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品牌形象策划小组成员:石磊、周慧、郭荻、李佳妮、刘倩、卢颂、沈晨、万文锐、张曼丽、张馨月。
组织单位:湖北大学07广告班指导老师:余艳波目录一、资料分析1.武汉城市资源分析(3-4)2.武汉与其他相关城市资源的比较分析(4)3.武汉城市品牌现状分析(5-6)4.武汉城市swot分析(6-7)5.武汉城市品牌定位(7)二、城市品牌传播策略1.品牌传播概念(7)2.品牌传播目标(7)3.品牌传播口号(7)4.创意策略(7-10)5.媒介策略(11-13)1)媒介宣传背景2)目标受众3)媒介选择4)媒介组合策略5)媒介预算表三、配合传播计划的公关活动(13)一、资料分析1.武汉城市资源分析①经济、产业分析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武汉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集群发展。
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对于武汉的产业结构,武汉是我国光电子产业基地之一。
冶金工业。
钢产量居全国第4位,钢材居第5位,生铁居第6位,十种有色金属居第11位。
商贸繁荣,市场容量巨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②地缘分析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东西距最大为134公里,南北距最大为155公里。
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下广州、北上京城,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
其处于中西南北过渡和走廊的位置,地理位置是非突出。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
③交通分析武汉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交通网络发达。
武汉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位于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交汇处。
京广铁路穿城而过,京九铁路从市东北角的新洲区穿过。
水路航运综合能力位于全国内河之首,是重要的水陆联运枢纽。
公路以107、316、318及106国道为主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公路里程达到2826.5公里。
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有武汉天河机场,机场与市区有天河机场高速公路相连。
全市各类运输货运总周转量790亿吨公里,客运总周转量193亿人公里。
④物流分析“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为龙头的8+1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便捷的武汉交通条件为物流地产提供良好的区域经济运行平台。
⑤自然资源分析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充足,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物产及生物资源取之不尽。
我市素有渔米之乡美誉,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矿产资源丰富,我市现已发现38种矿藏,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4种。
这一区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基地、钢铁基地、汽车基地、有色金属等产业基地。
⑥人才分析科教发达,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
武汉现拥有各类人才117万,其中两院院士有48名。
据悉:武汉地区人才总量约为117万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7.31万人,高技能人才22.36万人,与“十五”期末相比增幅分别达到13.4%和13.3%。
⑦人文、历史分析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
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
这里是荆楚文化和汉剧的发源地。
⑧综合分析武汉是中部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特大中心城市,已具备成为中部经济发展中心增长极的必备条件,有能力成为中部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
2.武汉与其他相关城市的资源比较分析(1)与北方城市相比:水资源丰富是武汉发展的最大优势。
号称“百湖之市”的江城武汉湖泊众多。
特别是两江分三镇,双桥落彩虹。
中心城区就有38个湖泊,另有10条主要河流和9座大中型水库,水资源局全国首位。
(2)与沿海城市相比:物价低廉、生活便捷这两点是不是也吸引了不少眼球呢。
武汉的消费水平低,收入水平也不低,这样一来,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比值是很大的。
比如,在上海吃一顿饭的钱是在武汉花的5倍,但是在上海的收入水平却远远没有武汉的5倍,这不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惬意生活吗?(3)与全国各地城市相比:①第一,武汉的地理位置是一大优势。
武汉是中部最大城市,水陆空便捷,虎视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即所谓“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提起武汉,可以带动东西,振兴中华。
忽视武汉,则一切都如南柯一梦!②第二,武汉的交通方便也是一大亮点。
武汉有“桥都”之称,有08年竣工的“长江隧道”,有轻轨、公交、立交桥、出租车、铁路、航空和计划于2012年启动的地铁等交通方式。
③第三,武汉的人才资源优势,可以说是居全国第三的,仅次于上海北京。
武汉的高校学府林立,人才济济。
每年都可以为您的企业提供大量的高等人才资源。
3.武汉城市品牌现状分析(1)城市品牌的自我认同一座城市就是一张名片,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品牌。
经营城市,最终是经营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建构城市品牌,需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惟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
这个品牌不是想当然惯性思维作用下的产物,而是综合考察城市各项资源、环境、指数后确立的核心价值。
(2)武汉城市品牌既有印象①老工业城市武汉是一个有着悠久工业传统的城市。
从清末洋务运动开始,武汉一直紧贴中国近现代化的步伐。
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在汉阳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汉阳铁厂。
近代中国战争中,“汉阳造”更成为其中一个标签。
建国后的武钢、武锅、武重、武船,加之东风汽车制造基地,继续延续武汉作为工业重镇的生命。
②百湖之城汉水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流入长江,形成一片冲积平原。
武汉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由此坐拥众多湖泊资源。
