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NO.07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工 业 技 术近年来,在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因此,大力发展节地、节能、利废、环保和有助于改善建筑物居住环境和使用功能的绿色墙体材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绿色建材是墙体材料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建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但它也是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破坏土地资源多、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继续按照粗放型的模式发展,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影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加快建筑材料的绿色化进程,鼓励和倡导生产、使用对地球环境负荷相对最小的“绿色建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相比可归纳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更多地使用工业、农业或其它渠道的废弃物;二是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三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害身体健康的原料;四是产品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具有综合性的功能;五是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再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纵观绿色建材的基本内涵,既满足了人们对健康、安全、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的需要,又没有损害子孙后代对环境和资源的更大需求,做到了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当前与长远的结合。
我国为了克服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国家对房地产业,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业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而建筑材料是建筑业的基础,因此发展绿色建材对实现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的关键。
建材产业又是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最高,资源绿色工地最多、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因此我国发展绿色建材是非常必要的。
“绿色建材”的最基本功能在于维护人体健康,成为对保护和治理环境最有益的材料,做到了发展与环境的统一。
当今与未来的结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积极促进绿色建材的发展,以“绿色建材”的健康—安全—舒适—美观的建筑和室内环境,造福于社会,造福于我国人民。
2 绿色建材的特征目前,家庭常用的建筑装修材料分为板材类、涂料类、布艺类、石材类等几个种类普遍存在着甲醛、甲苯和二甲苯、芳香烃等污染物,其毒性或轻或重,但只要长期吸收,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影响。
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相比可归纳为五个方面特征:(1)其生产所用的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矿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3)在产品的配置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氯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
(4)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即产品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人体健康,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灭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燃、防火、调温、调湿、消磁、放射线、抗静电等。
(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发展绿色建材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仅关系到我国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和国际市场接轨的问题,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所以我们要将“绿色建材”推向前进,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3 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3.1我国绿色建材的现状我国于1993年公布了环保标志,但仍处在一个实验性阶段。
目前,实行环境标志的建材产品包括“无石棉建筑制品”、“水性涂料”等。
水性涂料是我国建材行业第一批首先实行环境标志的产品。
由国家科委、国家建材局等有关单位组织编写的“生态建筑材料研究”已经被列入了“国家863计划纲要”正在实施中。
2000年10月在天津市举办了“WTO与中国建材世界论坛会”和“中国绿色建材产品推介会”。
这些都促使上海、北京、西安等城市相继建成专门销售绿色建材的商城。
当然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材工业每年消耗原材料50亿吨,消耗煤炭2.3亿多吨,约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15.8%,消耗良田15万亩以上,废弃排放量1.096亿立方米,废水排放量335亿吨。
水泥、石灰与传统墙体材料等排放CO约为6.6亿吨,占全国工业排放量CO的40%左右:每年生产1吨水泥熟料,排放CO1吨,S00.74千克,粉尘30千克;每年生产1吨石灰窑排放1.18吨CO。
