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数学与圆的综合有关的压轴题含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与圆的综合有关的压轴题含详细答案
(1)当 α=15°时,过点 A′作 A′C∥ AB,如图 1,判断 A′C 与半圆 O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 由. (2)如图 2,当 α= °时,BA′与半圆 O 相切.当 α= °时,点 O′落在 上. (3)当线段 BO′与半圆 O 只有一个公共点 B 时,求 α 的取值范围. 【答案】(1)A′C 与半圆 O 相切;理由见解析;(2)45;30;(3)0°<α<30°或 45°≤α <90°. 【解析】 试题分析:(1)过 O 作 OD⊥A′C 于点 D,交 A′B 于点 E,利用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
∵ α=15°,A′C∥ AB, ∴ ∠ ABA′=∠ CA′B=30°,
∴ DE= A′E,OE= BE,
∴ DO=DE+OE= (A′E+BE)= AB=OA, ∴ A′C 与半圆 O 相切; (2)当 BA′与半圆 O 相切时,则 OB⊥BA′,
∴ ∠ OBA′=2α=90°, ∴ α=45°, 当 O′在 上时,如图 2,
(3)若 OA=1,sinD= 1 ,求 AE 的长. 3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2
【解析】
分析:(1)由圆周角定理和已知条件求出 AD⊥AB 即可证明 DA 是⊙O 切线; (2)由∠ DAC=∠ DCE,∠ D=∠ D 可知△ DEC∽ △ DCA; (3)由题意可知 AO=1,OD=3,DC=2,由勾股定理可知 AD=2,故此可得到
DC2=DE•AD,故此可求得 DE 的长,于是可求得 AE 的长. 详解:(1)∵ AB 为⊙O 的直径,∴ ∠ ACB=90°,∴ ∠ CAB+∠ B=90°.
∵ ∠ DAC=∠ B,∴ ∠ CAB+∠ DAC=90°,∴ AD⊥AB. ∵ OA 是⊙O 半径,∴ DA 为⊙O 的切线; (2)∵ OB=OC,∴ ∠ OCB=∠ B. ∵ ∠ DCE=∠ OCB,∴ ∠ DCE=∠ B. ∵ ∠ DAC=∠ B,∴ ∠ DAC=∠ DCE. ∵ ∠ D=∠ D,∴ △ CED∽ △ AC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切线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的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和判定,证得△ DEC∽ △ DCA 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已知⊙O 的半径为 1,PQ 是⊙O 的直径,n 个相同的正三角形沿 PQ 排成一列, 所有正三角形都关于 PQ 对称,其中第一个△ A1B1C1 的顶点 A1 与点 P 重合,第二个 △ A2B2C2 的顶点 A2 是 B1C1 与 PQ 的交点,…,最后一个△ AnBnCn 的顶点 Bn、Cn 在圆上.如 图 1,当 n=1 时,正三角形的边长 a1=_____;如图 2,当 n=2 时,正三角形的边长 a2=_____;如图 3,正三角形的边长 an=_____(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
(2)设△ A1B1C1 的高为 h,则 A2O=1-h,连结 B2O,设 B2C2 与 PQ 交于点 F,则有 OF=2h- 1.
质可求得 DE+OE= A′B= AB=OA,可判定 A′C 与半圆相切; (2)当 BA′与半圆相切时,可知 OB⊥A′B,则可知 α=45°,当 O′在 上时,连接 AO′,则
可知 BO′= AB,可求得∠ O′BA=60°,可求得 α=30°; (3)利用(2)可知当 α=30°时,线段 O′B 与圆交于 O′,当 α=45°时交于点 B,结合题意可 得出满足条件的 α 的范围. 试题解析:(1)相切,理由如下: 如图 1,过 O 作 OD 过 O 作 OD⊥A′C 于点 D,交 A′B 于点 E,
定理求出正三角形的边长 a2 ;(3)设 PQ 与 Bn Cn 交于点 F,连接 Bn O,得出 OF= A1 F-
O A1 ,用含 an 的代数式表示 OF,在△ O Bn F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正三角形的边长 an.
本题解析:
(1)易知△ A1B1C1 的高为 3 ,则边长为 3 , 2
∴ a1= 3 .
∵ EC 与⊙O 切点 C, ∴ OC⊥EC, ∴ ∠ OCE=90°, ∵ 点 CD 是半圆 O 的三等分点,
∴
,
∴ ∠ DAC=∠ CAB,
∵ OA=OC,
∴ ∠ CAB=∠ OCA,
∴ ∠ DAC=∠ OCA,
∴ AE∥ O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 AEC+∠ OCE=180°,
∴ ∠ AEC=90°;
【答案】(1)4;(2)见解析;(3)4. 【解析】 【分析】 (1)过 M 作 MT⊥BC 于 T 连 BM,由垂径定理可求出 BT 的长,再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出 BM 的长; (2)连接 AE,由圆周角定理可得出∠ AEC=∠ ABC,再由 AAS 定理得出△ AEH≌ △ AFH,进 而可得出结论; (3)先由(1)中△ BMT 的边长确定出∠ BMT 的度数,再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 CG 的长,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判断出四边形 AFCG 为平行四边形,进而可求出答案. 【详解】 (1)如图(一),过 M 作 MT⊥BC 于 T 连 BM, ∵ BC 是⊙O 的一条弦,MT 是垂直于 BC 的直径,
∵ E C ,△ CBD∽ △ EBO.
