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高新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高新区工商联)长治高新区于1992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是山西省最早成立的5家开发区之一,规划面积7.53平方公里,共辖捉马、史家庄、化家庄和小化家庄四个村,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万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治高新区已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
201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到全市的8%、16.8%、11.5%。
一、发展现状园区建设情况: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高新区共设有德式工业园区、星星标准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三个工业园区。
其中德式工业园区占地0.3平方公里(445亩),入园企业15家;星星标准工业园区0.13 平方公里(200亩),入园企业7家;科技工业园区0.96 平方公里(1441亩)。
产业发展情况:高新区是国家经信委认定的国家级工业新型化产业示范基地,共有各类企业1371家(其中工业企业235家)。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7家(批发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4家(德国西门子大型特种电机生产基地、荷兰飞利浦—中池联华LED联合生产平台、德国安联集团博太科电气、潞安环能);高新技术企业7家(潞安环能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康宝集团、山西防爆集团、山西钜星锻压公司、山西维特衡器公司、首钢长钢锻压公司、山河矿山装备有限公司);三资企业7家(德国西门子大型特种电机生产基地、荷兰飞利浦—中池联华联合生产平台、德国安联集团博太科电气、德国独资贝克电气、德国独资纳格尔机床刀具公司、美国德益超级电容、台资崧宇LED照明);技术领先企业10家(康宝药业血液制品及基因疫苗、达利食品、西门子大型特种电机、钜星锻压卷板机及弯管机、中池联华LED、玉华再制造激光修复技术、德益超级电容、博太科电气负荷中心组合开关、中信高科民用北斗运用、纳格尔机床刀具枪钻)。
二、主要特点按照立足发展实际,做大现有企业;突出孵化功能,加速创新创业;实施腾笼换鸟,盘活低效企业;推进提质扩区,承载更多产业“四业并举”的工作思路,努力加快高新区创新发展、率先发展步伐。
预计201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6亿元,同比下降18.4%;工业增加值完成115亿元,同比下降19.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26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亿元,同比增长31.9%。
(一)立足发展实际,做大现有企业。
按照项目建设“六位一体”的要求,今年全区共铺开总投资149.37亿元的重点项目43个,其中,新建项目18个,总投资78.87亿元;续建项目25个,总投资70.5亿元。
工作中,我们充分立足区情实际,坚持“抓两头、促提升”的原则,持续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和现有项目。
“抓两头”:一头是抓签约项目快落地。
今年以来,我区共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44.2亿元,占年计划的110.5%。
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创新思路,通过企业之间合作、提供标准厂房等办法,目前已有德益超级电容、智能无人机、低辐射镀膜玻璃、轻型双人直升机等6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为高新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另一头是抓在建项目快投产。
今年我区铺开的43个重点项目中,已有9个建成投产或试生产,预计到年底投产项目将达到15个,占项目总数的34.88%。
促提升,就是促进现有企业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今年重点推进了总投资10亿元的达利园二期、厦工—奥盛工程机械再制造中心、康宝基因工程疫苗、世龙阿胶系列饮品扩建等企业提升工程,以上项目投产达效后,将在现有效益基础上实现产值翻番、税收翻番。
(二)突出孵化功能,加速创新创业。
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办区宗旨,突出科技孵化的功能定位,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全区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一是积极引进博士(院士)工作站。
依托高新区科技孵化园,在已经建成4个博士工作站的基础上,今年又引进了北大医学部人工心脏院士工作站、美国德益高功率储能技术博士工作站、中嘉加泰生物蛋白技术博士工作站等6个博士(院士)工作站,为进一步加快高新区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
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展,今年重点推进的14个生产性项目中,有5个是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有5家企业拥有专业技术研发机构,有78项自主知识产权。
三是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闲置办公场所和厂房,规划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同步启动了电子商务创意创业大赛。
通过比赛来整合长治地区的电商资源,发现和引进一批电商人才,努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的电子商务第一平台,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大幅上升。
同时,计划于明年上半年举办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高新区创新创业。
(三)实施腾笼换鸟,盘活低效企业。
高新区工业园区现有企业42家,其中有8家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为充分盘活闲置资源,缓解用地紧张难题,我们持续加大清理整顿园区低效企业力度,让低效企业为新签约项目“让路”。
一是对长期圈地不建的项目和长期停产的企业,采取法律、行政、税收等办法,促使其尽快退出;二是积极引导园区企业与新签约项目对接,新签约项目利用企业闲置厂房“借船出海”,今年已先后有6个新引进项目通过这种方式落地开工;三是对星星标准工业园区内租赁到期且效益低下的企业积极进行清理,同时对新引进的高新技术项目予以支持。
比如,为促成美国德益超级电容项目落地建设,高新区免费提供了3300平方米标准厂房,目前该项目即将投入试生产。
(四)推进提质扩区,承载更多产业。
在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壮大现有产业的同时,我们全力推进高新区提质扩区步伐,努力为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全力创建国家高新区。
我们坚持把创建国家高新区作为事关高新区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工程,举全区之力予以推进。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关心帮助下,长治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已经通过科技部、国土部、住建部、发改委等四部委审核上报国务院,预计年内可获得批准。
二是加快推进扩区工作。
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新区土地枯竭的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对高新区扩区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本着就近拓展空间、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则,拟由市委、市政府授权,将高新区周边部分区域纳入扩区范围。
