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建国初期教育模式与工农速成中学
建国初期教育模式与工农速成中学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工农速成中学从1951年创办到1955 年停办,一共培养了9万6千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为新中国建 立初期的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但是工农速成中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严重影响了工农 速成中学的发展。 到了1955年7月,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发出 《关于工农速成中学 停 止 招 生 的 通 知 》 指 [11](p211) 出 :“几 年 来 ,全 国工农速成中学,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于有关 方面的协作及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已有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实践证明,不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而用短期速成的方法,使 之生入高等学校,从根本上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同时, 要求大批优秀工人骨干和干部长期脱产学习, 目前也是办不 到的。 ”决定从1955年秋季起停止招生。 以后对广大工农干部 和工农群众的学习,应坚决贯彻业余学习为主的方针,不再采 用举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办法。
○ 教育教学研究 2009年第14期
周刊
建国初期教育模式与工农速成中学
卢常军
(连云港赣榆县青口一中,江苏 连云港 222100)
摘 要: 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工农对知识的渴 求、领导人对工农教育的设想,以及培养新型的知识分子的需 要,工农教育被提上日程,工农速成中学作为工农教育的一种 尝 试 ,从1950年 创 办 到 1955年 停 办 , 六 年 之 中 为 国 家 培 养 了 一 大批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速成中学存在其固有的弊端, 所以到1955年工农速 成中学就停办了。 从工农速成中学看,当时的工农教育是建国 初期的工农教育具有明显的前苏联教育、共产党边区教育、民 国时期教育三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和冲突的特点。
二、工农速成中学举办所取得的成绩及不足 1950年12月14日 ,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政 务 院 发 出 《 关 于 举 办 工 农 速 成 中 学 和 工 农 干 部 文 化 补 习 学 校 的 指 示 》,[1](p793-794) 具 体 地规定了工农速成中学的学制、 教师的选拔、 学生的入学条 件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待 遇 等 ,1951年 中 央 教 育 部 召 开 了 全 国 第 一 次工农速成会议,会议指出了工农速成中学的方针、任务和性 质的问题,学制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教材和师资的问题,政 治思想教育的问题,教学上组织领导和教学方法的问题,设置、 招生、编制的问题等。速成中学在当时风风火火地办了起来,第 一 所 速 成 中 学 成 立 于1950年 ,[7](p218) 速 成 中 学 第 一 年 招 生4千 人,第二 年 招 生8千 人 , 到 [3](p32) 1953年 ,就 是 速 成 中 学 招 生 的 第 三年,全国各地就先后成 立 了56所 速 成 中 学 ,招 生2万 多 人 ,[8] 到 了 1955年 ,工 农 速 成 中 学 招 生 人 数 已 达 到 3万 3千 人 , 在 校 学 生已达到8万4千人, 创 [9](p1884) 办了80多所工农教育学校。 工 [10] 农 速成中学大部附设于高等院校,是开学的预备学校。 1951—1955年 全 国 工 农 速 成 中 学 招 生 人 数 和 在 校 人 数 表(单位:千人)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在单一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机器大生产对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是熟练地掌握各种机械制 造、加工方面的技能,从而使应试教育即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成为评价和选拔学生的标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成为 当代文化的主流。 为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固守在考查 语言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发展的测验成绩。 学习的暂时落后 并不代表他其他方面都居于人后。 我们教育的宗旨就是促使 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 这一点已在第三届东方国际校长峰会 上有所体现:“没有‘后进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 ”“每个孩子 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有其 不同的智能强项, 而对每个智能强项充分培养和发展都能导 向成功。 ”
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应以 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 买办的、 法西斯主义思想, 发展为热门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 务。” 这 [5](p79) 条规定明显地具有大众教育的思想,而不是精英教 育。 毛泽东思想上就乐于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全民的教育运动, 这也是他的“动”和“斗”的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反映。 [6](p118)
3.速 成 中 学 的 创 办 也 是 处 于 国 家 领 导 人 ,尤 其 毛 泽 东 的 教育思想的反映。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毛泽东同志一向关注工 农的文化教育,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说:“从 80%的 人 口 中 扫 除 文 盲 , 是 新 中 国 的 一 项 重 要 工 作 。 ”[4](p1083) 1949年9月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上 通 过 的 《 共 同 纲 领 》41条 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
