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黄河的措施。
★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鲁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河流的一部分内容。
从人地关系思想看,本节自始至终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黄河和人类的关系,探索黄河的概况及其在历史上和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的设计思路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不仅赞美母亲河黄河,也能正确认识黄河的危害。
在正文上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调查黄河,了解黄河。
在黄河的基本概况上,主要采取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地形图,干湿地区分布图等,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并通过学生登台讲授,展示自己的风采。
活动二:认识黄河,感恩黄河。
通过看阅读资料了解黄河为我们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思想感情。
活动三:把脉黄河,治理黄河。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图片等,从反面看到黄河的另一面,在历史上养育了中华儿女,同时也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亟待我们来拯救。
这一环节,我设计分组解
决问题的办法。
每一问题抛给小组,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相应的拯救企划案。
然后通过师生共同总结评判这些企划的可行性。
最后一个环节是完成相关练习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基本概况。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法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黄河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巩固: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海”分别是指()A、巴颜喀拉山、渤海 B、唐古拉山、东海 C、昆仑山、渤海 D、祁连山、东海2.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有()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C.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D.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
3.长江、黄河干流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青海、四川
B.青海、陕西
C.四川、山西
D.四川、重庆
4.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梯级开发
B、培修长堤
C、疏通河道
D、保持水土
5..读我国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1)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______高原,黄河发源自_________山脉,注入___(海)。
(2)黄河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游河段。
(3)黄河①②③河段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段是_____(填代码),“地上河”景观出现在_____(填代码)河段,主要原因是中游流经________(地形区),_____ 现象严重。
既会形成“地上河”又会形成“凌汛”的河段是在______ (填代码)。
(4)针对②河段出现的生态问题,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师生共同总结:1.黄河概况: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等
2.黄河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治理。
活动作业:假期快到了,作为淄博人,同学们可以去淄博高青县观察现实中的黄河。
七年级地理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习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
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地理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阅读材料”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通过设置活动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具体学情分析如下:
(一)学生学法上的不恰当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利用地图来学习,而学生独立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比例相对较少,学生考试“死记硬背”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停留在“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应试教育的一套,还是不会“注意观察”“思考理解”“识记联想”“应用迁移”停留在“搀着走”,甚至“牵着走”或“推着走”的水平上,碰到不懂的问题,任其自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不会查找材料,不能独立完成布置的任务,要靠老师,家长叮咛才能完成。
(二)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够牢固,特别是对气候、地形认识不全面,对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也较为浅显,只是单纯的记忆,在理解、应用上还需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在之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新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技能。
首先要学会:读图、识图、填图的本领。
通过课文中“阅读材料”“活动内容”“表格填写”“问题回答”要求能自己独立完成,并有提出质疑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对学生活动做具体指导,组织有效的教学,同时加强跟学生多交流,沟通,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给学生多一些宽容,鼓励,少一些指责,放大他们的优点,淡化他们的不足,帮他们树立自信,与学生共同成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这一节的最后一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有了我国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基础,并对我国疆域以及行政区划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尤其在学习长江之后,学生对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概念更加明确,这对学习黄河的基本概况帮助是很大的,也可以更好帮助学生认识到黄河的治理问题,更好更准确的把握本节课的重点。
从人地关系思想上看,本节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探索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突出河流对人类活动的贡献,教材中提及黄河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黄河流域河套平原上的引黄灌溉,生动地说明了河流给人类生产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教材设计还考虑到河流对人类还有不利的一面,黄河的泥沙问题、地上悬河。
这样,使学生通过河流的学习,既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也培养对不利条件的忧患意识。
从七年级上册整册书角度看,黄河的学习对之后的自然灾害,以及自然资源中水资源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学生能更准确的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以及河流容易引发的洪涝灾害问题。
对黄河功劳的学习:提供灌溉用水、塑造平原、发展水能旅游业等,对开启中国经济发展这一章节的学习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
因此,本节课在整册教材的地位是还特别重要的。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评测练习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海”分别是指()A、巴颜喀拉山、渤海 B、唐古拉山、东海 C、昆仑山、渤海 D、祁连山、东海
2.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有()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C.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D.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
3.长江、黄河干流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青海、四川
B.青海、陕西
C.四川、山西
D.四川、重庆
4.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梯级开发
B、培修长堤
C、疏通河道
D、保持水土
5.读我国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1)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______高原,黄河发源自________山脉,注入___(海)。
(2)黄河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_________游河段。
(3)黄河①②③河段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段是_____(填代码),“地上河”景观出现在____(填代码)河段,主要原因是中游流经 ______(地形区),______ 现象严重。
既会形成“地上河”又会形成“凌汛”的河段是在___(填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