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肝病学会:肝脏血管病指南(最全版)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在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了肝脏血管病指南(EASL clinical practical guidelines: 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liver)[1],进一步明确了肝脏血管疾病的分类,并介绍了肝脏血管疾病的自然病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现编译如下,供国内临床医师学习、借鉴。
肝脏血管病是一组比较罕见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会导致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致死率较高。
由于肝脏血管病病例数量少,有关其自然病程、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的研究数量有限,目前对此类疾病的认识相对不足。
为此,EASL于2012年6月曾在爱沙尼亚共和国塔林市召开肝脏血管病会议,制订了肝脏血管病指南。
2015年,EASL对这一指南进行修改,制订了新指南。
新指南中的肝脏血管病主要包括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特发性门静脉高压、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SOS)、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hereditary ha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HHT)伴肝脏血管畸形,以及肝硬化PVT。
一、内脏静脉血栓的病因内脏静脉血栓(即BCS和PVT)的病因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主要为实体恶性肿瘤或囊肿压迫肝静脉或下腔静脉、肝硬化或肝胆恶性肿瘤、腹腔手术、腹腔内感染或炎性反应等。
全身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血栓倾向、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 PNH)、自身免疫性疾病、IBD和白塞综合征等。
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病因。
内脏静脉血栓的病因学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意义重大。
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应接受抗凝治疗;而对患有MPN或PNH的患者应采取抗凝与病因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
指南推荐:①对内脏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病因筛查,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多种病因;②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案,患MPN的内脏静脉血栓患者一经诊断应立即开始抗凝治疗。
二、BCS1.定义:BCS指从肝小静脉至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处任意水平发生的静脉阻塞。
BC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BCS指由血栓导致且不伴占位性病变,无肿瘤及寄生虫侵袭;其他类型的BCS均为继发性。
2.临床表现:BCS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多有腹水、肝肿大、腹痛、食管静脉曲张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表现。
60%~80%的BCS患者影像学检查可见动脉期增强的结节,多为灌注不均所致的良性结节,但也有约4%的患者为恶性结节(并发肝癌),应对结节性质进行鉴别。
3.诊断:诊断BCS首选多普勒超声,其次为MRI和CT检查,若仍不能确诊,可行血管造影。
对血管造影不能诊断的肝小静脉血栓,可通过活组织检查进行诊断。
4.治疗:推荐阶梯式治疗策略。
患者应尽早接受抗凝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若需行侵入性操作(如腹腔穿刺等),则应暂停抗凝;基础疾病(如MPN)的治疗应与抗凝同时进行;溶栓治疗可用于BCS,但疗效尚存争议;下腔静脉存在短段狭窄的患者应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二者联合应用能够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shunt,TIPS)或手术分流治疗,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TIPS安全性高于手术分流;TIPS或手术分流效果不理想或严重BCS患者应行肝移植。
指南推荐:①无抗凝禁忌者均应抗凝,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不是抗凝的禁忌证,但在行侵入性操作前后应暂时中断抗凝;②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短段狭窄首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③以上治疗无效者应行TIPS或手术分流,首选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TIPS;④肝移植为补救措施,术后继续抗凝;⑤定期筛查肝细胞癌。
三、急性非肝硬化PVT1.内涵与范围:急性非肝硬化PVT指门静脉主干和(或)门静脉左、右支内新近形成的血栓,范围可延伸至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栓塞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
本章节仅讨论非肝硬化、非恶性的急性PVT。
2.临床表现:急性腹痛可见于90%的急性PVT患者,85%患者有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多数患者仅有轻度非特异性症状,至发生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后才发现PVT。
肝功能检查多为正常或轻度异常,半数患者有腹水。
3.病程与结局:肠梗死是急性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最严重的短期并发症,病死率达60%,抗凝可预防肠梗死。
肠系膜静脉血栓临床、生物学及影像学表现不特异,不易识别。
抗凝治疗中若出现持续腹痛、器官衰竭、大量腹水和便血提示可能发生肠梗死。
4.诊断:多普勒超声可发现门静脉血流中断,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增强CT(尤其是门静脉期影像)和(或)MRI可确诊PVT并确定其范围。
CT还可显示是否存在造成血栓的局部因素、肠瘀血和肠梗死。
急性PVT的病程难以明确,增强CT示门静脉管腔内有高密度影,提示血栓形成可能发生于出现症状后的30 d以内,无门静脉海绵样变也可协助诊断。