∴ BD CD BO EO
∴
EO
25
.
2
∵ OE∥ BD,CO=OD,
∴ CF=FB.
∴ OF 1 BD 2 . 2
∴ EF OF 21 2
4.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 C,D 是半圆 O 的三等分点,过点 C 作⊙O 的切线交 AD 的 延长线于点 E,过点 D 作 DF⊥AB 于点 F,交⊙O 于点 H,连接 DC,AC. (1)求证:∠ AEC=90°; (2)试判断以点 A,O,C,D 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若 DC=2,求 DH 的长.
∴ BT=TC= 1 BC=2 3 , 2
∴ BM= 12 4 =4;
(2)如图(二),连接 AE,则∠ AEC=∠ ABC, ∵ CE⊥AB, ∴ ∠ HBC+∠ BCH=90° 在△ COF 中, ∵ ∠ OFC+∠ OCF=90°, ∴ ∠ HBC=∠ OFC=∠ AFH, 在△ AEH 和△ AFH 中,
【答案】 3
【解析】
8 3 4n 3
13
1 3n2
分析:(1)设 PQ 与 B1C1 交于点 D,连接 B1O ,得出 OD= A1D -O A1 ,用含 a1 的代数式表
示 OD,在△ O B1 D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正三角形的边长 a1 ;(2)设 PQ 与 B2 C2 交于
点 E,连接 B2 O,得出 OE= A1 E-O A1 ,用含 a2 的代数式表示 OE,在△ O B2 E 中,根据勾股
连接 AO′,则可知 BO′= AB, ∴ ∠ O′AB=30°, ∴ ∠ ABO′=60°, ∴ α=30°, (3)∵ 点 P,A 不重合,∴ α>0, 由(2)可知当 α 增大到 30°时,点 O′在半圆上, ∴ 当 0°<α<30°时点 O′在半圆内,线段 BO′与半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B; 当 α 增大到 45°时 BA′与半圆相切,即线段 BO′与半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B. 当 α 继续增大时,点 P 逐渐靠近点 B,但是点 P,B 不重合, ∴ α<90°, ∴ 当 45°≤α<90°线段 BO′与半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B. 综上所述 0°<α<30°或 45°≤α<90°. 考点:圆的综合题.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四边形 AOCD 为菱形; (3)DH=2 .
【解析】 试题分析:(1)连接 OC,根据 EC 与⊙O 切点 C,则∠ OCE=90°,由题意得
,∠ DAC=∠ CAB,即可证明 AE∥ OC,则∠ AEC+∠ OCE=180°,从而得出 ∠ AEC=90°;
(2)四边形 AOCD 为菱形.由(1)得
3.如图,CD 为⊙O 的直径,点 B 在⊙O 上,连接 BC、BD,过点 B 的切线 AE 与 CD 的延长 线交于点 A,∠AEO ∠C ,OE 交 BC 于点 F. (1)求证:OE∥ BD;
(2)当⊙O 的半径为 5, sin DBA 2 时,求 EF 的长. 5
【答案】(1)证明见解析;(2)EF 的长为 21 2
(2)四边形 AOCD 为菱形.理由是:
∵
,
∴ ∠ DCA=∠ CAB,
∴ CD∥ OA,
又∵ AE∥ OC,
∴ 四边形 AOCD 是平行四边形,
∵ OA=OC, ∴ 平行四边形 AOCD 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连接 OD.
∵ 四边形 AOCD 为菱形, ∴ OA=AD=DC=2, ∵ OA=OD, ∴ OA=OD=AD=2, ∴ △ OAD 是等边三角形, ∴ ∠ AOD=60°, ∵ DH⊥AB 于点 F,AB 为直径, ∴ DH=2DF, 在 Rt△ OFD 中,sin∠ AOD= , ∴ DF=ODsin∠ AOD=2sin60°= , ∴ DH=2DF=2 . 考点:1.切线的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3.菱形的判定与性质 4.解直角三角形. 5.如图,已知 AB 是⊙O 的直径,点 C 为圆上一点,点 D 在 OC 的延长线上,连接 DA, 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E,使得∠ DAC=∠ B. (1)求证:DA 是⊙O 切线; (2)求证:△ CED∽ △ ACD;
一、圆的综合 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如图,⊙M 交 x 轴于 B、C 两点,交 y 轴于 A,点 M 的纵坐标为 2.B(﹣3 3 ,O), C( 3 ,O).
(1)求⊙M 的半径; (2)若 CE⊥AB 于 H,交 y 轴于 F,求证:EH=FH. (3)在(2)的条件下求 AF 的长.
AFH AEH ∵ AHF AHE ,
AH AH
∴ △ AEH≌ △ AFH(AAS), ∴ EH=FH; (3)由(1)易知,∠ BMT=∠ BAC=60°, 作直径 BG,连 CG,则∠ BGC=∠ BAC=60°, ∵ ⊙O 的半径为 4, ∴ CG=4, 连 AG, ∵ ∠ BCG=90°, ∴ CG⊥x 轴, ∴ CG∥ AF, ∵ ∠ BAG=90°, ∴ AG⊥AB, ∵ CE⊥AB, ∴ AG∥ CE, ∴ 四边形 AFCG 为平行四边形, ∴ AF=C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