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5272C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单位:管理学院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周学时:2学分:1.5先修课程:景区服务与管理建议修读学期:6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掌握旅游产业的最新动态,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旅游发展,并在熟悉相关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以及建筑规划等多学科的基础上,掌握生态旅游相关的基本概念,生态旅游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了解以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美及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四大基本条件,形成生态旅游系统的构架,进而为进一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旅游专业素质和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序言基本要求1. 了解当今世界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2. 熟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大事。
教学重点1. 世界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概况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大事教学难点1.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大事教学内容1.1 生态旅游出现的时代背景1.2 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概况1.3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概况及重大事件第二章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1. 了解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2. 掌握生态旅游的要点和特点。
教学重点1. 生态旅游的两大要点、三大标准、四大功能2. 生态旅游概念的三大要点3. 生态旅游活动的特点教学难点1. 生态旅游活动的特点教学内容2.1 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2.1.1 生态旅游的两大要点2.1.2 生态旅游的三大标准2.1.3 生态旅游的四大功能2.2 生态旅游的要点和特点2.2.1 生态旅游概念的三大要点2.2.2 生态旅游活动的特点第三章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三大理论基石。
2. 熟悉认识生态旅游系统。
教学重点1.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旅游2. 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4. “四体”生态旅游系统教学难点1. 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教学内容3.1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旅游3.1.1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3.1.2 对自然价值的重新思考3.1.3 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3.1.4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3.2 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词义3.2.1 生态美概念3.2.2 生态美的特点3.2.3 生态美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3.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3.3.1 可持续发展战略3.3.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3.4 生态旅游系统3.4.1 “旅游系统”学说3.4.2 “四体”生态旅游系统第四章生态旅游者概述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概念。
2. 了解生态旅游者的权益与责任。
3. 了解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教学重点1. 生态旅游者的界定2. 生态旅游者的特征3. 生态旅游者的责任教学难点1. 生态旅游者的特征教学内容4.1 生态旅游者的概念4.1.1 生态旅游者的界定4.1.2 生态旅游者与传统大众旅游者4.1.3 生态旅游者的特征4.2 生态旅游者的权益与责任4.2.1 生态旅游者的权益4.2.2 生态旅游者的责任4.3 生态旅游者的分类4.3.1 以国境国界为标准进行分类4.3.2 以组织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4.3.3 以目的方式为标准进行分类4.3.4 以其他标准进行的分类第五章生态旅游者的形成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
2. 掌握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3. 了解影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
4. 了解培养生态旅游者的意义、内容和途径。
教学重点1.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2.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3. 生态旅游者的培养教学难点1. 生态旅游者的培养教学内容5.1.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5.1.1 经济能力5.1.2 休闲时间5.1.3 社会经济环境5.1.4 身体状况旅游交通的概念5.2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5.2.1 旅游动机5.2.2 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5.2.3 影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5.3 生态旅游者的培养5.3.1 培养的意义5.3.2 培养的内容5.3.3 培养的途径第六章生态旅游者行为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者的保护性旅游行为的定义、特点、层次、阶段及保护行动指南。
2. 掌握生态旅游者审美行为。
3. 了解生态旅游流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1. 生态旅游者的保护性旅游行为2. 生态旅游者审美行为教学难点1. 生态旅游流的结构及功能教学内容6.1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6.1.1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概述6.1.2 保护性旅游行为层次与阶段6.1.3 保护性旅游行为的保护行动指南6.2 生态旅游者审美行为6.2.1 生态旅游者审美的要求6.2.2 生态旅游者审美的境界6.2.3 生态旅游者审美的意义6.3 生态旅游流6.3.1 生态旅游流概述6.3.2 生态旅游流的结构及功能6.3.3 生态旅游流研究的实践意义第七章生态旅游资源概述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具体范畴。
2. 了解生态旅游资源概念的争议。
3. 掌握生态旅游资源的十大特征。
教学重点1. 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具体范畴2.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教学难点1. 生态旅游资源概念教学内容7.1 生态旅游资源概念7.1.1 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7.1.2 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的比较7.1.3 生态旅游资源概念的争议7.2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7.2.1 生态特征7.2.2 自然特征7.2.3 社会特征7.2.4 经济特征第八章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及类型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及分类系统。
2. 掌握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3. 了解生态旅游资源的形成。
