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上册科学【双休集训】(考试范围:1.4-1.5)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潮湿的气体不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A.H2B.CO2C.CO D.O2 2.(2019•郴州)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B.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C.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D.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4.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序号实验现象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固体受潮,逐渐溶解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氯化钠生成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52A.X一定是Cu(NO3)2 B.X的相对分子质量比Y大C.Y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 D.该反应类型为中和反应6.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7.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
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A.生成沉淀的质量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溶液的pH8.(2019•广州)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正确的是()A.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B.氢氧化钾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C.氢氧化钾溶液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D.2mL氢氧化钾溶液与1mL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9.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测定某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实验中,通过测定丙装置质量的改变值,就能达到目的(样品中其他成分遇盐酸不产生气体)。
下列措施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A.省去装置是甲和丁B.将丙中的NaOH溶液换成Ca(OH)2溶液C.装置乙不再产生气泡时,立即停止抽气D.滴加稀盐酸之前,先抽气一段时间,除去装置内原有的CO210.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在所得溶液中加入指示剂,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石蕊试液变红B.石蕊试液变蓝C.酚酞变红D.酚酞和石蕊都不变色11.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①浓盐酸②浓硫酸③烧碱④食盐⑤生石灰⑥稀硫酸A.①⑥B.②③⑤C.③⑤D.②③④12.下列物质加入到无色酚酞试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是()A.KOH溶液B.CaCO3固体C.Cu(OH)2D.CuO13.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B.B点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蓝色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14.右上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反应后溶液的pH大于7B.反应前的溶液均可导电,反应后的溶液不导电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15.A、B、C三只小烧杯内分别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下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B.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D.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易溶于水16.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B.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17.对NaOH和Ca(OH)2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①都是白色固体;②都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③溶液都使酚酞试液变红;④与酸都发生中和反应;⑤向其溶液中通入CO2都变浑浊;⑥其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都变浑浊。
A.②B.⑤⑥C.①②D.②⑤⑥18.结合下表中所列物质的pH判断,在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别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物质食盐水厕所清洁剂血浆牙膏肥皂水橘汁草木灰水柠檬汁pH 7 1.7 7.4 8.2 9.2 3.5 10.6 2.5C.草木灰、蒸馏水、柠檬汁D.橘汁、食盐水、草木灰水19.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蚊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内注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应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A.食醋B.食盐水C.牙膏或肥皂水D.火碱液20﹒(2019·宁波)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其中正确的是()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22分)21.已知某碱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一定时,该碱溶液的浓度越大,其碱性越强。
(1)要使该碱饱和溶液的pH升高(溶质不变),可采取的方法是。
(2)要使该碱饱和溶液的pH降低,在下列试剂中,哪些可选择加入?。
A.CO2B.CaCO3C.Fe(OH)3 D.CuSO422.如下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将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等量二氧化碳气体中,用U型管连接。
充分反应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可观察到U型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
(1)室温下利用此装置,你还可以研究。
A.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B.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C.比较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能力(2)进一步思考、迁移:有变化的对比实验都可以用此装置进行探究。
23.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
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那么,图线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
24.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保存的过程中如果密封不严容易变质。
近年以来,化工原料市场供不应求,各种化工原料价格持续上扬.某化工厂为了增加效益,计划将一批库存的氢氧化钠投入市场。
如果你是质检员,请你按以下方案抽取样品对该批氢氧化钠进行检验,看是否变质。
【实验方案】【推断和结论】(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可能是,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为了进一步探究该产品变质的程度,再取少量样品,加入的A是过量的CaCl2溶液(CaCl2溶液呈中性),现象a为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证明该批产品(填“部分”或“完全”)变质。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5.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红同学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色。
(2)利用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5分,共24分)26.CO2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右图所示。
在于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_________;若将铜网换成铁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①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右图所示。
实验现象为:甲一一软塑料瓶变瘪,乙一一“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
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
27.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
于是得出结论:。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Na2CO3溶液至过量..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其理由是。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正确的是推理(选填“1”或“2”)。
28.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说法,“肥皂水是碱性的,洗衣粉溶液是酸性的”.这种说法正确吗?肥皂和洗衣粉混用会降低去污效果吗?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实验过程如下:①取三个塑料杯,分别编为甲、乙、丙,在甲杯中加入5克洗衣粉、乙杯中加入5克肥皂、丙杯中加入2.5克洗衣粉和2.5克肥皂②在三个塑料杯中,分别加入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充分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并测出溶液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