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填空

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填空

第一章描述运动物理量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的点叫做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和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2.参考系和坐标系(1)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的物体, 叫做参考系.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通常以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中学物理中常用的坐标系有直线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可分别用来研究物体沿直线的运动和在平面内的运动.3.时刻和时间时隔(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置、速度、动能等状态量.(2)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功等过程量.4.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的变化,用从运动的指向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2)路程是物体运动的长度,是标量.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与v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三个基本公式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位移速度关系式: 2.两个推论(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还等于的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公式:= = (2)连续相等的相邻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差等于,即s2-s1=s3-s2=……=sn-s(n-1)=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1)在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 . (2)在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s1∶s2∶s3∶……∶sn= . (3)在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第n 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sⅠ∶sⅡ∶sⅢ∶……∶sn= .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1)特点:初速度v0=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运动.(2)基本规律:速度公式v= ,位移公式s=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1)特点:加速度为g,上升阶段做运动,下降阶段做运动. (2)基本规律速度公式:v= 位移公式:s= 上升的最大高度:H=一、直线运动的s-t图象1.图象的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物体.二、直线运动的v-t图象1.图象的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3.两种特殊的v-t图象(1)若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说明物体做. (2)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4.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1)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2)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相同的,即两物体追及或相遇.2.追和被追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之间的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1)在两个物体的追及过程中,当追者的速度小于被追者的速度时,两者的距离在;(2)当追者的速度大于被追者的速度时,两者的距离在;(3)当两者的相等时,两者的间距有极值, 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视实际情况而定.特别提醒1.在追及、相遇问题中,速度相等往往是临界条件,也往往会成为解题的突破口.2.在追及、相遇问题中常有三类物理方程:(1)位移关系方程;(2)时间关系方程;(3)临界关系方程.一、力二、重力 1.产生:重力是由于的吸引而产生的.2.大小:(1)重力和质量的关系.(2)重力在数值上等于静止时物体对的压力或者对的拉力.3.方向:重力的方向,但不一定指向地心. (1)重力的方向总是与当地的水平面垂直,不同地方水平面不同,其垂直水平面向下的方向也就不同.(2)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三、弹力 1.产生: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1);(2).3.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的方向(选填“相同”或“相反”);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选填“相同”或“相反”).4.胡克定律:(1)内容: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2)公式: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决定.一、滑动摩擦力 1.概念: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有相对运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2.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的作用.3.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且;②有; ③.4.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成正比,即:f=5.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相反.二、静摩擦力1.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时产生的摩擦力.2.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的作用.3.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且;②有; ③.4.大小:随引起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即只与外力有关,而与正压力无关.5.方向:总是与物体的方向相反.6.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与接触面的压力成,还与接触面有关系.一、受力分析概念把研究对象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的力的,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受力分析一般顺序一般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然后分析弹力,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是否有弹力作用;最后分析摩擦力,对凡有弹力作用的地方逐一进行分析受力分析的重要依据①寻找对它的物体;②寻找产生的原因;③寻找是否改变(即是否产生加速度)或改变二、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原来的几个力叫做. (2)逻辑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关系.2.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或作用线的交于一点的力.3.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的过程.4.力的运算法则:(1)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和.(2)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1所示).名师点拨1.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2.合力与它的分力是力的效果上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三、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的过程.2.遵循原则:定则或定则.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进行分解. (2)分解.第4课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1.共点力的平衡共点力力的作用点在物体上的或力的交于一点的几个力叫做共点力.能简化成质点的物体受到的力可以视为共点力平衡状态物体处于状态或状态,叫做平衡状态.(该状态下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为零,即F合= 或2.平衡条件的推论(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方向,为一对.(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方向.(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大小,方向.第三章力与运动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为止。