基础凝血异常多见于成年患者,是预后与治疗的决定性因素;儿童病因学筛查则多为阴性或弱阳性。
5.治疗:治疗目的主要在于预防血栓进展和肠梗死,并使门静脉再通。
早期抗凝可预防血栓进展,抗凝患者中9%可发生出血。
使用肝素的PVT患者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发生率达20%,远高于无PVT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HIT发生率较低。
溶栓治疗有效率与抗凝相当,但50%的患者可发生大出血,部分患者甚至可能死亡。
术后发生门静脉主干血栓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患者,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
若患者出现败血症性门静脉炎,应针对分离出的细菌或消化道厌氧菌,使用抗生素治疗。
6.预后:门静脉需在6个月内再通,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再通时间可延至12个月。
未再通者半数以上可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
指南推荐:①所有腹痛患者均应考虑急性PVT诊断,持续重度腹痛、直肠出血、中至大量腹水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者应考虑肠梗死并密切观察;②多普勒超声为首选检查,CT用于确诊及评估血栓范围;③无禁忌证者应立即开始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6个月以上;④治疗6~12个月时应行CT评估再通情况;⑤未再通患者应监测食管胃静脉曲张。
四、肝外门静脉阻塞(extrahepatic portal vein obstruction,EHPVO) 1.定义:EHPVO的形成主要有3种机制,恶性肿瘤侵袭(常被误认为恶性血栓)、门静脉癌栓和PVT。
本章节不讨论恶性肿瘤侵袭和门静脉癌栓。
急性PVT 发生后,如门静脉未及时再通,则门静脉腔结构逐渐发生破坏,形成广泛的侧支循环代偿,这个过程称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最终在急性血栓后数月内门静脉结构消失,形成广泛海绵样血管瘤。
既往常用慢性PVT来描述这一现象,但这一描述不如海绵样变准确。
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除了血栓形成外是否有其他机制,目前尚存在争议。
2.临床表现:EHPVO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脉曲张出血、脾大、血细胞减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和腹部影像学检查发现的门静脉海绵样变。
餐后腹痛等肠缺血症状和胆道症状(胆汁性疼痛、黄疸、胆囊炎、胆汁淤积症和细菌性胆管病)较少见。
3.预后:EHPVO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门静脉高压导致的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其次是血栓复发(多出现于脾静脉)、胆道并发症。
腹水、细菌感染和肝性脑病除在发生过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中较常见外,其他患者较少见;儿童患者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患者可能会出现再生性结节,但继发肝细胞肝癌目前尚鲜见报道。
影响患者生存的预测因素包括年龄、腹水、血栓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和身体基础情况。
4.诊断:伴有脾大或门静脉高压,有门静脉血栓风险(全身性为MPN、抗磷脂综合征、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局部性为胰腺炎、憩室炎、IBD),腹痛,胆道疾病患者应考虑EHPVO诊断。
肝性脑病、严重腹水和细菌感染等出现类似肝硬化症状的患者也应考虑EHPVO诊断。
EHPVO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增强CT和MRI等影像学手段和放射科医师的经验与意识。
重要指标包括:①门静脉主干无血流;②肝门处数量众多的血管侧支。
其他非特异发现亦可提示门静脉主干梗阻,如①肝脏表面光滑,但1、4肝段增大,肝脏变形;②动脉期马赛克样肝实质增强及其后的均一性增强;③肝附件动脉期增强;④肝动脉变宽;⑤胆道轻中度不规则扩张。
如出现胆囊壁增厚应与胆囊炎鉴别。
EHPVO无肝实质病变,肝活组织检查往往正常,因此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和症状非典型的患者应进行肝活组织检查以排除肝硬化等疾病。
肝弹性测试等非侵入性检查在排除潜在肝病方面非常有效。
5.治疗:EHPVO的治疗包括预防血栓的延伸与复发、预防并发症两方面。
使用抗凝药物是目前预防血栓延伸与复发的主要方法。
在常规预防出血措施齐备的条件下,EHPVO患者应用抗凝药物不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
预防EHPVO并发症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硬化疗法、内镜下套扎术、外科手术和TIPS等。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静脉曲张较严重者的出血风险,并改善慢性门静脉肠系膜血栓患者的生存情况。
硬化疗法可降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患者出血的发生率。
在儿童,联合使用硬化疗法和内镜下套扎术的效果比单一使用上述任意疗法均较好。
在成人,使用普萘洛尔和内镜下套扎术对非肝硬化PVT患者而言,预防再出血的效果差异不大,2年再出血率约为20%。
对于门静脉左支和肠系膜上静脉畅通的患儿,可在这两者间建立外科分流。
但这类患儿的比例和这类分流手术的可行性缺乏证据。
而目前应用TIPS的数据极度缺乏,覆膜支架置入仅在患者门静脉能够清晰显影时较可行,置入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和肝硬化患者相似。
具有临床表现的门静脉胆管病才需要采取治疗措施。
胆石症应在内镜下治疗,黄疸或胆石症相关的胆道狭窄也可由内镜下重复支架植入治疗。
6.结局:不伴有恶性肿瘤和肝硬化的EHPVO患者总体预后较好,过去20年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显示5年生存率>70%。
指南推荐:①所有门静脉高压、脾大、腹痛或胆道疾病的患者均应考虑筛查EHPVO;②所有MPN和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均应考虑EHPVO;③超声检查是EHPVO诊断的首选方法,CT可用于确认和评估PVT的部位和程度;④在肝功能和肝弹性测试异常、具有其他慢性肝病病因、发现肝脏畸形等情况下,应注意排除肝硬化和闭塞性门静脉炎;⑤顽固性胆汁淤积或胆道变形提示门静脉胆管病,应进行MRI胆管造影检查以确诊;⑥根据肝硬化的治疗指南治疗门静脉高压;⑦预防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方法实施后依据相应指南治疗患者原发病,高凝状态较重、有肠缺血史和随访发现血栓复发的患者应考虑终生抗凝,MPN患者应长期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