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元年
【经】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癸亥,日有食之。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
晋侯伐卫。
叔孙得臣如京师。
卫人伐晋。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
公孙敖如齐。
【传】
【原文】
元年春,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
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
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
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
”
于是闰三月,非礼也。
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
举正于中,民则不惑。
归余于终,事则不悖。
【译文】
元年春季,周天子派遣内史叔服来鲁国参加鲁公的葬礼。
公孙敖听说他会相面,就领自己两个儿子谷和难见他。
叔服说:“谷可以祭孔供养您,难可以安葬您。
谷的下颔丰满,后代在鲁国必然兴旺!”
今年闰三月,这是不合乎礼制的。
先王端正时令,年历的推算以冬至作为开始,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月分作为四季的中月,把剩余的日子归总在一年的末尾。
年历的推算以冬至作为开始,四季的次序便不会错乱;以正朔的月分作为标准,百姓就不会迷惑,把剩余的月分归总在一起的终了置闰月,事情就没有谬误。
【原文】
夏四月丁巳,葬僖公。
王使毛伯卫来锡公命。
叔孙得臣如周拜。
晋文公之季年,诸侯朝晋。
卫成公不朝,使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
晋襄公既祥,使告于诸侯而伐卫,及南阳。
先且居曰:“效尤,祸也。
请君朝王,臣从师。
”晋侯朝王于温,先且居、胥臣伐卫。
五月辛酉朔,晋师围戚。
六月戊戌,取之,获孙昭子。
【译文】
夏四月二十六日,安葬僖公。
周天子派遣毛伯卫来鲁国赐给鲁文公以策命的荣宠。
叔孙得臣到成周答谢。
晋文公晚年,诸侯朝见晋国,卫成公不去朝见,反而派遣孔达攻打郑国,攻打緜、訾和匡地。
晋襄公在举行小样祭祀以后,派人通告诸侯而讨伐卫国,到达南阳。
先且居说:“效法错误,这是祸害。
请您朝觐周天子,下臣跟随军队。
”
晋襄公在温地朝见了周天子。
先且居、胥臣进攻卫国。
五月初一日,晋军包围戚地。
六月初八日,占取戚地,俘虏了孙昭子。
【原文】
卫人使告于陈。
陈共公曰:“更伐之,我辞之。
”卫孔达帅师伐晋,君子以为古。
古者越国而谋。
秋,晋侯疆戚田,故公孙敖会之。
【译文】
卫国派人报告陈国。
陈共公说:“转过去进攻他们。
我去对他们说。
”卫国的孔达就率兵进攻晋国。
君子认为,这样做属于粗心大意。
粗心忽略,指的是叫别国给自己出主意。
秋季,晋襄公划定戚地土地的疆界,所以公孙敖参加了。
【原文】
初,楚子将以商臣为大子,访诸令尹子上。
子上曰:“君之齿未也。
而又多爱,黜乃乱也。
楚国之举。
恒在少者。
且是人也。
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
”弗听。
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大子商臣。
商臣闻之而未察,告其师潘崇曰:“若之何而察之?”潘崇曰:“享江问而勿敬也。
”从之。
江羋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
”告潘崇曰:“信矣。
”潘崇曰:“能事诸乎?”曰:“不能。
”“能行乎?”曰:“不能。
”“能行大事乎?”曰:“能。
”
【译文】
当初,楚成王打算立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
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算大,而且内宠又多,如果立了商臣再加以废黜,就会有祸乱。
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轻的。
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象胡蜂,声音象豺狼,是一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
”楚成王没有听从。
立了商臣以后,又想立王子职而废掉商臣。
商臣听到消息但还没有弄清楚,告诉他的老师潘崇说:“怎么样能弄清楚?”潘崇说:“你设宴招待江羋而故意表示不尊敬。
”商臣听从了。
江羋发怒说:“啊!贱东西!难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职做太子。
”商臣告诉潘崇说:“事情证实
了。
”潘崇说:“你能侍奉公子职吗?”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能逃跑出国吗?”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能够办大事吗?”商臣说:“能。
”
【原文】
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
王请食熊蹯而死。
弗听。
丁未,王缢。
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
穆王立,以其为大子之室与潘崇,使为大师,且掌环列之尹。
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
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授,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
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译文】
冬十月,商臣率领宫中的警卫军围攻楚成王,逼成王自杀。
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死去,商臣不答应。
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而死。
给他上谥号称为“灵”,尸体不闭眼睛;谥为“成”,才闭上眼睛。
楚穆王即位,把他做太子时的房屋财物给了潘崇,让潘崇做太师一职,并且作为掌管宫中警卫军的长官。
穆伯到齐国去,开始聘问,这是合乎礼制的。
凡是国君即位,卿出国普遍聘问,继续重修过去的友好,团结外援,善待邻国,来保卫国家,这是合于忠、信、卑让之道的。
忠,意味德行的纯正;信,意味德行的巩固;卑让,意味德行有基础。
【原文】
殽之役,晋人既归秦帅,秦大夫及左右皆言于秦伯曰:“是败也,孟明之罪也,必杀之。
”秦伯曰:“是孤之罪也。
周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是贪故也,孤之谓矣。
孤实贪以祸夫子,夫子何罪?”复使为政。
【译文】
殽地这次战役,晋国放回了秦国的主将,泰国的大夫和左右侍臣都对秦穆说:“这次战败,是因为孟明的罪过,一定要杀死他。
”秦穆公说:“这是我的罪过。
周朝芮良夫的诗说:‘大风迅猛地把一切摧毁,贪婪的人把善良摒退。
听不到相干的就喜欢插嘴,听到《诗》、《书》就打瞌睡,不能任用有才能的人,反而使我和道义相背。
’这是由于贪婪的原因,说的就是我啊。
我由于贪婪而使孟明受祸,孟明有什么罪?”重新让孟明执政。
遇到失意伤心事,多想有一个懂你的人来指点迷津,因他懂你,会以我心,换你心,站在你的位置上思虑,为你排优解难。
一个人,来这世间,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事理,才能不断成长。
就像躬耕于陇亩的农人,必须懂得土地与种子的情怀,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女子,一生所求,莫过于找到一个懂她的人,执手白头,相伴终老。
即使芦花暖鞋,菊花枕头,也觉温暖;即使粗食布衣,陋室简静,也觉舒适,一句“懂你”,叫人无怨无悔,愿以自己的一生来交付。
懂得是彼此的欣赏,是灵魂的轻唤,是惺惺相惜,是爱,是暖,是彼此的融化;是走一段很远的路,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依然在你的视线里;是回眸相视一笑的无言;是一条偏僻幽静的小路,不显山,不露水,路边长满你喜爱的花草,静默无语却馨香盈怀,而路的尽头,便是通达你心灵的小屋……
瑟瑟严冬,窗外雪飘,絮絮自语说了这多,你可懂我了吗?若你知晓,无需说话,只报一声心灵的轻叹,那,便是我的花开春暖。
你相不相信,人生有一种念想,不求奢华不求结果,不求你在我身边,只愿有一种陪伴暖在心灵,那,便是懂得。
有人懂得是一种幸福,懂得别人是一种襟怀,互为懂得是一种境界。
懂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