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周记活动反思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成功的法宝。
下面是本人整理的关于成长周记活动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成长周记活动反思【1】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后回过头来思索过去自己做过或者经历过的教学活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
明确教学反思能力的意义、反思的内容对于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1. 教学反思以打破传统教学重建新的教学观为目的传统教学往往只是关注教育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经历,教师应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真正意义的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的角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超越权威,促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2. 教学反思以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的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势在必行的教学方式。
3. 教学反思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目的以往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教师“满堂灌”根本不可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无法实现。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持之以恒的审视教学的过程,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1. 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成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1)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 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
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
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教学活动是否有“沟通”和“合作”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3)是否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
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他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开发者。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试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而是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内伤”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各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
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
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于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5)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的信息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妍,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中等学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景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的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7)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中是否有讨论的必要。
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的讨论嘎然而止。
再由学生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
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2. 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
先进的理论往往能让我们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新的境界。
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厚的知识储存是不能登堂入室、达到高屋建瓴的教学境界的。
成长周记活动反思【2】《成长》这篇课文通过小约翰送报买香肠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从小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长的道理。
人们常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在童年独立成长,快乐成长。
但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都过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是就家长包办的生活。
根本就没什么生活经历,不懂得劳动锻炼是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更不懂得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长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围绕“约翰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中心问题,通过画出相关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写出自己阅读感想等方式展开。
通过学生的解答,孩子们都能够准确的概括出约翰是一个自立、独立的孩子。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深入学习文章,我提示学生通过抓住文中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约翰身上所具备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接着引导深入学生学习本文,我引导学生抓住本文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通过频度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约翰所具备的良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先是极少数学生谈点浅显的体会,此时,我给学生谈我读后的体会,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约翰在雪中送报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走进约翰。
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后,在总结全文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说说“你认为约翰将来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事,你认为哪件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等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认识自己成长经历中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
从现在做起,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做事坚持到底的精神,愿意自己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好男好女。
在教学中,采取了“猜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对课文细细品味的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想,然后在印证的过程中去体会人物的心理及品质。
但是,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充足的预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有点太顺了,少了点意味。
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的时候,引导能力还是欠缺,而且知识点讲的太多,感觉很杂乱,重点不够突出。
以后还要多多学习,好好努力才行!成长周记活动反思【3】教师进行持续不断的周期性教学反思,能够帮助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接触新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在周而复始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对课堂教学有一种熟视无睹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显得尤为必要,研究反思的必要性、反思的方法及反思的策略方向等就成为必然的课题。
一、教学中要有哪些反思通常来说,反思的内容包括下述几项:第一,教学技术层面,也就是反思在课堂中哪些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更为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合理,某种课堂构建形式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等。
第二,教学理念层面,也就是反思能够正常进行的各种假定,如教学时的目标预设、人性假定、教学哲学、教育心理学等的基础。
第三,教学伦理层面,也就是与反思有关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平衡等。
第四,教学背景层面,也就是教师需要对同教学发生过程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背景、组织体系、文化环境等周边内容进行反思。
二、何以产生教学反思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反思的根源不但有教师的影响,也有学生的参与。
在周而复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能力方面养成一种被动的习惯,一些学生可能会对课堂教学有一种熟视无睹的感受,这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观念造就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在接受新知识与新能力方面显然无法做到主动投入,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数时候如蜻蜓点水,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偏科的问题,偏科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不够清晰,他们更习惯于接受理科那种直接的答案,教师应当考虑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渗透浅尝辄止,没有与学生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这又为反思提供一种急迫的必要性。
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点与爱好点不够了解,无法及时有效启发学生说出自身见解。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一点众所周知,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做好,有些教师可能是经验不足,有些教师则干脆是主观上对师生交流的心理排斥。
实际上,教师基本技能方面的进步是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时才能深刻领悟到的,这种领悟又需要教学反思的助力,二者互为补充,皆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