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答案

《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11春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单选题判断题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

A. 介词B. 助词C. 连词D. 代词满分:2 分2. (下列句子中"颇"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的减轻或数量的减少的是:A.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观蛟龙。

(《论衡•别通》)B.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李白《猛虎行》)C. 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

(徐霞客《游白岳日记》)D.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史记•河渠书)满分:2 分3.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A.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B. 师还馆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C. 子路宿于石门。

(论语•宪问)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论语•季氏)满分:2 分4.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

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A.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B. 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满分:2 分5.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项羽本纪)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

(史记•魏公子列传)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柳宗元《与李翰林连书》)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

(朱子话类)满分:2 分6.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告子下)B. 百里奚举于市。

(同上)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D. 屈原放逐于楚国。

(盐铁论•刺相)满分:2 分7.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告子下)B. 百里奚举于市。

(同上)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D. 屈原放逐于楚国。

(盐铁论•刺相)满分:2 分8. 下列句子中是祈使句的是:A. 冬,晋文公卒。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C.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D. 臣请入。

(史记•项羽本纪)满分:2 分9. 古今汉语中()都不充当句子成分,都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

A. 谦词B. 语气词C. 叹词D. 助词满分:2 分10.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A.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C.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满分:2 分11.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B. 系词C. 动词D. 名词满分:2 分12. 下列句子中"颇"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的减轻或数量的减少的是:A.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观蛟龙。

(《论衡•别通》)B.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李白《猛虎行》)C. 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

(徐霞客《游白岳日记》)D.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史记•河渠书)满分:2 分13.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满分:2 分14.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

A. 介词B. 助词C. 连词D. 代词满分:2 分15. ('()"是"已普遍用作系词A. 先秦时期B. 汉代C. 六朝时期D. 唐代满分:2 分16.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

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A.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B. 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满分:2 分17. " 奉璋峨峨"中“峨峨”的意思是:A. 盛壮B. 很盛壮C. 不太盛壮D. 盛壮貌满分:2 分18.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

下列表示远指的是:A. ""是"B. "斯"C. "兹"D. "夫"满分:2 分19.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A.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B. 师还馆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C. 子路宿于石门。

(论语•宪问)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论语•季氏)满分:2 分20. ('()是指以动词为中心词(构成的词组A. 动词词组B. 名词词组C. 形容词词组D. 介词词组满分:2 分二、判断题1. 在古代汉语里,动补词组除了主要充当谓语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

A. 错误B. 正确2.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A. 错误B. 正确3.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联合词组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一般不充当主语、宾语和补语。

A. 错误B. 正确4. “他哼了一声”中的叹词在句中充当了句子成分。

A. 错误B. 正确5. ("古今汉语都有一部分名词能和代词组合,构成偏正词组A. 错误B. 正确6. 辅助性代词"者"和"所"与别的词语组成一个语法结构整体,具有代替人或事物的作用,"智者"指聪明的人,"所见"指所看到的东西。

它与一般代词没有差别,可以在句中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A. 错误B. 正确7. (在古代汉语,形容词经常同介词结构组合成述补结构的形容词词组。

A. 错误B. 正确8. 何以文为?(论语?颜渊)中的”以”是介词,为是语气词。

A. 错误B. 正确9. 汉语具有“形态”。

A. 错误B. 正确10. 状语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状态的词。

A. 错误B. 正确11. (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得"、"地"大约产生在唐代,宋以后逐渐增多。

A. 错误B. 正确12. "者"字结构的后边可以加上相应的名词,由"者"字结构转换成定中词组。

A. 错误B. 正确13. “ 子归,何以报我?”是宾语前置句。

A. 错误B. 正确14.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胠箧)这是一个主动句。

A. 错误B. 正确15. 在古今汉语里,否定判断的句构造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否定词"不",构成"主语+不+谓语"的格式。

A. 错误B. 正确16. 在古今汉语里,语气词表示各种语气,所处的位置固定,都处于句尾。

A. 错误B. 正确17. 在现代汉语中,主谓词组可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

A. 错误B. 正确18. " 被"字带施事者的被动式产生于东汉末。

A. 错误B. 正确19. (在古代汉语里,"曾"作副词是表示事情发生在过去,与"曾经"的用法相同。

A. 错误B. 正确20. ("古今汉语的时间名词都能充当状语。

A. 错误B. 正确21.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战国策?齐策)这句话是动词谓语句,也是陈述句。

A. 错误B. 正确22. 在古代汉语里,倍数的表示都是在基数的后边加上"倍"字,例如“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

”(墨子?非攻下)A. 错误B. 正确23. 古今汉语的连词“而”都可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或转折。

A. 错误B. 正确24. (古今汉语里,有些形容词在具体语句里充当谓语可以带宾语。

A. 错误B. 正确25. ("“项伯杀人”属于主谓句。

A. 错误B. 正确26. (在古代汉语里,动补词组除了主要充当谓语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

A. 错误B. 正确27. "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前一个"言"、"语"是动词,而后一个"言"、"语"也是动词。

A. 错误B. 正确28. (在古汉语里,量词的体系还不完备,只有计算人或事物单位的物量词,没有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是用数词直接置于动词前。

A. 错误B. 正确29. (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海外北经)中"与"是连词。

A. 错误B. 正确30. 古代汉语都没有重叠形式。

A. 错误B. 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