2.意义: (1)指出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的原因.(2)指出了一切物体,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3.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状态或状态的性质.(2)量度: 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的物体惯性大, 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二、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这一个物体也施加了力.2.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作用在. 第2课时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考点自清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跟物体的质量成.加速度的方向与相同.2.表达式: .3.适用范围(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运动的参考系).二、两类动力学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名师点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将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寻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三、单位制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共同组成.2.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有, ,.3.导出单位有, , 等.特别提醒在计算的时候,如果所有的已知量都用同一种单位制中的单位来表示,那么,只要正确地应用物理公式,计算的结果就总是用这个单位制中的单位来表示,而在计算过程中不必所有的物理量都带单位.第3课时超重与失重瞬时问题考点自清一、超重和失重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 的情况称为完全失重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 .名师点拨1.物体超重或失重时,仅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水平支持物的压力的变化,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没有变化.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与物体的速度没有关系,仅由加速度决定.二、瞬时问题研究某一时刻物体的和突变的关系称为力和运动的瞬时问题,简称“瞬时问题”.“瞬时问题”常常伴随着这样一些标志性词语:“瞬时”、“突然”、“猛地”、“刚刚”等.第4课时二力合成法与正交分解法连接体问题考点自清一、二力合成法与正交分解法 1.二力合成法运用牛顿定律解题时,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若已知其中一个力和另一个力的方向,又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就可以由二力合成的法则,求出的大小,另一分力的以及物体的.若已知物体的加速度,由牛顿定律求出物体的,又已知其中一个分力,可求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2.正交分解法所谓正交分解法是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互相的坐标轴上的方法.正交分解法是一种常用的矢量运算方法,也是解牛顿第二定律题目最基本的方法.物体在受到三个或是三个以上的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作用时一般都采用正交分解法.二、整体法与隔离法解连接体问题1.整体法 (1)整体法是指系统内(即连接体内)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具有相同加速度),可以把连接体内所有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考虑,分析其受力情况,对整体列方程求解. (2)整体法可以求系统的或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力.2.隔离法 (1)隔离法是指当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力,从研究方便出发,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再列方程求解.(2)隔离法适合求物体系统内各的相互作用力或各个物体的加速度.第四章抛体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第1课时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曲线运动1.速度的方向: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2.运动的性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运动.3.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它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特别提醒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速度大小不一定改变,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一定改变.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基本概念(1)运动的合成:已知求合运动.(2)运动的分解:已知求分运动.2.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分解,也可采用.3.遵循的规律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4.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1)等时性合运动和分运动经历的,即同时开始, 同时进行,同时停止. (2)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 不受其他运动的影响. (3)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规律有的效果.名师点拨合运动一定是物体参与的实际运动.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常用方法是把曲线运动按实际效果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第2课时平抛运动考点自清一、平抛运动(1)定义: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作用下的运动.(2)性质: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曲线运动,其运动轨迹是. (3)平抛运动的条件:①v0≠0,沿;②只受作用.二、平抛运动的实验探究(1)如图1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C,金属片C把A球沿方向抛出,同时B球松开,自由下落,A、B两球开始运动.观察到两球落地, 多次改变小球距地面的高度和打击力度,重复实验, 观察到两球落地,这说明了小球A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为运动.(2)如图2所示,将两个质量相等的小钢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同时释放,滑道2与光滑水平板吻接,则将观察到的现象是A、B两个小球在水平面上,改变释放点的高度和上面滑道对地的高度,重复实验,A、B两球仍会在水平面上,这说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运动.三、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把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运动,然后研究两分运动的规律,必要时可以再用合成方法进行合成.四、平抛运动规律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初速度v0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如图3所示的坐标系,则平抛运动规律如下表.水平方向vx=v0 x=竖直方向vy= y=合运动名师点拨1.应用平抛运动的上述规律时,零时刻对应的位置一定是抛出点.2.当平抛物体落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由高度h决定,与初速度v0无关,而物体的水平射程由高度h及初速度v0两者共同决定.五、斜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速度为v0cos θ的和竖直方向初速度为v0sin θ、加速度为g的,其中v0为抛出时的速度,θ为v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第3课时圆周运动考点自清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物理量物理意义定义和公式方向和单位线速度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沿圆周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v=方向:沿圆弧切线方向.单位:m/s角速度描述物体与圆心连线扫过角度的运动物体与圆心连线扫过的角的弧度数与所用时间的比值,ω=单位:rad/s2222222::yxstgvvvvyxt+=+=+=合位移合速度2tantanvgtxyvgtvvy====θα角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合速度与水平方面的夹周期和转速 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 周期T:物体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转速n: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周期单位:s 转速单位:r/s 或r/min 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 方向: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与线速度方向垂直.单位:m/s2 v 、ω、T 、an 间的关系二、向心力 1.作用效果:产生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 , 不改变速度的 .2.大小:Fn=man= =m ω2r= .3.方向:总是沿半径方向指向 ,时刻在改变, 即向心力是一个变力. 4.来源:向心力可以由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 提供,甚至可以由 提供, 因此向心力的来源要根据物体受力的实际情况判定.特别提示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受力分析时,切不可在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以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三、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1.离心运动(1)定义:做 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 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 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2)本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 沿着飞出去的倾向.(3)受力特点:当F= 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当F=0时,物体沿 飞出;当F< 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F 为实际提供的向心力.如图1所示.2.