更具特色的是,在这166个湖泊中有38个位于城区,造就出“城中湖”的独特景象。
③建桥之首武汉是全国有名的桥都,建桥实力闻名海外。
据统计,长江上的39座桥中,有80%以上是武汉人设计、建造的。
目前,在武汉聚集了全国实力最强的几支建桥队伍:中交集团二航局、中铁大桥局、二公局、二公院,以及湖北路桥公司等一批建桥“精英军团”。
武汉长江大桥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
(3)城市品牌定位缺陷以“武汉既有城市印象”为例考察,可得出武汉既有城市品牌的一些缺陷。
①惯性思维,不考虑城市发展现状。
武汉作为工业重镇,有其形成的历史性因素。
特别是新中国建国后紧张的国内外局势下,作为第二级阶梯支持国家战备与工业建设,是特定历史原因作用的结果。
在现如今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如果基于既有的重工业基础确立城市品牌,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缺乏在地矿产资源的问题。
而在武汉已经成功申请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状下,重工业的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改造成本,同时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短期的城市品牌策划不能与长期发展计划断接,而是要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②城市品牌定位目标不明确。
以“百湖之城”的定位为例。
城市目标受众粗略可分为3类:居住者、旅行者、投资者。
武汉虽有166个湖泊,据报道仅有3个湖泊水质达标,又缺乏西湖之类的人文。
如果借此吸引游人旅行,环境治理将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而水资源虽是企业发展的要素之一,其他城市却很少环境恶劣到让公司以“水”作为选址的最重要标准。
目标受众是谁?要起到怎样的传播目的?在这个品牌定位中并不明确。
③城市品牌概念掌握不当,造成越位或错位。
例如,“建桥之首”这一概念相对于城市品牌,就更适用于武汉建桥行业的传播定位。
它忽略了对城市整体状况的把握,以一个别行业的突出成绩代替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
城市是个复杂的整体,城市品牌定位虽是“以点带面”,终究并不是只见一“点”。
4.武汉城市swot分析(1)比较优势①优越区位条件。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与上海、、广州、北京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从武汉穿境而过,是人流、物流的重要聚散地。
②自然资源丰富。
武汉以长江为干构成庞大的水网,水域面积宽广,全国大城市淡水资源第一;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③雄厚的产业基础。
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地,并日渐成为以光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城市不仅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69家,还拥有一批全国性的专业和综合商品交易市场。
④人才资源丰富。
武汉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
⑤消费水平低,市场广阔。
相对于北京、上海国内一些一线城市,武汉消费水平低,购买力强,消费市场广阔。
(2)瓶颈劣势①增长速度慢,经济外向度低。
2008武汉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26位。
2004年,武汉城市圈经济外向度2.64%,沿海三大城市圈的经济外向度分别为15.06%、10.59%和3.64%,差距非常大。
②产业转型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武汉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仍然较大,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较,武汉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还是相对要低,且第三产业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
(3)发展机遇①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伴随东部沿海地区三大城市业结构升级,其传统制造业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②中部崛起战略,区域政策倾斜。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革配套试验区建设获批,“十一五”期间,铁道部计划投资武汉就占了500亿元,现在3大火车站都在新建或改造扩建中。
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一旦完工,年吞吐量可达4000万人次。
将来更多途经武汉的高速公路要建成通车,武汉中部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
③经济全球化。
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企业都在寻求产业阶梯转移扩这给中部产业崛起提供了机遇。
(4)面临挑战①国内竞争全球化,国际竞争区域化。
东部沿海地区三大城市圈的发展是武汉城市圈最为强劲对手。
在中西部地区则受到中原、潭、皖江、成都等城市圈的竞争压力。
加入WTO取消更多行业的外资进入壁垒,武汉将面临更加激烈的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②经济社会梯度差异。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知识经济发展的不同也将进一步拉大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距,由于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差异,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还需要一个过程。
5.武汉城市品牌定位武汉地处横贯东西的长江、沪蓉高速公路和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是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与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庆、西安等特大中心城市的距离都在1200公里左右,具有其它中心城市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商贸繁荣,市场容量巨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科教发达,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工业基础雄厚,是全国6大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以光电子产品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和钢材制造业在全国名列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