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排桩锚索基坑支护施工组织方案

排桩锚索基坑支护施工组织方案

目录第一部分工程设计方案说明 (1)1.1工程概况 (1)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1)1.2.1地形、地貌及周边情况 (1)1.2.2工程地质特征 (1)1.2.3水文地质特征 (2)1.3设计依据 (2)1.4基坑围护结构类型及结构设计 (2)1.4.1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原则 (2)1.4.2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2)1.5施工主要施工步骤 (3)1.6施工注意事项 (4)1.7基坑监测 (4)第二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5)2.1工程特点及施工难点 (5)2.2工程施工总目标 (5)2.3施工总体布置 (6)2.3.1项目管理机构 (6)2.3.2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6)2.3.3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6)2.3.4劳务计划 (7)2.4施工准备 (8)2.4.1 施工技术准备 (8)2.4.2 施工人员准备 (8)2.4.3 施工机械准备 (8)2.4.4工程原材料准备 (9)2.4.5施工用水、用电及交通准备 (9)2.5目标工期 (9)第三部分基坑支护施工工艺 (9)3.1土钉墙边坡支护施工工艺 (9)3.2护坡桩施工工艺(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工艺) (11)3.3锚索施工工艺 (13)第四部分安全生产紧急预案 (15)4.1、预案启动前提 (15)4.2、预控方案工作流程 (15)4.3、预控方案 (16)4.4、紧急预案 (16)第五部分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18)5.1、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8)5.2、施工质量持续改进措施 (20)5.3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20)5.4、工程进度控制 (21)5.5、环境保护措施 (22)5.6、文明施工措施 (23)5.7、技术资料管理 (23)第六部分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24)6.1人身安全 (25)6.2用电安全 (25)6.3机械设备安全 (26)6.4交通安全 (26)6.5防火安全 (26)第七部分冬季施工措施 (27)7.1、基本措施 (27)7.2、混凝土工程 (27)7.3、钢筋工程 (28)第八部分、降低成本措施 (28)8.1建立项目成本核算体系 (28)8.2管理节约措施 (28)8.3施工技术解决措施 (29)第一部分工程设计方案说明1.1工程概况拟建基坑南侧、西侧为已建成地下车库,地下车库基底标高与本工程基底标高基本持平,无需支护。

基坑东侧北侧排桩排桩加锚索支护,基坑深16.0~17.0米,基坑安全等级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一年。

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1.2.1地形、地貌及周边情况施工现场位于。

勘察场地总体地势较平缓,地面高程为32.0m。

场地地貌单元属于第四系全新统陆相冲积物。

1.2.2工程地质特征根据钻孔揭露,勘察场地地层主要为素填土、杂填土、第四系全新统陆相冲积物。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可划分为9个工程地质层,各层土的特征分述如下:①素填土(Q ml4):黄褐色;松散;稍湿;主要以粘性土,粉细砂为主,地层不均匀;层厚0.80~11.60m,层底高程17.65~30.95m。

①1杂填土(Qml4):杂色;松散;稍湿;主要以建筑垃圾为主,含粘性土,局部表层为水泥硬化路面,地层不均匀;层厚0.50~8.70m,层底高程22.62~31.78m。

②粉土(Q4al+pl):黄褐色;密实;稍湿;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不均,含砂质颗粒,地层不均匀;层厚1.40~3.00m,层底高程28.52~29.83m;③细砂(Q4al+pl):黄褐色;中密-密实;以石英长石为主,砂质均匀,级配一般,含粘粒,土质较均匀,地层不均匀;层厚0.70~7.00m,层底高程21.71~27.45m;④粉质粘土(Q4al+pl):黄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光滑,土质较均匀,含锈斑,含砂质颗粒,地层不均匀;层厚5.70~11.20m,层底高程13.81~19.02m;⑤细砂(Q4al+pl):黄褐色;密实;湿-饱和;以石英长石为主,砂质均匀,级配一般,地层均匀;层厚7.70~13.10m,层底高程4.17~8.13m;⑥圆砾(Q4al+pl):杂色;密实;饱和;母岩成分以石英岩为主,呈圆棱状、棱角状,以粘性土、中细砂充填,地层不均匀;层厚1.20~4.50m,层底高程0.44~4.23m;⑦细砂(Q4al+pl):黄褐色;密实;饱和;以石英长石为主,砂质不纯,含粘粒,级配差,地层不均匀;层厚2.40~9.50m,层底高程-6.26~0.06m;al+pl):黄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光滑,含锈斑,含砂⑧粉质粘土(Q4质颗粒,地层不均匀;层厚9.50~12.10m,层底高程-17.92~-12.04m;al+pl):黄白色;密实;饱和;以石英长石为主,砂质较均匀,级配一般;该层为本⑨细砂(Q4次钻探所揭露的最底层。

1.2.3水文地质特征依据勘察报告,该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型潜水,地下水埋深14.23~21.45m(高程10.80~11.38m),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幅度约±1.00m。

抗浮设防水位高程12.50m。

1.3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的施工平面图纸;(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建筑基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 13(J)133-201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1.4基坑围护结构类型及结构设计1.4.1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原则(1)按照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方法进行。

