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声合唱训练的问题湖滨路小学朱娜娜怎样才能算是良好的歌唱1、歌唱时由气、声、字、腔、情几个部分组成的,前四者是手段,而后者是目的。
正确而良好的歌唱应符合以下标准: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正确的起声准确的母音状态(母音色彩)圆润的音色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感情表达2、认识合唱训练中的几个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技术角度看,合唱训练中的几个对立统一关系包括:呼吸与发声的对立统一(即气与声的对抗)起声本身就是气与声的对抗,起声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表现力。
力度的强弱、音响幅度的大小、音色的明暗变化,甚至吐字的正确与否往往都直接受刹那间起声动作的制约。
所以我常向合唱团提出:“发音有点,线随点延”的要求,因此这是正确歌唱的首要环节。
发声与吐字的对立统一(即声与字的结合)从艺术角度来看,歌唱本身是线条的运动,并不是孤立地演唱一系列的母音,所以就存在声与字的结合问题。
字的母音状态也带来声音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母音在发音部位及共鸣位置上又要以起声做基础。
因此,就需要使声和字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
歌唱要达到感染听众的目的,当然离不开清晰的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讲,歌唱本省就是语言的夸张与美化,而这又需要一美好的声音来传递。
我国传统上所称的“字正腔圆”指的就是需要声与字的良好而协调的配合,它是歌唱艺术上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手段。
因此,字正的人不一定腔圆,腔圆的人不一定字正,“重字轻声”或“重声轻字”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发挥出歌唱艺术的感染力。
气、声、字与行腔的对立统一(其中包括声与情的对立统一)在歌唱中无论是气、声、字都不能离开对作品内容与感情的表达。
有生命力的歌唱就是气、声、字与行腔的结合。
在训练过程中这几个方面绝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形成某个阶段只解决某个问题,而最多是某个阶段有意识地看中解决某个问题,使歌唱者在不知不觉中曲感受,曲解决,有时甚至是在对作品的艺术感受过程中来解决某些技能问题。
要达到以上三个方面的完美结合,对合唱团来说,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使合唱团的每个人的感觉和客观效果逐渐地达到相对统一,这样当演出时团员们就可以随着指挥的手势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达到相对完美的表现作品的目的。
合唱训练的统一要求合唱是集体的歌唱活动个人的演唱必须服从整体的要求,如果各行其是,旁若无人的引吭高歌,只能是一种杂乱的音响,无法取得协调的效果,更谈不上艺术的表现了。
只有在各种技术因素都达到高度统一,才可能使合唱队灵巧而有表现力,演出才能有魅力、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因此合唱的统一要求就决定了合唱队的水平。
一、姿势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整齐美观的问题。
统一姿势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合唱队员身体器官的状态一致,使发出声音的“乐器”处在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中,这是做到其他统一要求的基础。
而且,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排练效率。
正确的排练姿势应上身正直,不靠椅背,不搁二郎腿,双脚平放地面,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两肋扩张,小腹微收而下沉,垂肩且微微向前,双眼平视前方,脸面微仰,提眉,下巴稍收而放松,脸部安详而自然微笑,头部适当后移,使咽腔置于声门上方,臀部最好只坐三分之一,或者双手互握于前排椅子背上,有一种“随时可以离椅起立”的准备状态,如果站立训练,则上身要求与坐姿相同,双脚略分开小半步,重心一虚一实,脚跟虚脚尖实。
这些要领并不是使人如坐针毡,而是在一种必要的工作状态之中保持放松。
事实上,稍经训练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不论坐或立,要感到很高很轻地在臀部之上。
◆试想像你自己好像有一根绳子从你头的后面将你挂起来。
◆当你唱歌的时候,好的姿势总会使你感到自信。
二、呼吸是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吐字等的基础,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也就没有好的歌唱。
1、日常身心平静时的呼吸时无意识而较浅的,激烈运动或者情绪紧张时呼吸会自然加深。
歌唱时属于较深的呼吸,是有意识、有控制的,而且更深沉,腹部的活动更积极。
单这并不是说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面,而是体会这种正确的活动状态,以适应演唱的需要。
2、歌唱时的呼吸时口鼻同时进行的。
口腔内部打开,软腭提起,面部提眉,两肋及腹部口张,自然就完成吸气过程了。
区别于其他呼吸活动的是要把这种状态维持住,用来准备发声,并且支持整个歌唱过程。
脑子里想着这种“吸”的状态,结合感情进行歌唱,就能产生富于感染力的纯净而嘹亮的歌声,这种感觉始终不能松懈而要贯穿始终,演唱进行中的呼吸千万不能放松。
3、吸气的深浅按歌唱的需要,切忌太深,那会影响发声的灵活性,使呼吸器官僵硬,音也无法唱准。
一段快速而短的乐句吸气更少,慢速乐句稍深些,以自然舒畅而又能很好完成演唱为宜。
如果感到气息不够或者憋闷,都应作相对调整。
