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讲 北戴河教学实习-初至折射波法[2]
第三讲 北戴河教学实习-初至折射波法[2]
(5-14) (5-15)
从图5-9可以看出
t 2(
zw z tan c CD CH ) 2( w ) vw vb vw cos c vb
(5-16)
由于 sin c
vw ,所以 vb
2 2 2 zw vb vw t vb vw
(5-17)
与(5-11)式进行比较,得到
(7)绘制折射面。把它画在时距曲线的横坐标轴下方,垂直比例尺 可根据覆盖层厚度大小而定,以检波点(测点)为圆心,以(1)式 计算出的 h 为半径画圆弧,其包络线即为待求折射面。绘出折射 面后,从图中读出各测点的覆盖层厚度H(视深度),并把每个测点 的H值标在地形的相应测点正上方,并把(2)式求出的V2值写在折 射层内。 (8)测线交点闭合差(△t0与△H)的检查。要求:△t0<3ms,△H <10%(当H>10m时),或△H<0.5m(当H<10m时),如果 超出上述要求,应检查在波的对比时,是否有错。在此基础上考 虑在“合理区间”内调整V1值,直至达到上述要求,然后取不同 测线在交点上的H平均值。 ( 9 )平面图的绘制。把全工区测点展在图上,并标上 H 值,就可以 勾绘覆盖层等厚度平面图,如果是绘制折射面高程图,则应把测 点的高程减去H值以后,再把高程数据标在测点上,然后绘图。
vw sin c vb
sin 2 c cos 2 c 1
2 2 vb vw cos c vb
2 2 2 zw 2 zwvw x 2 zw (vb vw ) x t 2 vw cos c vbvb cos c vb vwvb cos c vb 2 2 2 zw vb vw x vwvb vb
tob t
(5-18)
现在计算 t ,从图5-9看出
t 2 AB 2 BC CE 2 AB BC BE vw vb vb vw vb vb
2 zw 2 z tan c 2 x w vw cosc vb vb
(5-19)
当风化层地面水平时
t
(5-20)
二、加减法折射静校正(t0差数法)
在地表起伏的情况下,初至波 不再是一条标准的直线,此时很难 测量初至波的斜率和截距时间,另 外,当观测系统的最小炮检距大于 折射波的第一接收点 x0 时,地震记 录初至中观测不到直达波。这种情 况下无法使用(5-12)式计算风化层的 厚度。
zw
vb vwtob 2 v v
• 当V2/V1=1.414时,盲区大小Xm=2h。作为经验准则,折射 波只有在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大于两倍折射界 面的法向深度h时才能观测到。
当地下存在两个分界面时,盲区大小XM1=2OA,盲 区大小XM2= 2 (x1+x2)。
(4) AM是折射波的第一条射线,也是反射波的射线,称为临
北戴河教学实习第三讲
初至折射波法
河北 秦皇岛: 宋先海 电话: 13971158808 2013年7月
一、初至折射波法基本原理
1>折射波概念(形成机理)
根据斯奈尔定律 sinα/V1=sinβ/V2, 当V2>V1时,透射角β大于 入射角α,随着入射角α增大,透射角β也增大,当α增大到 某一个角度i时,可使透射角β=90°,这时透射波就以V2的 速度沿界面向前滑行,形成滑行波。由于滑行波比入射波 速度大,所以滑行波比入射波首先到达分界面上的各点, 根据惠更斯原理,高速滑行波所经过的界面 II 上的任何一 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于界面两侧的介质质点 间存在着弹性联系,下面介质 II 中质点的振动必然要引起 上面介质 I 中质点的振动,这样就在上面介质 I 中形成了一 种新波,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折射波,这时的入射角 i 称为临界角(Critical Angle),i=arcsin(V1/V2)。
追逐观测系统以及相遇追逐观测系统,重复相遇追逐观测系
统等。
相遇追逐观测系统图
此次地震勘探实习中,采用的是相遇追逐观测系统。追 逐炮的作用:(1)可以利用追逐时距曲线与相遇时距曲 线的平行性延长解释区间;(2)确定直达波与折射波的 交点;(3)判断有无穿透现象(有穿透可能就不平行)。 两相遇炮合格:(1)在折射段有相遇点 ;(2)互换时 间T1、T2之差小于3ms。
(6)定量解释。方法有多种,可归纳成正三角形和反三角形两类,前者有 t0差数时距曲线法(即ABC法)、延迟时间法等,它们适用于倾角不大 的水平或弯曲折射面(倾角小于15度);后者有椭园法(即共轭点法)、 哈雷斯法、时间场法等,这类方法解释精度较高,但工作量大,绘制解 释辅助线比较麻烦。 本次解释要求采用t0差数时距曲线法,求取折射面的法线深度h和折射层 的波速V2,其基本原理和表达式为:
vb vwtob
2 b
2 v v
2 w
(5-12)
1、试推导折射波截距时间t0b的表达式
zw x 2 zw tan c zw 2 zw 2 zw tan c x t vw cos c vb vw cos c vw cos c vb vb 2 zw 2 zw sin c x vw cos c vb cos c vb
