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优秀作文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优秀作文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优秀作文材料: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

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

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材料由四句话组成。

第一句话说的是一种现象: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

第二句话出示的是有人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认为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带来的结果是造成人性的劣根、引起心理的烦恼,故应该努力避免与人比较。

第三、四句话是出题者对写作者的要求:你对有人的观点的立场——赞成还是否定,你的观点是什么。

二、构思1.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和他人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具体列举一些比较的方面:学习、工作;财富、地位、声誉;家庭(儿女、老公、房子、车子)、生活方式……2.为什么和他人比较会带来烦恼?甚至有人认为和他人比较是人性的劣根?(1)和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他人有差距,给自己带来压力,造成焦虑感、不快感……——烦恼(2)劣根,由烦恼而生自卑、虚荣心;生怨恨、嫉妒;欲望……3.是否要努力避免和他人进行比较?如果努力避免即不与他人进行比较,会怎么样?不比较的本质是什么?积极的一面:自己的生活不被他人裹挟消极的一面:逃避压力,随意对待生活和人生4.生活中能避免与他人进行比较吗?为什么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客观原因:人是社会的人;现代社会是竞争社会,避免不了比较;网络时代,人处网中,避免不了与人比较主观原因:人的本能中包括——被社会排斥的恐惧,社会交往(渴望成为众人中的一分子),社会声望(对名誉和地位的渴望)——这些本能决定了人必然会有意无意和他人进行比较5.为什么需要和他人进行比较?找差距,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自己从优越感中拉出;找动力、找榜样;找定位、找发展方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规避他人的不足之处;……6.应该在哪些方面比较?怎么比较?哪些方面的比较是“劣根”的,是应该避免的?(写出一些现实针对性)(1)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宗璞《报秋》“玉簪花精神”)(2)良性比较、适度比较(3)过度物质、名利上的比较(攀比)应该避免……学生作文:良性比较与恶性比较(62分)当我们刷着朋友圈,我们也有时会对比朋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别人有了我们所没有的事物,我们又会有一番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反观自己所拥有的……哪怕是无意也好,有意也罢,“比较”二字从未离我们天涯之远,而是一种不由自主浮涌上脑海中的心态。

然而“比较”中也有不同之分。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身份、地位、财富都比我们所有的更高更丰富时,我们也许会比较攀比。

在这些身外之物上,人比人总能“吓死”人,因为人的欲望野心是源源不断的,且人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

我将这些攀比、欲望及物质上的比较称作恶性比较。

相对的,一些学习、精神层面的、促进自身进步的比较,即良性比较。

如比较相互之间所取得的成绩,这能促进比较者在比较下更勤奋地学习,对其自身学习有一种激励所在,那么这样的比较即是良性的。

良性与恶性比较的不同在于二者所激发的事物不同。

良性比较能激发比较者的自我改正,在个人行为、品格、能力上去进行积极的改变。

而恶性比较一方面会激发人“消极的”的好胜心,从而产生对他人的憎恶嫉妒等心态,这无疑是人性中的劣根——恶念的源头。

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引发焦虑与无力感,这恰是自我烦恼的根系所在。

因而恶性比较的确可能是激发人性中的劣根,成为生活中烦恼的元凶。

但我认为,良性比较所激发的对自我改善的动力同样是比较所带来的,这也是能为我们带来裨益的。

不少人就用亲身经历验证了此点。

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年轻时以芥川龙之介为偶像进行写作。

在写文时,他常将自己的文章与芥川的作品进行比较,因而其早期作品也有类似于《罗生门》那样的森然之意。

与让人的比较中,能从中找到自我定位与看待事物的坐标系,从而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但同时,真正的良性比较还可以不止于此,正如太宰治后期作品《奔跑吧,梅勒斯》中所传达的消极中怀有坚定的希望与美好的情感,这又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少有的“绝处逢生”。

良性比较不仅能让比较者认清自我,活出自我,而且也能让自己突破比较对象,有自己独特的一番天地。

如果梵高只是在与高更绘画技巧的比较中选择了色彩丰富这一特点,也许人们就会少一位以点彩来描绘出黑暗扭曲却又星光熠熠的星空的天才画家;如果法拉第只是在与戴维的比较中学习了其所有的理论却不创新、有自己的思考,也许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时间将大大延后。

这些伟大的作家、画家、科学家,他们不仅是进行了良性比较这种比较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善自我的改变。

这样一种改变正是他们不凡之处,也是良性比较能带来的改善自我所必须的一步。

相比于在精神上羡慕他人有过人能力,而行为上却依旧安于躺在“佛系青年”这样的标签之下的人,这些改变已经为这些伟大之人不凡的命运奏响了前奏。

当一些人在良性比较后对艺术心生向往时,就将这种想法当做随口一说,内心劝服自己以后再说时,也有一些人能放弃自己的稳定工作,真正地到孤岛上作画。

前者又会在比较后,羡慕后者的毅力与行动力,却不知在满地六便士中抬头望月的不易。

这样的改变才是良性比较真正应达到的境界。

而只是不断地比较却不行动也只是无所成,只有在不断的良性比较与行动的改变中,人才能一步步成为最终想要成为的理想中的自我。

因此,我想,在比较时应用良性比较,而在行动时,也不要因未知而不敢迈出步伐。

无限美好、诗与远方都在行动与良性比较这二者往复产生之后。

【点评】列举生活中的事实,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和他人往往有意无意进行“比较”这一现象。