同时,在国外,人们普遍崇尚回归自然,注重保护自然,“绿色消费”的消费总量也在逐年提高,在购买商品时,人们首先考虑商品的“绿色度”,并愿意为之多付30%~100%的费用。
在国际贸易中,对无“绿色标志”商品,在进口时进行限制,已经形成了国际贸易中新兴的“贸易壁垒”。
3.2我国绿色建材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制度不规范,市场管理混乱,以假乱真的产品一直存在。
以及在科研的投入比较少,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
(1)认证制度不规范,环保标志混乱。
(2)广大用户环境保护知识不足。
(3)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家环境认识不足,以假乱真现象较多。
(4)市场管理比较混乱。
(5)绿色建材开发、研制、检测、评价等资金不足。
(6)绿色建材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比较低。
但只要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使绿色产业实现良性循环,我国的绿色建材肯定会成为一个朝阳产业。
4 对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的建议4.1建立循环型建材企业扶持机制浅谈我国新型绿色建材的发展与现状杨汝来(天津新型建筑材料公司研究所天津300450)摘要:对新型绿色建材的概念、特征和国外新型绿色建材发展现状进行论述,阐述了我国发展新型绿色建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绿色建材新型建材发展需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a)-096-02(下转98页)2011 NO.07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工 业 技 术3.1影响因素危岩的形成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类,内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外部条件包括降雨、风化、地震、温度、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
综合分述如下。
地层岩性:区类岩石为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厚度较大的硬质岩石(砂岩)形成陡崖,软质岩石(粉砂质泥岩)因遇水易崩解、开裂、软化等而形成斜坡。
岩石软硬相间,因差异风化,粉砂质泥岩逐渐风化剥蚀形成凹腔,在上覆岩体的自重作用下,基座的软质岩石发生压缩流变及剪切流变,对陡崖带上部岩体破坏起控制作用。
裂隙发育状况:裂隙对危岩块体的形成和破坏起决定性因素。
据野外地面调查及探槽揭露,区内荷裂隙较发育,贯通性好,多无充填或少量充填粉质粘土,结合差,与层面组合,切割岩体形成独立块体。
高陡临空面:勘查区危岩陡崖段高一般15m~30m,为两级陡崖,近于直立,是崩塌形成的内部条件之一。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加速了危岩体裂隙的扩展,裂面强度降低,差异风化形成凹腔岩穴,促进了危岩体的失稳。
水的作用:测区降雨量大,加之局部陡崖上城市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促进了岩体与基座的风化作用,产生静水压力,同时水对裂隙内充填物质有软化作用,在流动时还能带走细粒物质,降低缝内充填物的凝聚力,恶化危岩体稳定性。
植物作用:树木的根劈作用,将破坏岩体整体性,同时又对局部块体有加固作用。
温度:温度作用的差异使危岩体呈不均匀受热状态,加快岩体的风化作用,尤其对软质岩体和裂缝的充填物尤为明显;在温度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热胀冷缩作用始终保持向下位移的总趋势,为崩塌发育中的积极因素之一。
地震:勘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在地震水平作用力的影响下,易引起危岩体稳定性降低及诱发失稳。
3.2形成机制凤城危岩主要的岩体破坏形式为滑移、倾倒和坠落。
随裂隙不断发展及软弱基座不断风化侵蚀作用,在暴雨等作用下,将转化为崩塌破坏。
据区内危岩现状空间几何特征、结构面组合特征分析,危岩块体崩塌失稳主要为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三种破坏模式。
坠落式:受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陡崖基座泥岩的风化、软化、崩解,形成凹岩腔,危岩体下部临空,同时受陡倾结构面的影响,在自重力等的影响下,易形成坠落型破坏模式,发生崩塌。
经调查及计算综合确定,区内坠落式危岩体共10块。
滑移式:受较平缓结构面的切割,同时部份基座泥岩的风化、软化、崩解,形成凹岩腔形成危岩体,危岩体在自重力等作用下剪切变形,发生滑移型破坏。
经调查及计算综合确定,区内滑移式危岩体共45块。
倾倒式:指处于陡岩上的岩体向外凸出,受裂隙的切割,高陡拉张裂隙倾向临空面,在重力、降雨作用下危岩体绕下部基座支点向坡外发生转动倾倒崩落,发生倾倒式型破坏。
经调查及计算综合确定,区内倾倒式危岩体共112块。
岩石崩塌或坠落具有突发性、运动速度快、能量大的特点。
崩落前往往毫无征兆,突然发生,监测、预报的难度很大。
崩塌体可能的运动方式包括坠落、跳跃和滚动或几种方式的组合,无论哪种运动方式,均有速度快、能量大、破坏力强的特征。
崩塌体的破坏力取决于其速度、动能、落点和运移轨迹,破坏力极大,同时跳跃、滚动造成预测崩塌体运移轨迹和落点的难度加大。
4 治理对策该危岩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规模大,危害严重,危岩分布于陡崖,高差大,治理难度高,以保护当地居民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设计以锚固、支撑为主要措施,并辅以排水工程、封闭凹腔、局部清危及配合长期监测进行综合治理。
5 结论及建议(1)凤城危岩带全长4.8km,呈“长条”展布,分为15个危岩段,根据危岩带岩体结构面发育程度及组合特征、切割块体的变形破坏机制及所处位置等情况,划分为167个危岩单体。
每个危岩段发育1~34个危岩体,间断分布于两级陡崖上,总体积53988.53m3,属特大型危岩带;危岩体相对高度10m~30m,属低~中位危岩体;危岩区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残坡积层、崩坡积层、冲洪积层、更新统冲洪积层、侏罗纪中统上沙溪庙组地层;处于梁平向斜近核部附近的南东翼,区内未见断层,单斜产出;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该区地表水体及冲沟不发育,区内形成以双层为主体的斜坡水文结构特点,即上部坡体结构松散岩类孔隙水和下部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危岩单体破坏模式包括为坠落式、倾倒式、滑移式等,危岩体稳定处于欠稳定状态~基本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