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脚》主题活动总结主题说明:对于自己的身体,幼儿一直充满认识的兴趣。
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创造必要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了解身体,逐步提升自我认识的水平。
为此,内隐的骨骼、体内脏器以直观的方式巧妙地外显出来;关节、皮肤、腿脚、牙齿的功能,在有趣的游戏中实现了情景化的展示;合理的营养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则在本能需要和理智选择的鲜明对照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从头到脚、从生理到心理、从自我认识到人际间的交往以及运动与身体的关系,本主题的各个活动编制促进健康的多维度脉络;在这一条“健康大道”上,幼儿步步行进,逐渐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个体。
环境创设:1.将人体器官图张贴在室内墙面上,供幼儿观看。
2.创设“小医院”,放置听诊器、压舌板、医生的服饰,供幼儿游戏。
3.墙面一角布置“我的牙齿”。
把幼儿日常画的“我有几颗牙齿”张贴在墙面上,写上幼儿的姓名,过一段时间,再次观察自己的牙齿是否有变化。
4.牙齿工作图。
用拟人化的形式来表现,如门牙画成切刀状,磨牙画成磨牙碎机等。
5.张贴人体每日所需营养结构图。
6.设立“健康加油站”,将幼儿设计的健康食谱装订成册,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在游戏中了解怎样才算健康、合理地进餐。
家园共育:1.结合“营养结构图”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周营养菜谱。
2.让孩子躺在一张大大的纸上,爸爸妈妈沿着孩子的身体描下身体的轮廓,然后与孩子一同装饰“自己的身体”。
完成后可由孩子带来幼儿园展览,帮助幼儿认识个体的独一无二。
3.家中张贴一张“成长图表”,记录孩子的身高、体重、手印等,让孩子感受自己的成长。
4.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有关身体的书籍,并与孩子一同谈论身体的话题:如我们的心脏有多大,牙齿是怎样更换的,成人的皮肤和孩子的是否一样等,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区域活动:1.探索区提供听诊器感受心跳。
提供放大镜,观察自己的皮肤。
小实验:人的骨骼是空心的。
将卷直筒竖放,在上面放书或者其他物体,观察它的承重力。
提供镜子、纸张,照一照、数一数、记一记自己有几颗牙。
提供各种物品。
如:石头、木块、塑料薄膜、羽毛、丝绸等,让幼儿用不同部位的皮肤去感受物品的特征。
2.益智区提供各种积木、镂空底板(与积木底部大小对应)、眼罩,幼儿戴上眼罩根据底板上的镂空图形放置相应的积木。
提供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腰围、身高、体重等。
运用自制的身体模型拼板,正确摆放内脏器官。
提供自制人体消化线路图,设计成走迷宫的形式,说说吃下去的东西去哪里了。
提供有关人体的彩色书籍,供幼儿阅读。
3.表演区小医院游戏。
可模拟体检情景。
表演手指游戏。
镜面游戏。
两幼儿用镜面原理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
4.美工区提供纸张等各种材料,供幼儿制作人体的器官。
提供各色水彩笔,自选某一关节处,利用关节的屈伸进行想象、创作、表演。
幼儿尝试绘制人体结构图、健康宣传图等。
教学活动:有趣的检查【活动目标】1.初步认识人体的某些健康体征。
2.了解体检的部位及方法。
【活动准备】1.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25—28页。
2.有利于烘托体检情景的白大褂和体检(记录)器械【活动过程】一、各种各样的病人1.妈妈带小猫去医院检查身体,小猫觉得那真是一次有趣的检查。
你想知道小猫在医院里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儿,医生的检查时多么有趣吗?2.教师讲述故事第一部分3.小猫看见了哪些有趣的病人?他们为什么到医院来看病?二、有趣的检查1.大象医生给小猫检查身体会有哪些有趣的事儿?他给小猫检查了哪些地方?怎样检查的?2.教师讲述故事第二部分3.奇妙的听诊器。
