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2“民法典亮点”1、见义勇为免责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解读: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
民法典草案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
2、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规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
解读:小区电梯广告、外墙广告收入归谁?物权法的规定并不明确,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
民法典草案明确,利用小区业主共有场所产生的收入属于业主共有。
这将发挥定分止争的作用,维护业主合法权益。
3、禁止高利放贷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解读:近年来,“校园贷”“套路贷”等频发,高利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民法典草案禁止高利放贷,表明了国家鼓励人们投资实体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因高利放贷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4、保护个人信息规定: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解读: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如何保护?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草案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并规定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让个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将有效遏制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乱象。
5、界定夫妻共同债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解读:离婚时,夫妻双方的债务该怎么认定?是共债共签还是单方举债共同偿还?民法典草案吸收了现行司法解释的有效做法,规定夫妻共同债务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或者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否则不予认定。
6、增加遗嘱形式规定: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
解读:打印遗嘱有法律效力吗?现实中,打印遗嘱十分常见,但却常常引发纠纷。
对此,民法典草案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回应,对打印遗嘱的效力作出界定,明确了打印遗嘱必须具备的形式,填补了立法空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7、守护“头顶上的安全”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
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解读: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人员受伤、财产损失让不少人心惊胆战,如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草案作出这一规定,意味着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不能明确责任人,那该楼业主都有可能要被追偿责任。
这为受害人提供了“兜底”保障,同时为补偿人进一步追偿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对货币的使用,已有五千年历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货币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人工货币早在商朝以前,就有用贝壳作为交换媒介的记载,在中国的汉字中,凡是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字,譬如“赃”、“贡”、“费”等,由此可见,贝是我国古代先民最早使用的货币。
因此,货币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贝”由装饰品到交换媒介的演变过程。
但是货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始于商朝人用铜仿制海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与发达,天然贝壳逐渐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这便是我国古代货币的第一次重大演变。
而随着人工货币的普及,自然货币便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2.杂乱多样——统一形状从商朝仿制海贝出现铜贝开始,直到战国后期,货币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
由于战国及战国以前诸侯遍布,加之各诸侯国并没有认识到铸币权的重要性,导致各诸侯国乃至诸侯国内各地区都自行铸币,货币的标准、形状、价值等自然多种多样。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国统治者认识到货币的重要性,逐步开始统一本国货币,到战国后期,大概形成了以七雄为主的货币体系,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
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公元前210年颁布法规,明确“以秦币同天下之币”,由此开始,中华大地多样的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货币形制的统一由此开始。
而圆形方孔钱的形制,则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
3.地方铸币——中央铸币汉朝初期,中央听任地方各郡自由铸币,导致“盗铸如云而起”,不仅造成市场混乱,更使得各地富商豪门操纵铸币权,富可敌国,给汉朝埋下莫大隐患。
幸而汉武帝看到了这个问题,公元前113年,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并下令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于是五铢钱成了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这便是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三次演变。
由此,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铸币权收归中央,对中国后来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
4.文书重量——通宝元宝货币经历三次演变,已经非常规范了,但还是存在一些缺陷。
最大的缺陷就是金属货币磨损后币值不足。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但流通时间较长,磨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此举一改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均以“通宝、元宝”相称,由此确定币值。
如此一来,即便货币磨损,也不影响其价值,大大方便了市场交换。
自此之后,我国古代铜钱再不用重量相称,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纸质货币众所周知,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几乎达到顶峰。
而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货币流通额增加。
史料记载,北宋太宗时期,年铸币八十万贯。
古代一千枚铜钱为一贯,重约四公斤。
八十万贯,相当于三百二十万公斤铜。
这对铜料资源造成了极大地压力,乃至政府为弥补铜料不足,改用铁铸钱。
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
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
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起初,“交子”只是商人和钱庄之间的业务凭证,对着发展,逐渐兴盛起来。
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
这便是我国古代货币的第五次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出现最早的纸币,更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一直到今天,纸币仍然是货币的主要形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和公转我们都知道,地球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围绕太阳公转,一种是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也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之间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地球公转:由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会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称为“公转”。
地球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轨道面,也称为“黄道面”。
地球无论公转到什么位置,这个自转轴和公转平面之间的倾角都是保持不变的。
如果地球停止自转如果有一天,地球突然停止了转动,那会怎样呢?很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将会发生改变。
那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情况以外,地球停止转动还会引发别的什么事情吗?(1)地面上的人和其他东西瞬间都会飞了起来。
世界上每一个物体都有惯性,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
当地球的自转突然停止,地球上的物体并不会立刻停下,而是会在自身惯性作用下,以超过1000公里/小时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
这个速度有多快呢?赶上超音速战斗机了!所以,地球停止自转会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致命的打击,一眨眼的功夫,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可能就直接飞到了北京天安门的位置了。
(2)引发史无前例的气象灾害。
由于惯性的作用,那么海水将会以巨浪滔天的方式涌向大陆,引发超级海啸。
此外,之前还充当地球保护层的大气层也会由于惯性继续运动,这些气流不断相互作用,将在空中形成超级无敌大台风。
这些气象灾害的破坏力将远远超出人类历史上所经历过的任何一场气象灾害,破坏力将是无法想象。
(3)如果地球停止了自转,而公转并没有停止,这将会导致地球的一面将面临半年的白天,而另一面将面临半年的黑夜。
没有阳光照射的那面,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会停止,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将会降低,一些脆弱的生物将会因此死去。
而且由于没有阳光照射,地表温度会迅速降低,在六个月的时间内,地表温度至少会降低60摄氏度以上,大量生物将会被冻死。
同样,在有阳光照射的一面,由于阳光的持续照射,地表温度快速升高,在六个月的时间内将会达到100摄氏度以上。
无论处于哪一面,都会面临严峻的考验。
(4)地球自转的停止,可能会导致地球的磁场消失,地球上的生物将会失去“太空防护罩”。
地球内部的导电液体在流动时产生稳恒的电流,这种电流的作用形成了地球磁场。
如果地球停止了自转,那么内部导电液体也就会逐步停止流动,地球磁场就会慢慢消失。
没有磁场以后,地球上的所有和磁场相关的设备都会停止工作,不过这还只是小事,更严重的后果是,由于地球磁场向上空延伸了至少上万千米,在地球的周围形成一个特殊的“太空防护罩”,为地球屏蔽掉了大量的宇宙射线和辐射粒子。
而当地球的磁场消失以后,地球没有了这个防护罩的保护,大量的宇宙射线和辐射粒子等将会“乘虚而入”,直接照射到地球的大量生物身上,从而使得这些生物体的基因突变几率和致癌风险大大增加,给地球上的生物们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如果地球停止公转那如果地球突然停止了“公转”,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可怕景象呢?(1)地上的物体都将会飞出地球表面甩向太空,就像一下子发射了无数颗“旅行者1号”探索卫星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