向心运动当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大于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时,即F>mr ω2,物体渐渐向 .如图1所示. 特别提示物体做离心运动不是物体受到所谓离心力作用,而是物体惯性的表现,物体做离心运动时,并非沿半径方向飞出,而是运动半径越来越大或沿切线方向飞出.第4课时 万有引力与航天 考点自清一.万有引力定律 1.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 成正比, 跟它们的 成反比. 2.公式: 其中G=6.67×10-11 N ·m2/kg2,它是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年后英国物理学 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的.3.适用条件:公式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也可适用.r 为两球心间的距离.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运动 1.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2.天体质量M 、密度ρ的估算:若测出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和周期T.由其中r0为天体的半径,当卫星沿天体表面绕天体 运动时,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在赤,π3π34,π4330230322r r GT r M V M r GT M ====ρ得道,与地球自转具有相同的,相对地面静止,其环绕的高度是的. 4.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 km/s,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 km/s,是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 km/s,是使物体挣脱太阳束缚的发射速度.第五章机械能和能源第1课时功功率考点自清一、功1.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物体在上发生的位移.2.功的公式:W= ,其中F为恒力,α为F的方向与位移s的方向夹角;功的单位: (J);功是(矢、标)量.3.正功和负功:根据W=Fscos α可知:名师点拨1.功的公式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力“F”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s cos α”;二是在位移s方向上的力“F cos α”乘以位移s.2.功是标量,正功表示对物体做功的为动力,负功表示对物体做功的为阻力,功的正负不表示功的大小.二、功率1.定义:功与完成功所用时间的.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3.公式(1) P为时间t内的.(2)P=Fvcosα(α为F与v的夹角) ①v为平均速度,则P为;②v为瞬时速度,则P为.4.额定功率:机械时输出的功率.5.实际功率:机械时输出的功率.要求额定功率.第2课时动能和动能定理考点自清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2.公式:EK= .3.矢标性:动能是,只有正值.4.动能是状态量.而动能的变化量是.二、动能定理 1.内容: 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2.表达式:W= .3.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指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即合力的功是物体的量度.4.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 (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 也可以.名师点拨能具有相对性,其数值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第3课时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考点自清一、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与的乘积.2.公式:Ep= .3.矢标性:重力势能是,但有正、负,其意义是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比它在上大还是小,这与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不同.4.特点(1)系统性:重力势能是和共有的.(2)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的选取有关.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的,与参考平面的选取.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重力做多少正(负)功,重力势能就多少,即WG= .二、弹性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而具有的能.2.大小: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及有关, 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劲度系数,弹簧的弹性势能.3.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即弹簧恢复原长过程中弹力做,弹性势能,形变量变大的过程中弹力做, 弹性势能.名师点拨物体弹性形变为零时,对应弹性势能为零,而重力势能的零位置与所选的参考平面有关,具有任意性.三、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或做功的物体系统内, 和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的总量.第4课时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考点自清一、功能关系1.内容(1)功是的量度,即做了多少功就有发生了转化.(2)做功的过程一定伴随着,而且必通过做功来实现.名师点拨每一种形式的能量的变化均对应一定力的功.二、能量守恒定律 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2.表达式:ΔE减= .名师点拨ΔE增为末状态的能量减去初状态的能量,而ΔE减为初状态的能量减去末状态的能量第六章碰撞与动量守恒第1课时动量守恒定律考点自清一、动量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通常用p来表示.2.表达式:p=.3.单位:kg·m/s.4.标矢性: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和方向相同.二、动量守恒定律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或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就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2.表达式(1)p′=p,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2)m1v1+m2v2=m1v1′+m2v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用前的动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和.(3)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的增量等大反向.第2课时碰撞爆炸与反冲考点自清一、碰撞现象1.碰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在相遇的极短时间内产生非常大的相互作用力,而其他的相互作用力相对来说显得微不足道的过程.2.弹性碰撞: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这样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3.非弹性碰撞: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这样的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4.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物体的形变完全不能恢复,以致两物体合为一体一起运动,即两物体在非弹性碰撞后以同一速度运动,系统有机械能损失.二、爆炸现象的特点1.动量守恒:由于爆炸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爆炸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远远大于受到的,所以在爆炸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2.动能增加:在爆炸过程中,由于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化学能)转化为动能,所以爆炸前后系统的总动能.3.位置不变:爆炸和碰撞的时间极短,因而作用过程中,物体产生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认为爆炸或碰撞后仍然从爆炸或碰撞前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三、反冲现象1.物体的不同部分在内力作用下向方向运动.2.反冲运动中,相互作用力一般较大,通常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3.反冲运动中,由于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变为机械能,所以系统的总动能.第3课时动力学三大定律的综合应用考点自清一、三大力学定律1.力的观点(1)运动学公式①速度公式:vt=②位移公式:s=③速度位移关系式:v2t-v20=(2)牛顿运动定律①牛顿第一定律②牛顿第二定律:F合=③牛顿第三定律2.动量的观点动量守恒定律:m1v1+m2v2=3.能量的观点(1)动能定理总=(2)机械能守恒定律:Ek1+Ep1=(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第七章电场第1课时电场力的性质考点自清一、元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1.元电荷:科学家发现最小的电荷量,质子、正负电子电荷量与它相同,用e表示,e=.2.电荷守恒定律(1)起电方式:、、感应起电.(2)带电实质:物体带电的实质是.(3)内容: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二、点电荷及库仑定律1.点电荷:有一定的电荷量,忽略的一种理想化模型.2.库仑定律(1)内容: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成正比,与它们的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2)表达式:,式中k=N·m2/C2,叫静电力常量.(3)适用条件:中的.三、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1.电场(1)定义:存在于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的一种特殊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