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新形势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乡人民政府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根本要求,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因此,发展好民族区域经济,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深入到全乡少数民族村寨,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1、自然条件全乡地处中山河谷地带,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 1418.65 。

呈“三大冲,六面坡,两大煤田一条河”的地形。

2、土地利用全乡总面积 56.4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15706.7 亩 , 占总面积的18.6% 。

其中:水田2916.7 亩, 旱地12790.1 亩 , 林地 20945.9 亩 , 占土地面积的 24.9%; 牧草地 23522.4 亩 , 占土地面积的 38.7%, 园地 60.5 亩 , 占 0.07% 。

3、地理位置**乡位于**县西部,距**县政府驻地34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毗邻,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

4、气候全乡气候温湿多雨,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6 ℃,年平均降雨量 1482.3 毫米。

5、交通条件全乡有郎关公路 14.6 公里,化捞公路 19.2公里,在建靛红公路**乡过境段,村级公路网络已基本贯通,贵昆铁路和株六过境段长9.8km,内设**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6、人口素质和民族结构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428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9%,初中文化的有2315人,占32.9%,高中文化的有21人,占0.3%,中专文化的有48人,占0.7%,大专文化的有28人,占0.4%,大学文化的有14人,占0.2%。

小学阶段适龄人员的毛入学率达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6%,高中阶段毛学率达99%。

各类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为:小学532人,初中483人,高中26人,大专8人,大学12人。

文盲、半文盲有320人,占总人口的2.6%。

人均受教育年限在7年,少数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年。

**乡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

全乡有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农户2962户,总人口12510人,少数民族人口7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2%。

其中:彝族人口3891人,占总人口的31.1%,仡佬族人口1387人,占总人口的11.1%,布依族人口1013人,占总人口的8.1%,苗族人口738人,占总人口的5.9%。

少数民族男性3206人,女性3820人。

0-6周岁683人,7-12周岁562人,13-15周岁467人,16-18周岁359人,19-24周岁1204人,25-50周岁2865人,51周岁886人。

7、劳务输出**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

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8、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情况结合村级实际,实施的项目有林下养鸡、养猪、肉牛养殖、种草养羊等项目。

近几年来,我乡民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根据本地实际,选准经济发展路子,有规划,有项目,有措施,效果明显,农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消除了“空壳村”现象。

全乡XX年达到10.4万元。

其中:**村达到1.5万元; **村年达到1.8万元; **村达到2万元; **村达到1.8万元; **达到1.2万元; **村达到1.6万元; **村达到0.5万元。

二、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主要做法和经验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工作,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广泛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各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执行《民族乡工作条例》和县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利用好和把握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只有贯彻好和应用好《条例》和《意见》,才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民族乡工作条例》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纲领性文件,是原则。

《意见》是努力方向,是目标,也是争取政策、争取资金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依据。

通过贯彻落实《条例》和《意见》,发展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XX年,新政府办公大数的建成并成功搬迁,为**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几年来,**乡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乡人民政府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过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现全乡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均递增10.5%,实现比XX年翻两番的目标。

1、着力实施“光明工程”,解决群众通电困难1997年前,**乡仅有两个村通电,而且是搭接铁路供电工区的电,用电受到很大制约,没有自己的输电线路,大部分群众是靠煤油灯照明,通过努力,完成了全乡农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并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2、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从XX年至今,共争取各种饮水项目资金9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余万元,拉通了全长67.5公里的自来水管。

解决8534人和3726头牲畜饮水困难。

3、逐步解决“行路难”问题自XX年以来,共争取公路建设资金321.1万元,修建和改造39.7公里的乡村两级公路,是XX年前8年以来的5.2倍。

特别是**至**公路,**公路油路改造,在建的**红公路**乡过境段,**大街的修建,对今后**乡开发煤炭资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通讯问题得到解决广播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共安装30台广播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和2个广播室,建6个世行卫生室,7个村党建多功能活动室。

架设了铁通、电信通讯光览,开通了铁通、电信程控电话,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500余门。

修建了联通、移动手机站,信号网络覆盖率得到提高。

5、努力实施茅草房改造五年来,为切实解决无房户、茅草房和危房户群众的居住条件,通过民政渠道解决了350户茅草房户、无房户和危房户群众住房问题。

6、实施移民搬迁工程XX年至今,投入600万元,实施了我乡**村半坡、倮纽两个自然村寨97户移民搬迁工程,正在实施**村组、**村箐脚组移民搬迁工程。

7、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由XX年的2075吨提高到现在的4437吨,累计造林22861亩,森林覆盖率由XX年的9.2%上升到27%;完成坡改梯及配套水毁工程2850亩;有效灌溉面积增加3600亩, 7651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发展民族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1、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投入财扶资金36.9万元,分别在荒田村、**村、过瓦村、坝子村、下麻翁村等村实施,并逐步探索肉牛养殖模式;争取到挂钩扶贫单位团市委、市药监局市残联的扶贫资金投入发展肉牛养殖;投入223.1万元资金在荒田村、过瓦村实施了种草养羊项目,完成圈舍改造面积7122平方米,实施种草4330亩,购基母羊4200只。

通过实施一些种养殖业项目,农民群众逐步从传统的种养殖业方式向科学技术种养植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组织劳务输出。

全乡劳务输出人数达2036人,同时,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中,就近解决一部分群众务工,特别是全乡大面积退耕还林后,部分群众大胆尝试种植竹荪,取得成功,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

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X 年的1931元,年均递增5%以上。

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有所改变,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3、大力实施扶贫开发。

按照上级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对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可开发式贫困户实施“一帮一”结对子扶贫,给结对子的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逐步使我乡可开发式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温饱。

4、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实施沼气池建设XX口,分别安排在全乡7个村实施,按照“林——草——畜——气”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教育的硬件投入力度,投入资金330万元,实施“义教工程”项目3个,新建**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希望小学、乡中学、**小学和**片区小学改造,新增校舍面积5100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XX年的96.9%,为乡中学和各片区小学配备了微机,在中小学实行电脑教学。

改善了教学条件,教育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继续巩固彝族跳脚舞蹈,布依族铜鼓等民族民间文艺,组织少数民族参加市、特区及各有关乡镇举办的民族文化节。

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建成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开展丰富多采的民族体育运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有条件的村建篮球场,举行篮球友谊赛、拔河比赛等健身活动。

农村卫生保健有了保障。

建立健全村级卫生网络,并村后完善了X个村级多功能活动室,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和预防保健工作,使“四苗”覆盖率得到提高,疾病传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医疗工作得具体落实,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农村计生工作全面实现了村自管理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已下移到村,村级计生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计划生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乡卫生院建设及农村卫生条件大大改善1、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乡党委、政府加大卫生工作硬件投入力度,继续按照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要求及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建设要求,完善软、硬件建设,投入20万元资金新建乡卫生院。

配齐了村级卫生员,使村级卫生工作正常开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