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防护管理制度
1概述
1.1目的
为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防范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1.2 适用范围及有效性
本制度适用于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下属单位,XX(集团)总公司及下属单位参照执行。
1.3 缩写和定义无。
1.4 本次调整内容
本制度在2012年发布的《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格式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内容进行修订。
自本制度发布起,原《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废止。
2 职责和授权
3 文件主要内容
3.1总体要求
(1)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和职业卫生管理网络,制订、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
(2)单位应做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劳动防护检查考核、职业卫生隐患检查及治理等工作。
(3)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并保存职业卫生相关档案或台账。
3.2 预防管理
(1)单位应将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单位年度财务预算。
(2)单位生产性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生产性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职业卫生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
(3)单位应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要求,禁止组织从业人员在职业病危害超标环境中作业。
(4)单位作业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应向所在地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发生重大事项变化的,应按相关要求申报变更。
3.3人员管理
(1)单位应为从业人员提供有效的职业病危害个体防护用品。
(2)与从业人员或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变更、续订合同时,应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
(3)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应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检查结果应书面如实告知本人。
禁止安排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4)单位应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指导从业人员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
(5)相关方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应纳入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
3.4 作业场所管理
(1)单位应组织开展职业卫生专项检查并落实整改。
(2)单位应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配置、使用、维护和检查,确保处于正常状态,禁止不设置、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3)单位应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危害和保护从业人员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
(4)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单位,除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外,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向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从业人员公布。
(5)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公示检测结果。
警示说明应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6)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品的贮存,应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接触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
(7)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时,应按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及时如实报告,并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3.5 职业病管理
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确诊为职业病的,还应向所在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
单位在报告政府相关部门的同时,应向集团安全生产职能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