医生的听诊器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很奇妙?心跳的声音是怎么样的?4.神奇的“电筒”。
喉咙和耳朵里黑洞洞的,眼睛里有很多的血管和神经,医生用什么东西来检查。
5.痒痒的检查。
医生摁小猫的肚子,小猫为啥笑起来?如果肚子这儿有病,医生摁下去会觉得怎么样?6.小锤轻轻敲。
医生的小锤敲了敲小猫的膝盖,小猫的脚怎么样了?如果小猫的脚弹不起来,他的脚就怎么样了?7.挠挠脚底板。
人的脚底有很多神经,一挠就会痒痒的。
如果挠上去不痒了,神经就怎样8.小猫的身体检查太有趣了,我们再听一遍故事。
9.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三、我知道的身体检查1.你检查过身体吗?医生是怎样给你检查的?2.引导幼儿说说医生是怎样给自己(或他人)检查身体的,检查了哪些部位,用什么器械、什么方法来检查。
从头唱到脚【活动目标】1.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
2.有趣地演唱歌曲,学习模仿歌词。
【活动准备】大鼓【活动过程】一、从头说到脚1.我们的身体上有什么?我们一起来从头说到脚好吗?2.幼儿边拍手,边有节奏、有顺序(从上到下)地说说自己的身体部位:我的头、我的肩、我的胸……3.幼儿两两对坐,边说边拍对方身体的相应部位。
二、从头动到脚1.我们的身体哪些地方是可以动的?我们一边敲鼓,一边动动身体。
2.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动一动身体。
3.请个别幼儿敲敲,教师和幼儿一起“从头动到脚”。
三、从头唱到脚1.我们一起学唱歌曲《我的身体》。
2.教师范唱,幼儿轻声哼唱。
3.幼儿学唱数遍。
一边唱歌,一边动动身体相应的部位。
4.除这首歌里唱到的以外,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小手、小脸、小耳朵、小眼睛。
我们把这些也编到歌里唱一唱。
5.幼儿仿编歌词,并配合动作即兴演唱。
心跳“咚咚咚”【活动目标】1.感受心脏的跳动。
2.以言语、肢体动作等方式来表征心跳和心脏部位。
【活动准备】1.迪斯科舞蹈乐曲一段,节奏舒缓的音乐一段。
2.活动前学跳迪斯科节奏的舞蹈。
3.用于制作“心脏”的剪刀和纸每人一份,红色不干胶若干。
【活动过程】一、心跳舞蹈。
1.教师手捂胸口:我们的心脏在这里“咚咚咚”地跳,如果跳上一段舞蹈,它会跳得更快、更响。
我们一起来试试。
2.播放迪斯科节奏的音乐,幼儿随着音乐旋律大胆自由地舞蹈。
3.音乐停止后,幼儿学教师把手放在心脏处感受心脏快速激烈的跳动。
4.幼儿两两结伴,把手放在同伴的胸口感受心跳。
二、心跳“咚咚咚”1.我们感受到了心跳,怎样可以把心脏的跳动表现出来?2.引导幼儿用象声词、拍手、跺脚、用手拉动胸口的衣服等方式来表现心跳。
三、心脏什么样1.心脏有什么用?是什么样的呢?2.我们来做一个“心脏”,做好以后,贴到胸口上。
3.幼儿动手制作“心脏”,大小、形状均可近似本人的拳头。
制作过程中,可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
4.完成制作后,将其贴到胸口,并在此感受心跳。
5.这会儿,我们的心跳是慢下来了,还是跳得更快了?如果我们跑啊,跳啊,它会怎样跳动?6.心脏非常重要,如果跳得太快,它会难受。
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不能让它“难受”。
热身运动【活动目标】1.通过不同的玩绳运动,感知心跳、呼吸等身体变化。
2.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活动准备】跳绳运动的场地和绳子。
【活动过程】一、做做短绳操。
1.幼儿每人一根绳子,将绳子一折为二,拿住折短了的绳子两端。
2.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用短绳做准备活动。
3.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身体是否有变化。
如心跳、呼吸是否加快,有没有出汗。
二、谁能跳得多。
1.幼儿自由练习跳绳,要求连续跳。
2.幼儿进行跳绳比赛,要求“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比比谁跳得最多。
3.幼儿两两结伴,一人跳,一人数数。
4.再次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自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冒汗等。