接下来小作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比较”:一种是恶性比较,在身份、地位、财富上的攀比,带来欲望和野心;一种是良性比较,在学习、精神层面的互相促进,给人激励。

由此得出结论:恶性比较激发人性的劣根,成为烦恼的源头;而良性的比较能带来裨益。

并从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例子,阐述这一裨益——他人比较能认清自我,还能突破比较者的不足。

最后提出在与他人比较发现不足后后,还应有行动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塑造理想的自我。

文章层次清晰,由现象到分类,由分类到揭示两种比较的本质,对材料中“有人”的观点既分析其合理之处——恶性比较是人性劣根、烦恼的源头,又不认同其“努力避免比较”的观点(可惜的是文章对这一点没有清晰表明),并能用丰富的例子证明比较的积极意义,而积极意义上与一般同学停留在比较中发现自我的不足不同,还翻出了另一层意义即比较也让自己看到对方的不足从而让自己避免,造就更理想的自我。

不足的是最后部分提到了“佛系青年”,但仅仅是一笔带过,而佛系恰好是以随意随性看淡一切的思想来掩盖自己不与人比较而逃避生活的一种现象,如能将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融入自己的整体构思中,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就能得到落实。

正视比较的积极意义(63分)最近,“佛系青年”一词大热。

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对于工作生活无欲无求的态度。

有人比我有钱比我自在?我不跟你比,我“佛系”,我乐得自在。

有人工作加班熬夜拼业绩?我不跟你比,我“佛系”,我就安稳做好自己的工作。

可以说,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与他人进行着比较。

从旧时弄堂口洗衣服的阿娘们的七嘴八舌,到今日社会媒体上人们随意可见的他人的光鲜生活,我们很容易因为自己与他人的巨大反差而产生失落感,羡慕别人可以住别墅、开跑车、全世界旅行,而自己拼了命加班工作却还买不起大城市的一个厕所大小的面积。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差距与随之而来的无限烦恼,对出身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努力心态的丧失......“佛系青年”便应运而生,他们认为这些差距既然无法填补,那我就“眼不见为净”,我不跟你们比了,那烦恼也就消失了。

但果真如此吗?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真的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源头吗?避免比较的人们真的过上了预想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佛系青年”们依然要为了每月的房租拼命工作,所谓的“不比较”也只能带来些许心里上的安慰,由此显见,比较并无错,错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比较是为了让人们看到自己与他人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自我,“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但现在的人们反而将因差距产生的失落与自己因为差距太大失去努力向上的动力,或因为懒惰,自欺欺人而不愿努力改正,追上他人,从而导致的差距越拉越大,失落越来越深,全部归结为与他人的比较身上,完全混淆了矛盾的根源与出发点,用“比较”来掩饰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比较”这一助人们提升自己的工具反而成了人们欺骗自己与他人“掩耳盗铃”的遮羞布,十分讽刺。

因此,“佛系”背后掩藏的,其实正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掩饰,不比较,也不过是为了维持毫无实际效用的所谓的“面子”。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无处不在的“比较”?首先,我们要正视并承认比较所带来的差距,并借此看清自己的不足与弱点。

其次,我们要能认识到比较的意义所在,即通过差距激励我们更好地工作生活。

然后,便是要求我们能客观坦然地应对差距困难,不要因为外界舆论的干扰而改变自己填补差距的决心。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比较都有意义。

我们应坚持与正面积极对象进行比较,取长补短,而同时避免一些对于我们自身修养毫无意义的比较,比如因为长相原因而自卑甚至整容。

比较是鞭策人们正视不足,积极进取的大旗,烦恼的根源其实来自人们对自己的无力,不思进取的失望,坚持积极的比较,避免无意义的比较,借助差距产生的动力,向更好的自我砥砺前行。

【点评】这篇文章主要立足于分析人们与他人比较后产生烦恼的原因,并提出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良性比较的结果。

首先,开篇以“佛系青年”这一社会热点现象切入,用其不与他人比较、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来贴合作文材料中的“烦恼的根源”。

随后点出借助社交媒体,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无意的比较随处可见,人们避免比较是为了避免比较后的差距而产生的烦恼。

而后用“佛系青年”也未能摆脱烦恼的现状指出避免比较其实并不能减轻烦恼,并提出论点“烦恼的根源不是比较,而是人们对待比较结果的态度。

”随后又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比较的积极意义是让人们认清差距、及时调整,而烦恼的根源在于人们面对差距却不愿努力的的消极心态,这样会造成对自身能力不足而失望。

然后论述了人们对待比较应有的态度“正视差距、坦然面对、获取激励。

”同时补充论述了“应进行良性比较。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楚,逐层分析中反映出小作者对“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会有意无意地比较”、“这些比较为什么带来烦恼”、“烦恼的源头有哪些”、“如何看待无处不在的比较”的较高的思维层次。

最后一块的分析有些泛泛。

不比不较从心而行(67分)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与他人进行各种比较。

需要区分的是,这种比较不是人们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客观竞争,例如中美科学家们按照某些既定的、共同认可的标准来衡量各自的科技发展水平;“生活中”的比较更多的是人们依照自己内心的标准对自身与他人的某些社会属性进行对比,例如财富、声望、社会地位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