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大赛作品说明及要求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论文(含教育叙事):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及教育教学的应用,均可作为论文的选题范围。
具体有以下几类可供参考:1.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区域性和谐发展的研究2.班级开展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的实践研究3.教育技术标准、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5.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6.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研究7.幼儿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8.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9.信息化教育中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10.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11.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学与教的方式的研究12.数字化校园研究13.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14.翻转课堂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15.慕课教学成效研究要求:注重创新性与可行性,理论方面应严谨而创新,实践方面应实用且可行,严禁抄袭。
二、主题征文1.本年度征文主题:“育人育德•我为人师”、“我想阅读你”和“今天我是学生”三个主题任选其一。
2.征文要求:体裁不限,可以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体裁;必须Word格式编辑好;教师参赛作品的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三、基于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基于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教育技术,并且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教学设计案例。
其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阐明(三维)、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及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设计必须是认真设计并经过教学实践的真实成果。
在设计中要求做到课程标准、教育技术标准、课程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并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
编写教学设计请遵照下列三种类型:1.课程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按年级、学期(教材分册)进行的课程(或单元)总体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定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对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持(如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媒体、素材、学习平台等),资源与设计方案一并上报(网络资源只需给出网址并保证能够有效链接)。
2.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实验(实践、活动)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基本课型,不同学科可以有不同的拓展课型。
欢迎在每一学科中有不同课型的案例。
同样,资源与设计方案一并上报(课堂教学最好有实况录像,网络资源要给出网址)。
3.自主学习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综合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型课程,它包括了多种“学与教”的方式,其特点在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既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既可以是基于网络环境的,也可以是在常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
同样,资源与设计方案一并上报(要求附学生的学习成果实例,网络资源要给出网址)。
四、多媒体课件(含PowerPoint课件)多媒体课件是指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软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针对某些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
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提倡采用常用文件格式;作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网页形式作品可用通用Web浏览器浏览。
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
课件大小(包含所有素材)不得大于100MB。
PowerPoint课件将单设奖项PowerPoint课件是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此类课件应尽量使用低版本软件制作。
作品上交前,应使用PowerPoint自带的“打包”功能进行打包。
课件大小(包含所有素材)不得大于100MB。
五、数字故事“数字故事”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编写教学故事,把传统讲故事的艺术与信息技术工具结合在一起,整合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
数字故事的编辑平台工具可以选用PPT,也可以选用其他多媒体的编辑平台(如Flash动画、视频、数字相册软件等)。
数字故事已逐渐成为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的策略和技能。
数字故事要求:1.具有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等特点;2.主题鲜明、内容生动、有教育意义;3.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六、数字化高效课堂录像课基于“班班通”的数字化高效课堂录像课依托网络与“班班通”设备,组织教育资源规模化应用与研究,创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课例视频。
(一)作品包括:作品以光盘形式提交,包含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课件。
(二)作品要求:1.参赛课例应体现网络与“班班通”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及我市特色教育资源,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及移动学习设备等现代化信息终端,营造常规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应用武汉教育云平台的课例加分。
2.视频技术要求:根据教学设计实施的一节普通话课堂实录,视频分辨率为720×576,保证画面清楚,声音清晰。
课堂教学实录视频为单一视频文件,视频的片头为蓝底白字,时长6秒,包含“2016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大赛”字样及选手姓名、学科、规范的教材版本、课程名称或知识点名称信息。
七、“未来课堂”名师教学优质课实录(一)作品原则:1.研究和热点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展示,探讨教改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案例。
2.体现学科特点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原则。
教学观摩活动要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
重点引导教师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目标,体现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和教学有效性。
3.凸显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原则。
参与教学观摩活动的教师要充分体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让观摩者体验到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创新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二)作品包括:作品以光盘形式提交,包括作品申报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电子稿(在一个Word文档内体现)、教学课堂实录(30~45分钟)、教学陈述稿(PPT格式、10分钟,陈述稿中须嵌入课堂教学实况中的精华部分)(三)实录作品要求:根据教学设计实施的一节普通话课堂实录,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教室、未来课堂、录播室等场地。
课程时长30~45分钟,采用多机位拍摄(至少2机位),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真实课堂全部教学过程的要求(包括学生课堂讨论、读书、练习、写字等原始过程),视频格式为MPG、AVI、MP4其中的一种,视频分辨率为720×576,显示宽高比为4:3或1280×720,显示宽高比为16:9,视频码流1-3Mbps,帧率为25帧/秒,画面清楚稳定,声音清晰、口型同步,片头、片尾不超过5秒,片头内容包括: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上下册、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姓名、职称和工作单位(学校名称、logo)等;片尾包括制作单位、人员、录制时间等信息。
建议使用数据线专门采集或摄像机拍摄白板或银幕图像,视频为单一视频文件,不使用外挂字幕文件,不要过度剪辑和包装。
禁止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八、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体验式教育活动。
(一)作品内容:教育活动实况录像、教育活动设计和反思电子稿、陈述用PPT文稿。
教育活动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多功能触摸屏、iPad、电子白板、投影仪、交互电视等。
(二)作品要求:1.教育活动实况录像。
幼儿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完整教育活动的展示。
2.教育活动设计和反思电子稿(两部分须在同一Word文档内体现)。
包括设计理念、活动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准备、活动特色、活动重点、活动难点、电子交互环节、活动流程、活动延伸和活动反思等。
3.10分钟的“陈述用PPT文稿”。
陈述须侧重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具体形式和所取得的效果。
可结合课件、资源、软件、网站等进行演示,并在陈述稿中嵌入教育活动实况录像中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精华部分。
4.团队参赛作品可采用网络互动、校内外线上互动、家园通等形式展现。
5.作品时长:小班15分钟以内;中班20分钟以内;大班30分钟以内。
九、微课微课作品包含微课视频,以及在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全部辅助扩展资料:教学方案设计、学案、课件、习题、总结等1.“微课”要求以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讲述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
以知识讲授、解题答疑、教学演示、实验操作等呈现形式制作。
2.“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求主题突出,问题集中,指向明确,片段相对完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体现新技术、新媒体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3.微课视频:视频格式为:MPEG,WMV,分辨率720X576,时长5-10分钟;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等;视频片头应显示教材版本、标题、作者、单位。
4.视频要求:图像稳定,色彩正常;话筒录音,声音清晰,无现场杂音;录屏作品做到:视听同步,不干扰可视化学习;拍摄作品做到:单机拍摄稳定,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自然;制作设备与软件不限5.教学方案设计内应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十、数字化学习工具参赛作品包括学件、积件、工具小软件等,作品须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一)作品包括:1.参赛作品及相关素材。
作品的片头或封面或其他显著位置应出现规范的教材版本、课程或知识点名称,样式不限2.其他文件包括三项,并分别存为三个Word文档。
(1)作者简介。
(2)与参赛作品相关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3)作品说明(作品说明须包含相对应的课程背景、教材版本、课程或知识点名称、设计理念或思路、操作指南等内容)。
3.如需特殊的播放软件,请一并提交。
(二)作品格式不限,制作平台不限,运行环境不低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
网络版数字化学习工具应能用Web浏览器播放。
(三)参赛作品必须保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作品的原创性,同时保证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益,资料引用要注明来源,不得出现其他商业性广告语和任何外部链接。
同时,参赛者同意对任何违反前述规定所造成的第三方索赔负全部责任。
(四)作品中的视频、动画、声音等均应尽量采用通用格式,配音应为标准普通话配音(不包括外语作品);作品操作应简单易用,按钮应明显清晰,相关提示语句应书写完整,同时应便于传播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