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阅读理解阶梯训练(课内+课外)含答案考查内容:《开国大典》《灯光》《狼牙山五壮士》《七律·长征》考查任务:同学们,如果你能够完成以下任务,就将小星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吧!1.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2.了解并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会运用。
☆☆☆☆☆3.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故事,感受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4.掌握用典型的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顺利完成任务还有神秘小礼物哦!第一部分基础阅读(课内)一、现代诗词赏析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补充完整诗句。
2.基础内容填空。
(1)《七律·长征》是一首______律诗,每首______句,每句______字。
律诗根据字数不同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2)诗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______家、______家______。
这首诗是围绕着______来展开叙事抒情的。
描绘了______在______途中战胜______的过程。
3.诵读节奏正确的一句是()A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D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诗词鉴赏能力提升。
(1)诗中用______和______代表攀爬的千山,______和______代表渡过的万水,用_____和_______这两个词来写出了五岭、乌蒙两座山的险峻和高低起伏。
,(2)在律诗中,两句为一“联”。
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结尾两联为“尾联”。
《七律·长征》中颔联是指哪一句()。
A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D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诗中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的是哪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选)诗歌颈联点出了哪两个重大战役()A强渡大渡河。
B飞夺泸定桥。
C巧渡金沙江。
D淮海战役。
(5)____________字写出了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后的______心情;________字描写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的场面。
(6)“寒”“暖”这两个字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1.“☆”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A,、、。
、、、、,B,,,。
、、、、,C,,,,,,,,,,D,。
,。
、、、、。
2.给这段文字起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正确排序。
(1)骑兵师(2)炮兵师(3)海军(4)战车师(5)空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运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画出文段中对于“面”的描写的句子。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五位壮士(矗立屹立耸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遥望俯视)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2)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3)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边。
(4)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③班长马宝玉______。
④副班长葛振林______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⑤战士宋学义______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⑥胡德林和胡福才______战斗进行了很久,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划去文段(1)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A眺望 B望望______表达了五位战士对于群众和连队的深情祝愿和不舍。
______表达了五位战士对于身后敌人的蔑视。
2.文段(2)中“惊天动地”是表示声音______的词语,“气壮山河”写出了五壮士的________________。
3.文段(3)加点字“斩钉截铁”意思是:______________。
表现了班长____________。
“热血沸腾,紧跟”表现了战士们____________。
4.把下列选项填入文段(4)中合适的位置。
A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B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
C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D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这段话运用了点线面结合的写法,其中____________句是写“面”,是对敌人的概括性描写,第________句是对五位战士痛击敌人时的特写。
四、仔细阅读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又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
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②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③“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突然,他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④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都与灯光有关,它是贯穿全文的“文眼”。
请你分析这三句“多好啊!”分别是在什么场景下说到的又是由谁说的呢?表达了说话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A郝营长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他希望战争胜利后孩子们都可以在电灯下安心的学习。
B路人对华灯照耀下的天安门广场的美丽夜景所发出的赞叹。
C郝营长看到插图上的孩子可以在电灯下看书时深感羡慕。
第一次____________.第二次____________.第三次____________.2.(素养拓展)(多选)对天安门前耀眼的灯光。
郝营长书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的联系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这三者是因果关系。
由璀璨的灯光引起作者对战友书中插图里灯光的回忆。
B郝营长书中的灯光是他浴血奋战的动力,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灯光促使了他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
C战场上微弱的火光是郝营长以牺牲生命换来的希望之光,这火光促进了战争的胜利使美好生活变为可能。
D 三处火光相互呼应,节奏紧凑。
第二部分素养提升(课外)五、类文阅读。
清平乐·会昌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
这里指广东。
是词牌名。
_______是题目。
2.给划线字注音。
3.(素养拓展)词中哪一句与《七律·长征》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的意思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多选)选出对词句理解正确的选项。
()A“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写了红军战士不辞辛苦的赶路,表现了战士们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
B“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奋斗,永不言败,永不服老。
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状态。
“风景这边独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C“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以实代虚,写的是景物,却意味着革命的美好远景。
显示出必胜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阅读与理解陈嘉庚①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
他热心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
但他一生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
②1951年,陈嘉庚定居集美后,就立即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扩建工作。
一天,陈毅到厦门视察(陈毅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③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辆黑色轿车在一(座台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住。
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着这幢小楼,它和集美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④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
屋里陈设极其简单。
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
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台盏)倒扣的破瓷碗。
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
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