196
3.评 价 方 法 应 该 多 元 化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更具人文关怀色彩的评价手段, 如通过档案袋评价、轶事报告、学生发展核查表等多种评价方 法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评价 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评价就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 这种多元化评价提倡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 法,用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 法相结合,不仅采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 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新型的评价方式, 而且把形成性评 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 学习过程, 以此达到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 导的目的。 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一种智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 理论构想和框架,需要进一步证明和补充,在其基础上建立的 学生评价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 但是,多元智力观点本身却有 其理论价值,相信在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多元智 力理论的合理方面能够为我们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顺应时代 精神的学生评价模式提供更多、更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工农速成教育 时代背景 成绩与 不足 教育状况
建国初期,百废待举,国家建设困难重重,尤其是缺乏大 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建设人才。 为了培养工农干部和生产工人 成为各种高级人才,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坚强骨干,速成中学作 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种临时性学校孕育而生。 速成中学不同 于一般干部学校或党校,也不是普通中学,而具有速成特点, 主要是针对参加革命多年的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体现了《共 同 纲 领 》第47条 中 关 于 “ 加 强 劳 动 者 的 业 余 教 育 和 在 职 干 部 的 教育”的方针。 现 [1](p26) 在 学 术 界 ,尤 其 是 历 史 学 界 对 当 代 中 国 的教育还没有展开, 本文拟以建国初期的速成中学的创办及 其存在的问题,以求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教育的现状,体现整个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工农速成中学创办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都处于极其严
峻的形势,教育上基本实行“包下来”的政策,虽然大量国民党 统治时期的教育人员被录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仍缺 乏大量的国家建设人才, 创办速成中学也正是在这种历史条 件下产生的。
1.速成中学的开办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随着全国的基本 解放,经济建设被提上日程,建设国家需要大批有知识的工农干 部和产业工人。 一直到1951年,国家预测“在五六年内全国经济 建 设 中 级 和 初 级 的 技 术 干 部 50万 人 左 右 ,需 要 高 级 技 术 干 部 和 管理干部15万左右”。 大 [2](p146) 批的建设人才的需要不是短时间 内能培养出来的,所以使用速成的办法成为唯一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霍 力 岩.加 德 纳 的 多 元 智 力 理 论 及 其 主 要 依 据 探 析 [J]. 比 较 教 育 研 究 ,2000,(3):38-43. [2]学 致 隆 ,霍 华 德·加 德 纳.多 元 智 能 [M].北 京 :新 华 出 版 社 ,1999. [3] 霍 力 岩 .多 元 智 力 理 论 与 多 元 智 力 课 程 研 究 [M]. 北 京 :教 育 科 学 出 版 社 ,2003.
周刊 2009年第14期 ○ 教育教学研究
抽调到普通学校, 把质量较差的教师分配到工农速成中学中 去。 在招生问题上,虽然有许多需要进入工农速成中学学习的 工农干部,但是地方政府上认为地方建设更需要他们,而不放 他们去学习,只是敷衍地随便派工农干部去速成中学,造成工 农速成中学的办学目的没有达到。 对工农速成中学的建设计 划、财务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其它重要法规、指示、命 令 等 存 在 领 导 关 系 上 的 模 糊 ,直 到1953年12月5日 ,高 等 教 育 部 和教育部发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领导关系的决定》,才决定由 高 等 教 育 部 对 全 国 速 成 中 学 实 行 统 一 领 导 ; 1954 [13](p1823) 年5月 15日 ,高 等 教 育 部 和 教 育 部 又 发 出 《 关 于 改 变 工 农 速 成 中 学 领 导关系的决定》,决定将工农速成中学改归教育部领导。
工农学校的停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虽然在创建和领 导 的 过 程 中 ,多 次 下 发 文 件 纠 正 这 一 问 题 ,如 :1953年 末 ,高 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发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领导关系的决 定 》, 但 [12](p191-192) 是 未 能 彻 底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
1.在 工 农 学 校 创 办 的 五 年 中 ,学 校 的 教 师 、招 生 、领 导 等 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虽然中共的精神是工农速成学 校和普通学校并举,但是各省、市、县地方政府等许多领导人 认为只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对工 农速成中学采取的是一种轻视的态度, 分配教师时很少考虑 到这些学校的需要, 甚至有的把工农速成中学中较好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