目前扩区请示已上报市委、市政府等待批复。
三是积极探索“飞地经济”。
为使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能够尽快落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建立“飞地经济”模式,努力促进区域之间互利互惠,协同发展。
三、存在问题1、配套产业发展缓慢。
像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高新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廖廖无几,不能给相应的领头企业予以配套服务,必然提高了企业运行成本,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新产业的发展。
2、产业集群不够密集。
近年来,我区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了跨越式发展,但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仅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各个产业的高新企业密度不够高,没有形成密集的高新企业集群。
3、高层人才严重匮乏。
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不少人才,但与江南兄弟开发区相比,我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不过是凤毛麟角,更与大桥经济时代和海港经济潮流的到来不相适应,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学历的人才还不是全区高新企业职工的主力军。
五、今后发展建议1、政策扶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营造激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
一是加大对科研开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
对获得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科研开发机构除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外,对其用于研究和中试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允许摊入管理费,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给予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
二是加大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
对高校、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转让收入、技术性服务收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对经产学研领导小组确认的产学研合作的高新技术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高校、科研院所具有研究员、教授职称、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到我区参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连续工作一个月以上的允许发给工资外津贴。
三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对经省级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或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产品给予一定年份的所得税优惠。
2、以大项目推进为抓手,加强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继续借力于国际、国内的科技力量和科技项目,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和本土化相结合,不断扩大和深化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引导和项目储备,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和项目落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进一步加快高新产业的集聚,推进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以大项目带动园区快速发展。
同时,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依托德式工业园区、星星标准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品牌资源优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由“点”到“面”的拓展。
3、培育建设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
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大力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缓解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建议对注册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经认定其投资额中有不少于70%的比例采取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政策。
鼓励组建中外合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或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引进国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来我区。
4、重视和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构筑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
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创新型人才来我区创业。
鼓励优秀人才用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
充分利用我县职业教育优势,建设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人才市场建设,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势产业急需的专门人才,优化人才干事创业和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
5、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参照成功地区经验,以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拓国际外包业务,加快参与国际分工。
通过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提升企业成熟度,显著提升承接外包出口业务的能力。
帮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加快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率先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6、整合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采取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的策略,突出重点,全力打造四个创新服务平台。
一是建设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
通过举办高新技术产业恳谈会、博士行、硕士行等重大科技活动,加强与院校、科研所的合作交流,全面提升产业、产品档次,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是建设科技中介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