4、整个合唱队的呼吸和分句都要统一,特殊的高音,延长音或破句的呼吸尤其要由指挥指示并经过练习。
有一种特殊的合作技巧,训练有素的合唱队才能掌握好,就是循环呼吸。
简单的说就是合唱队员轮流换气,使合唱音响不间断,没有句逗间隙,刻画一种连绵高远无垠的意境。
比如孟晓东版本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结尾部分的13拍的长音就可以采用“循环呼吸”的技巧。
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求队员们具备破句呼吸的能力。
、,可以在任何瞬间退出演唱,又可以不动声色地悄悄介入。
关键是把歌唱的生理和精神状态保持住,共鸣位置不动,呼吸时不闭口。
还要努力倾听邻近同伴的演唱,别人正在换气时自己不能同时进行,待别人完成呼吸重新加入演唱时,顺着集体的音响动势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收住声音,两肋微张,腹部扩张,吸气后再同样加入演唱。
对于训练有素的合唱队员,这是一个时间极短的过程;使用这个方法,合唱队的一个声音可以无限制地延长,这是独唱演员无法做到的。
◆每一个歌者应该对所要唱的乐句以充足的气息。
◆只要吸入的气量使歌唱的乐句唱的舒畅就够了。
过多的气量那只会使肌肉僵硬。
◆在胸部高而平静的情况下,学生应学会用腰围四周的扩大来吸气,用腹壁的挤缩来吸气。
◆最好的呼吸控制是由胸与腹的安静而平滑的联合动作。
对声乐来说是用最少的气息通过深而有控制,安静而正常地排出来。
横膈膜不过是吸气的肌肉,而腹壁是呼气的肌肉,而前膜壁是主要的力量,呼气必须靠前腹壁来完成。
◆让我们着重指出歌唱时的呼吸不应当先于咬字吐字或与咬字吐字分开练习,歌唱者会因为过分注意呼吸而损害共鸣及咬字吐字。
而这样很少能得到艺术性及有表情的演唱。
三、音量很多作品都要通过小而弱的音量来表现内容,造成力度的对比音量大的合唱队员必须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歌声,以免破坏整个声响效果。
弱声时要求更集中、更有力、更有紧张度。
因此,队员应该掌握半声、轻声、抑制声的唱法:学会随时调整力度,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使演唱符合整个歌曲色调的变化要求。
四、音色(音质)通过对共鸣泛音的调节,使音色有灵敏而多样的变化能力,或浓或淡,或明或暗,能高亢激越,能深沉委婉,有极大的适应性,能根据音乐内容而作出变化,这些变化又统一在色调处理之中。
近些年来情况的变化总的倾向是“轻、柔、美、高”,即音量轻,音响柔和,音色美,共鸣位置高。
采用积极的轻声作为基本力度,在表现需要时才偶尔用强声。
用抒情性女高音的音色感觉作为统一的基础,其他声部与之靠拢,在取得共性的前提下发挥各声部的表现特长。
这个新的趋势使合唱音色亲切热情,声部之间融合,容易取得音准协和,高位置共鸣使低声部不在笨拙,整个合唱节奏鲜明、灵巧而富于变化,从而扩大了刻画音乐形象的能力,更便于深刻细腻地抒发感情。
这体现了现代人审美标准的变化。
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动向,使合唱艺术更加科学化。
◆好的合唱音质应该表现在:“一个欢乐而微笑的表情”,“松弛而打开喉”,“自由活动的低下巴”,“没有决一死战的表情”,“没有拉紧感和紧张度”……五、发声儿童发声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宜多用上部共鸣(软腭以上的头腔共鸣,即含有鼻腔、额窦、蝶窦的共鸣),但这不等于说不让儿童有节制地、科学地运用下部共鸣(即口盖以下喉腔、咽腔口腔与胸腔的共鸣)。
要知道发高音头声时,如有胸声参加,会使头声结实丰满;而发低音胸声时有头声参加,又会使胸声明亮柔和。
上部共鸣作为歌唱发音的“顶”,发挥高位置作用;同时下部共鸣作为歌唱发音的“底”,发挥根基(支持)作用。
——著名的童声训练专家彭其婉六、波动在童声合唱训练中波动是合唱的忌讳,尽可能的不要使用,因为波动的幅度大小或波动的太快都会破坏合唱的音响。
七、统一歌唱方法,提高声部歌唱能力我们知道,童声合唱的音响就是通过各个声部共同完成的。
要想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就必须要求每个声部都达到整齐。
每个声部就如同弦乐重奏中的一件乐器,有着自己演奏的旋律和技巧,几个声部交织一起会达到一个理想的整体音响效果。
童声合唱训练中,要实现理想音响效果的提前,首先是提高声部内个人的演唱水平。
声部内各成员呼吸的运用、发声的位置及共鸣、音色、吐字的方法等诸方面都应基本达到统一,才能使整个声部的声音达到一致。
其次是演唱上整个声部要根据指挥的要求,像一个人那样开始和结束,同一时间发出同一个词的音,在指定的地方呼吸,共同完成渐快和渐慢的过渡,各声部以相同的力度来演唱,以同样纯正的音高曲演唱歌曲,清晰、准确地唱出作品的歌词等等。
因此,声部内的成员统一了歌唱方法后,要随指挥有目的地进行单独声部的训练以及所有声部的和声训练。
只有将每个声部的歌唱能力提高了,再去强调整体的演唱水平,效果才会更佳。
八、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
保持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由于合唱是集体活动,情绪的相互影响很重要。
所以,当某一声部只要有一个人精神状态不对,很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声部或整个合唱团的精神。
其次,在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损害嗓子。
歌唱器官是有机的整体,任何肌肉只有在兴奋的状态下才能灵活自如,让不使用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紧张与松弛的平衡。
这样可以培养合唱团员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
音准、节奏的统一要求就无需专门讲述了。
总之,合唱的统一要求是为了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做到了这些就可达到强而不炸,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统一得越好,合唱队的演唱水平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