折射波初至时间表达为
t SB BC CG vw vb vw
(5-6)
进一步写成
t
zw x 2 zw tan c z (5-7) w vw cosc vb vw cos c
vw vb
式中 c —临界角 sin c
(5-8)
将(5-8)式代入(5-7)式,整理后
2 2 2 zw vb vw x t vb vw vb
式中
x —炮点A到检波点D的距离
将(5-16)式代入(5-20)式,有五源自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 实测资料解释
1、记录质量的评价及初至拾取
(1)资料质量评价的原则 折射波野外资料采集的质量评价,首先便是地震记录道上观察初至波的起 跳是否明显、清晰。其次是通过 SeisImager软件读取初至时间,根据两个 零偏移距炮点的时间互换的原则,初至时间T越接近资料采集的质量高。 (2)初至的定义 初至时间是指最先到达的有效波的时间,也称波的起跳时间。波的正负起 跳取决于仪器,此时实习均为负起跳。初至时间的拾取是利用波的对比原 则,确定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折射波),读取波的起跳时间。当某道上 的有效波初至不清楚时,可利用相位对比,读取相位的时间,并对改道进 行相位校正。对于相遇炮的记录一定要读取初至时间,而对于追逐炮的记 录,当大多数道上的初至不明显时,可读取所有道上的相位时间,而不做 相位校正。 (3)初至拾取的具体方法 通过SeisImager软件手动和自动结合读取初至时间,将光标点在地震记录 道上最早起跳的点上,通过软件自动和手动读取数据。
一、水平风化层的折射静校正
图5-8是水平界面折射波传播示意图,图中风化层的厚度为 zw ,风 化层的速度为 vw ,下伏基岩的速度为 vb ,且 vb vw ,地震波在S点 激发,当地震波入射角达到临界角 c 时,产生折射波。 直达波斜率为 1/ vw ,折射波斜率为 1/ vb ,折射波在时间轴上的截 距为 tob ,下面推导如何由 vw 、 vb 和 tob ,计算风化层厚度 zw ,进而计 算基准面静校正量 TD 。
2 b 2 w
(5-12)
加减法折射静校正也需要拾取折射波初至时间,但是它不需要计算 初至时间的斜率和截距,图5-9是加减法折射静校正示意图,图中有三个 炮点检波点对,分别是 A D 、 D G 和 A G ,现在定义两个时间变 量 t 和 t 。
t t ABCD tDEFG t ABFG t t ABCD tDEFG t ABFG
2> 折射波形成的条件
对于单层介质和多层介 质, 形成折射波的条件:
(1)下层介质的波速要大
于上面所有层介质的波 速。 (2)入射角要以临界角i入 射。
3>折射波的特点
(1)折射波的波前是一平面,它与界面的夹角为 临界角i ; (2) 折射波的射线是以临界角 i 出射的一束平行直线且垂直于 波前面; (3) 折射波存在着盲区 (OM) ,必须在盲区以外才可观测到折 射波。盲区大小(炮检距)Xm=2htani=2h/[(V2/V1)2-1]0.5。 • 盲区的大小随界面的法向深度 h的减小和V2/V1值的增加而 减小。
(5-9)
我们知道,折射波时距方程是下面的线性方程
t tob
x vb
(5-10)
对比(5-9)式和(5-10)式,得到
2 2 2 z w vb vw tob vb vw
(5-11)
因此,由风化层速度 v ,基岩速度 w 计算风化层厚度 zw
vb 和折射波的截距 tob ,可以
zw
四
初至折射静校正
基准面校正需要风化层速度和 厚度的信息,但是,野外测量工作 有时不能准确地提供这些信息。风
化层的速度低于下伏地层的速度,
因此地震记录上能够记录到来自风 化层底界的折射波,一般情况下,
折射波先于地下反射到达地表,我
们能够比较容易地从地震记录中识 别折射波,进而拾取到折射波的初 至时间。初至时间中包含风化层厚 度和速度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所 进行的静校正,通常称为初至折射 静校正。
相遇追逐观测系统图
三、折射波法内业解释工作流程 及要求
初至折射波法内业工作的发展趋势是利用微机进行自动化解释, 但解释员必须掌握解释的方法与步聚,要求同学完成下述解释工作: (1)根据《水工(浅层)地震勘探规范》对每炮(张)记录进行评 价与验收。 (2)进行波的对比和初至走时的判读。除遵循波对比的一般原则外, 还应注意零偏移距互换道上的走时,经校正后其时差不超过 3ms, 对于综合时距曲线,则时差不超过5ms。 (3)各项校正处理包括相位校正、震源深度校正和地形校正。对于 初至不清、无法进行初至走时判读的地震道,可利用相位进行对 比先读取相应走时,然后减去相位校正值△tφ,△tφ值可取初至明 显地震道的相位与初至走时之差的平均值,也可以取自与其相邻 地震道的△ tφ值,应根据该记录初至波形的情况而定。对于追逐 的记录,允许对比和读取第一个振幅的走时,所读取的各道走时t 值,要写在每道的左边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