语言能力、超群的想象力和非常强的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这与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这封信中,吴放老师提到:“美国的教育法规要求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尽可能为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正常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普通教室里与有正常能力的孩子们一同学习和升学。
”这使我想到了曾听过的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吴淑美教授关于“融合教育”的讲座。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将特殊的儿童融入正常的教育环境”。
我们国内的教育,特殊儿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殊学校,但是在我们正常的教育环境中,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有问题行为的幼儿,比如:吸吮手指、多动、发脾气、缄默、攻击性等行为。
这些幼儿,他们在老师的眼中往往是“不受欢迎”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他们。
“如果我们能够把心胸放宽一些,眼光放远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在自己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他特有的长处是值得我们认识和学习的。
”“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能够根据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来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能多把眼光放在孩子的长处上,注意挖掘他们的潜力,我们的教育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得多了。
”吴放老师的这两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也使我想起了隆隆。
隆隆他们是我大学毕业之后所带的第一批小朋友,因此我对他们也特别的用心,但只有隆隆,我总觉得自己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刚刚还好好地在座位上画画,一下子就用笔在旁边小朋友的画上画了一道,问他还笑嘻嘻地说“我觉得这样比较漂亮。
”好好地在帮老师整理玩具,忽然又将整理好的玩具全部倒出来,撒了一地,他却还觉得很好玩……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而隆隆的表现也总是时好时坏,让我摸不清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某种角度而言,隆隆的确是一个“问题幼儿”——任性、不受约束、好动、喜欢攻击别人、感到被侵犯时采取相应的方式反击……其实,这些表现在很多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只不过在隆隆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激烈。
然而,隆隆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静下心来好好地跟他讲道,他还是能够有很好地表现的。
有一天早上,隆隆来到幼儿园,一见到我便问:“老师,今天能不能请我当值日生?”我想了想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前提是他今天要有进步,上课能守纪律。
上课时,隆隆有几次站起来大声地说话,我便提醒他:“当值日生的孩子是有进步的孩子。
”隆隆听到后便克制住了自己言行,不再说话了。
我还请小朋友们一起观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有进步了,就同意他当值日生。
在内心愿望的驱使和集体的约束和监督下,隆隆的表现比以往有了很大进步。
我也遵守诺言,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与另一些孩子一起做值日生,学一学如何为他人服务。
隆隆当了值日生后很开心,向我表示还要争取进步,下次再当值日生。
现在仔细想来,隆隆也有很多可爱的、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课间休息的时候,隆隆总是会跑来给我们捶捶背,还会贴心地说:“老师,你辛苦了,我
帮你捶捶,这样会很舒服的。
”画画的时候,隆隆总是有很多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而且他总是能很认真、投入地将作品完成。
做数学的时候,隆隆又表现出了快而准确的特点,得到老师的表扬后常常引来同伴羡慕的目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人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每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以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周围的每一个人,以一颗平常的心去接纳每一个不同的孩子。
然而,每一个幼儿都有被人关心、被人爱、与人交往、获得鼓励和赞扬的需要。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关注。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同时新的形势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艺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观察能力,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才能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我们“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