教学重点1. 生态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3. 生态旅游资源类型教学难点1.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教学内容8.1 生态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8.1.1 大自然的演化8.1.2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8.1.3 生态资源保护8.2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8.2.1 分类依据8.2.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8.3 生态旅游资源类型8.3.1 陆地生态旅游资源8.3.2 水体生态旅游资源8.3.3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8.3.4 园林生态旅游资源8.3.5 科普生态旅游资源8.3.6 自然保护生态旅游资源8.3.7 文化保护生态旅游资源8.3.8 法律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第九章中国旅游区划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业的定义、性质、特点.2. 掌握生态旅游业对旅行社的要求。
3. 掌握生态商品的特点及生态旅游康乐活动的种类。
教学重点1. 生态旅游业的概念2. 生态旅游业对旅行社的要求3. 生态饭店的特点4. 生态旅游业中交通的特性教学难点1. 生态旅游业对旅行社的要求教学内容9.1 生态旅游业的概念9.1.1 生态旅游业的界定9.1.2 生态旅游业与传统大众旅游业9.1.3 生态旅游业的性质与特点9.2 旅行社9.2.1 旅行社的性质、类型及作用9.2.2 生态旅游业对旅行社的要求9.3 旅游饭店9.3.1 旅游饭店的作用与等级9.3.2 符合生态旅游业要求的生态饭店9.4 旅游交通9.4.1 旅游交通的重要性9.4.2 生态旅游业中交通的特性9.4.3 生态旅游业中交通的基本构成9.5 生态旅游商品与生态旅游康乐9.5.1 生态旅游商品9.5.2 生态旅游康乐第十章生态旅游业管理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的意义、目标与途径。
2. 掌握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的内容、理论基础、指导原则及对策。
3. 了解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主体、对象、内容与手段。
教学重点1. 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的目标与途径2. 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指导原则及对策教学难点1. 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的目标与途径教学内容10.1 生态旅游行业管理10.1.1 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主体与对象10.1.2 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内容与手段10.1.3 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工作思路10.2 生态旅游社区管理10.2.1 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的意义10.2.2 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的目标与途径10.2.3 社区管理的案例10.3 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10.3.1 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的内容和理论基础10.3.2 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的指导原则及对策第十一章生态旅游业发展及展望基本要求1. 掌握世界旅游业发展特征。
2. 掌握世界生态旅游业发展趋势。
3. 熟悉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4. 了解国内外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教学重点1. 国内外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2. 世界生态旅游业发展特征3. 世界生态旅游业发展趋势4. 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教学难点1. 世界生态旅游业发展趋势教学内容11.1 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11.1.1 欧美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11.1.2 亚太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11.1.3 非洲和南极洲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11.1.4 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案例-哥斯达黎加11.2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概况11.2.1 生态旅游区建设及生态旅游业开展情况11.2.2 生态旅游产学研的发展情况11.2.3 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案例11.3 生态旅游业展望11.3.1 世界旅游业发展特征和生态旅游业发展趋势11.3.2 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第十二章生态旅游环境概述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与生态旅游系统的“三体”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生态旅游环境的构成。
3. 掌握生态旅游环境的特点。
教学重点1. 生态旅游环境及其内涵2. 生态旅游环境的构成3. 生态旅游环境的特点教学难点1. 生态旅游环境的构成教学内容12.1 生态旅游环境的概念12.1.1 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环境12.1.2 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系统的“三体”之间的关系12.2 生态旅游环境的构成12.2.1 自然生态旅游环境12.2.2 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环境12.2.3 生态经济旅游环境12.2.4 生态旅游气氛环境12.3 生态旅游环境的特点12.3.1 资源性12.3.2 综合性12.3.3 容量有限性第十三章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基本内容。
2. 掌握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量测。
3. 掌握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
教学重点1. 影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因素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特征3.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与量测的研究方法4.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教学难点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与量测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教学内容13.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概述13.1.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含义13.1.2 影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因素13.1.3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概念体系13.1.4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特征13.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量测13.2.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量测的思想方法13.2.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量测的研究方法13.3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13.3.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饱和和超载调控13.3.2 对“疏载”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第十四章生态旅游环境概述基本要求1. 掌握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