三、我的身体在变化。
1.幼儿自由结伴,用短绳摆放成某一形状,互相欣赏。
2.组织幼儿说说与刚才相比,现在自己的心跳、呼吸等方面有什么变化。
3.启发幼儿发现:跳绳的时候,心跳最快,呼吸急促,有点气喘吁吁,身上还出汗了;不运动的时候心跳恢复正常跳动,呼吸也慢慢平静下来,不那么急促了。
我的身体朋友【活动目标】1.充分运动自己的身体,进一步熟悉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2.尝试控制身体部位,发展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
【活动准备】1.幼儿人手一个小沙包。
2.将六福不同的身体部位图片,贴在一个大纸盒上,作为“身体立方盒”。
3.科学小品:人体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过程】一、有趣的话题。
1.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身体像一部特殊的机器,能像汽车那样搬东西,能像洗衣机那样洗衣服,能像照相机那样看东西,能像收音机那样说话。
2.你的身体还能干些什么事儿?3.找找自己身体的部位,说出它的名字和它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
二、特殊的机器——我的身体。
1.展开辩论:既然我们的身体能做那么多事情,那到底是是人厉害还是机器厉害。
2.倾听科学小品《人体是怎样工作的》三、身体绝活。
1.幼儿围坐成圈,教师投掷“身体立方盒”,当盒子呈现某身体部位的图示是,幼儿迅速与旁边的朋友互碰身体的这一部位,如鼻子碰鼻子。
2.重新投掷“立方盒”,幼儿按所出现的图示,将小沙包放在相应的身体部位上,在活动室四处活动,尽量不让小沙包掉下来。
3.再次投掷“立方盒”,根据出现的图示,用相应的身体部位去移动小沙包。
身体上的单、双数【活动目标】1.通过圈画、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
2.能正确判断身体器官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1.图片十张,1—10的数字卡一套,笔十支。
2.幼儿每人一小袋花生,数量为5—10粒不等。
【活动过程】一、两个两个圈起来1.教师展示十张圆点图片,集体点数每张图片上的圆点数,贴上相应的数卡。
2.请十名幼儿上来给点画圈,要求两个两个圈在一起。
3.引导幼儿观察圈画过的图片。
是不是每张图片上圆点都被圈起来了?哪几张图片是圈完的?是哪几个数字?没有圈完的是哪几张图片?是哪几个几个数字?4.告诉幼儿1、3、5、7、9叫单数,2、4、6、8、10叫双数。
二、花生也有单、双数。
1.幼儿打开自己的一袋花生,先点数总数,再两个两个数。
2.请部分幼儿说出花生的总数是单数还是单数。
3.幼儿将花生两个两个排列,再次验证自己对单、双数的判断。
三、身体上的单、双数。
1.请幼儿在自己身体上找一张哪些东西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2.幼儿观察自己身体上某些器官的数量,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
长眼睛的皮肤【活动目标】1.了解皮肤的特点与作用,能凭借触觉及原有经验辨认触摸对象。
2.知道保护皮肤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1.纸盒每组一只,内装毛绒玩具、树皮、羽毛、棉絮、泡沫塑料、木板、金属制品、棉织物等便于触摸感知的物品。
纸盒一侧抠一小洞,可让一只手伸入。
2.用于蒙眼的眼罩或长手帕。
3.绘画用的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一、神奇的“紧身衣”1.我们身体上有一样神奇的东西,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
2.教师讲述科学小品《神奇“紧身衣”》。
3.引导幼儿说说,皮肤有哪些“本领”应该怎样保护它。
二、不看也知道1.皮肤有一样了不起本领,它碰到一样东西,不用眼睛帮忙,就能“猜”出示什么。
2.每组派一名幼儿来摸纸盒中的物品,并说出物品名称或种类,教师取出该物品名称或种类,教师取出该物品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3.每组一只纸盒,轮流蒙眼触摸盒中物品,说说名称或种类。
4.取出盒中物品,用其接触其他物体部位上的皮肤,说说有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