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高新区规划

青岛高新区规划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一、规划背景伴随经济全球化,新一轮城市竞争演变为全球科技枢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的竞争。

国内城市纷纷整合自身资源,转变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东滩、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等一批新城应蕴而生。

青岛处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边缘,面临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的南北夹击。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已形成明显差距,与大连等城市的领先优势逐步减弱。

面对当前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趋势,为尽快进入国家战略视野,融入全球产业版图,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确定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利用胶州湾北部盐田改造建设高新区,促进城市空间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拉开城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序幕。

二、规划范围、依据及原则(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以盐田改造为基础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约63.44 平方公里。

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将周边部分用地一并纳入,进行控制与引导。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1月1日起实施)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4 月1 日起实施)3、《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4、《胶州湾及临近海岸带功能区划》(2004 年)5、《青岛市滨海城市组团—红岛组团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06 年)6、《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2003 年)7、《青岛市胶州湾北部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城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2008 年)8、青岛市近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文件(三)规划指导思想1、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使青岛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研发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科技开发力量与国际高新技术前沿的接轨区,成为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的密集区。

2、统一领导、统筹规划规划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关系到青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必须坚持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按照国家级重点园区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新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造坚实基础。

3、功能合理、产业衔接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高度重视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合理布局和产业链的科学衔接,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避免各园区间功能重复和产业趋同,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4、梯次开发、分片管理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分片管理;要以项目引进为龙头,梯次开发,务求实效;避免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5、多方参与、利益共享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调动市、区、街道办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积极性,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宏观指导性政策,切实发挥利益机制的作用。

6、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需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形成新型的科技创新环境,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促进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

(四)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生态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开发的“双刃剑”,海洋、陆地交汇的优美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区域开发的热点地区,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也成为区域开发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为确保高水平、高价值的开发新城区,在综合衡量区域开发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时候,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效益的评价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开发利益的一种开发模式,胶州湾是胶州湾人子孙后代生存的依托,当代人一定要保护胶州湾优美的生态环境、并将其建设得更为美好,作为宝贵的资源留给子孙后代。

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是胶州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从而实现整个胶州湾的可持续发展。

3、跨越式发展原则新城区所处的盐田地区开发的后发优势相当突出,因循守旧、循序渐进、粗放蔓延等低水平的开发模式获取的只可能是短期效益,长远来说是一种破坏性、甚至毁灭性的开发,更不可能高水平的发挥环胶州湾地区的综合开发价值。

面对区域发展的良好机遇,针对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选择发展战略和开发模式,以跨越式发展为原则,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的超常规跨越发展。

4、产业选择动态比较优势原则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培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区域发展要求的产业集群,形成合理完善的产业结构,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因此,新城区应扩大对外开放,采用产业选择动态比较优势原则,集中力量发展本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构筑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分工协作、差异化竞争的区域格局,避免产业雷同、恶性竞争。

5、可操作性原则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划的实施应特别注重具体的可操作性,对路网格局、生态框架等需要固化的内容加以明确,对产业引导、功能布局等内容应结合未来可能的发展途径预留弹性空间。

三、发展条件分析(一)发展的有利条件1、高新区用地空间资源优势明显经初步测绘,青岛高新区总面积为63.44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9.95 平方公里、原城阳区新材料团地14.88平方公里、海玉盐场7.98 平方公里、东风盐场东半场4.9 平方公里、东风盐场西半场22.07 平方公里、棘洪滩虾池用地面积1.52 平方公里、上马虾池用地面积2.14 平方公里。

经初步研究统计,除去河流、湿地、蓄洪区外,可建设用地面积约47 平方公里,其可供土地开发规模之大,是全国高新区中储备最多的,而且又不涉及农民转居转工、征地拆迁等复杂的社会敏感问题,这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也是为数不多的,对于其他园区普遍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更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2、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为高新区的规划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阳区及即墨、胶州、莱西、平度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是胶州湾北部地区的强大后盾,胶州湾北部地区棘洪滩、上马、河套、红岛四个街道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地区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为高新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并直接为高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部分人力和物质资源。

3、交通条件十分便捷机场、高速公路、国道、城市快速路、铁路(规划)、地铁轻轨(规划)等交通方式有机衔接,为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4、生态环境条件良好胶州湾,以及由大沽河、墨水河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地区,棘洪滩水库构成的“品字形”生态背景,大沽河、墨水河、桃源河、洪江河及盐田沟渠构成的生态网络,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二)制约因素1、生态安全要求及防洪排涝、防风暴潮要求,将大大抬高高新区开发建设的门槛高新区位于胶州湾北部,是胶州湾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确保胶州湾的生态安全成为高新区开发建设的第一前提。

生态安全要求,必须对高新区产业的入驻进行严格限制,将大大抬高高新区开发建设的门槛。

高新区是红岛地区地势最为低洼的地区,直接面临洪涝灾害与风暴潮危害的威胁,高新区开发建设必须做好防洪排涝、防风暴潮危害的工作。

2、淡水资源缺乏,是制约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淡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青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淡水资源不足也是制约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必须通过引进外地水源、挖潜当地水源,积极实施海水淡化工程,加强雨洪利用和中水回用等措施,解决好水资源短缺的难题。

通过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盐田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广阔的用地空间、便捷的交通联系和独特的景观环境资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载体,但需解决好防洪排涝、防风暴潮等一系列基础性技术问题。

四、新城发展理念综合分析当前新城发展趋势,倡导生态理念,归纳形成绿色、创新、共融三方面。

(一)、绿色⏹保护、保育现存的生态特征,营造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气候、生物)相协调的人工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构筑生态间隔、布局紧凑、功能复合的空间布局体系。

以区域生态网络为底质,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与都市、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态。

⏹推行精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高新产业聚集区。

通过引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推动产业高效集聚,强化产业关联协作,形成复合共生的产业体系。

⏹充分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倡导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发展生态交通,建立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推行绿色、人性化的非机动交通。

(二)、创新⏹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培育科技创新聚集区。

利用新城区环境优势吸引国内外教育、研发机构进入,为城市发展提供无穷的“智力源泉”。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构筑自主创新服务平台。

注重城市建设和入驻企业的科技含量,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

⏹优化创新环境,营造机制创新先行区。

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政策。

(三)、共融⏹提倡健康、积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人性化的邻里社区,培育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生活特征。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新城凝聚力和吸引力。

五、新城区发展目标与规模以新城发展理念为指导,综合分析高新区自身的资源禀赋,科学确定新城区的发展目标与规模。

(一)、发展目标:⏹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上的重要节点⏹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示范城区⏹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军地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创新服务平台和北部城市新地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宜业宜居的生态新区(二)、城区职能1、以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带动的城市创新中心以政府引导与推动为基础,进行产学研的整体规划和制定产学研政策,通过优势产业带动、优势研究开发推动、优势产研力量延伸等三大策略,构造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外包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通过优势产业带动相关特色化产业的发展。

2、依托滨海岸线和湿地、水系自然资源形成的青岛北部生态旅游休闲中心未来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将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底线,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绿核对青岛市的生态影响作用。

结合区内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优良的人居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发展相关滨海生态休闲旅游业。

3、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示范城区区域性居住区——营造更加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环境,接纳更多的区域性居住职能,吸引更多的创业技术人才定居,进而改善地区的人才结构,促进全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

生态宜居的示范城区——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发展思路,其生态环境及宜居指标在全国区域层面具有比较优势,绿地覆盖率、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都达到较高水平。

和谐发展的示范城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精明增长模式、良性循环的环境改善方式、多元包容的社会管理体制、集约高效的资源利用模式,成为区域全面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