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应与现场监测相结合,根据现场监测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分析,达到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2)围护结构应有效地控制变形,保证基坑安全。

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稳定并保证基坑四周道路和周边各类管线的安全使用。

(3)基坑土方开挖遵循分层、平衡、适时的原则。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分层高度应与土钉或锚索的竖向间距相对应,以土钉或锚索下0.5米深为分层界限。

1.4.2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根据基坑周边建筑物情况,结合常用支护结构的优缺点分析对比,基坑深度较大,从施工可行性及安全角度选择桩锚支护,通过桩顶连梁连接,构成一个支护整体,此种方法在基坑支护中应用较多,是“安全、经济、适用、且便于施工”的一种可靠的支护型式。

基坑支护方案如下:-3m以上边坡放坡,做土钉墙,上部坡角约73°,布设1道土钉,水平间距为1.5米,布置详见基坑支护剖面图。

面板采用∮6.5@300×300的单层钢筋网片,网外设置∮14@1500纵横向拉筋,同土钉主筋尾部弯钩焊接牢固,然后喷射C20细石混凝土,厚度为100mm,其初定配比为:水泥:砂:碎石:水=1:2:2:0.5,碎石的最大粒径不超过12mm,喷射混凝土机的工作压力为0.3~0.4MPa。

坡顶设置泛边及排水沟,泛边宽度1.0米,与坡面砼连为一体。

1422通长主筋1014、加强筋14@2000、箍筋8@2001.5施工主要施工步骤1、首先平整场地至±0.000即32.00米。

2、基坑整体开挖至-3.00米(即29.00米),喷护泛边以保证泛边的平整及基坑边线的正确性;3、在开挖出工作面上进行护坡桩施工,然后施做土钉墙支护的施工;4、冠梁施工;5、开挖至第一步锚索施工的工作面,喷护护坡桩桩间土;6、第一步锚索施工;7、开挖至第二步锚索施工的工作面,喷护护坡桩桩间土;8、进行第二步锚索施工;9、开挖至第三步锚索施工的工作面,喷护护坡桩桩间土;10、进行第三步锚索施工。

11、开挖至基坑底面,喷护护坡桩桩间土;12、汽车坡道收尾,补做锚索、坡面喷护。

1.6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必须核实场区支护结构范围内管线是否均已迁移完毕。

2、基坑开挖应配合围护结构施工分层、适时进行,在机械开挖后,辅以人工修整坡面。

3、做好基坑内的降水、排水工作。

1.7基坑监测1、基坑监测是实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发现基坑事故征兆的最直接手段,基坑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工作。

2、监测数据要及时处理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调整设计,保证围护结构安全,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3、坡顶水平位移沉降不能超过允许值,如果坡顶水平位移和沉降累计超过50㎜或水平位移速率大于5㎜/d时,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防范措施。

建筑物沉降量累计20mm,或沉降速率大于1mm/d,施工前查清基坑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并设置位移及沉降观测点,煤气管道的沉降及位移不大于10mm,每天发展速率不大于2mm;自来水管道的沉降及位移不大于30mm,每天发展速率不大于5mm。

4、基坑施工中,基坑顶3米范围内不允许堆载,3米外地面附加荷载不允许超过20kPa。

第二部分施工组织设计2.1工程特点及施工难点(1)施工技术多样性、复杂性,保证周边建筑物与市政公路的正常使用,特别是确保距基坑最近处马路基础(东部、北部)的稳定、市区主干学院路路面、市政管网等不受基坑开挖的影响,是本次施工工程的重点。

(2)场区内、周边管线及地下障碍物有待于进一步查明,地下污水排放管道、热力管道等,对施工边坡稳定、施工进度影响较大。

(3)护坡桩桩位及垂直度控制难度较大。

(4)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教育、文明施工必需重视,保持整体良好的形象。

2.2工程施工总目标(1)质量目标:合格。

(2)工期目标:总工期40天。

以上施工进度是在土方开挖具备条件的施工进度,以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3)安全目标:杜绝重大伤亡事故。

(4)文明施工目标:创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

2.3施工总体布置2.3.1项目管理机构2.3.2施工现场平面布置1、办公及临建(详见下图)为方便施工和管理,现场设置项目部办公用房及施工人员居住用房。

2、通讯及交通为方便对内对外联络,项目部办公室安装电话机一部,同时为现场施工主要负责人和现场主要管理人员配置手机或对讲机。

3、水、电设置现场施工用水主要为支护及冲洗运输车轮胎用水。

施工前期用电量较集中,主要用电设备为1台CFG桩机、1台空压机、3台锚索钻机、一些零星用电、电焊机等钢筋笼制作设备。

以最大用电量约500(kvA)考虑。

2.3.3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2.3.4劳务计划2.4施工准备2.4.1 施工技术准备(1)收集准备本工程适用的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收集与本工程条件类似的工程资料。

(2)组织项目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学习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相关条文,了解各项参数指标和有关施工强制性规定。

(3)组织项目技术人员熟悉图纸,了解工程情况和工程施工内容,理解施工图各种设计技术要求和各项指标。

(4)组织全体施工人员熟悉本工程各项操作规程,了解以往类似工程施工情况,学习以往工程施工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