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心理知识复习题(二)、心理咨询师二级试题下载来了解一下吧。
祝大家都能顺利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1.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A.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B.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C人与他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关系的研究D.有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的研究2.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是侧重于()的定义A.本能论B.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C.心理学D.社会学3.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这是侧重于()的定义A.人类学B.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C.心理学D.社会学4.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提出来的A.谢里夫B.罗斯C谢夫勒D.麦独孤5.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启蒙期,指的是A.公元前4世纪~公元18世纪上半叶B.古希腊~公元19世纪上半叶C.公元18世纪中叶~19世纪上半叶D.公元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6.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经验描述阶段指的是A.18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B.18世纪50年代~20世纪初C.20世纪20年代~50年代D.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7.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实证分析阶段是从A.19世纪60年代算起B.从20世纪20年代算起C.从20世纪30年代算起D.从19世纪50年代算起8.社会行为是人对()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9.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A.过程B.心理反应C.心理活动D.中介过程10.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是有区别的,后者是A.外显的B.内隐的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11.1859年出版的《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是由()主编的,标志着经验描述时期的开始A.谢夫勒等B.冯特等C.拉札鲁斯等D.勒温等12.口头调查又称为A.纸笔法B.量表法C.访谈法D.档案法13.访谈可分为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前者是()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A.标准化的B.开放式的C.有目的的D.粗线条式的14.访谈也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A.面对面的B.有结构的C有目的的D.聊天式的15.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叫A.非结构式谈话法B.问卷法C访谈法D.开放式问卷法16.每一问题都给出若干可能的答案,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认为恰当的一个(有时是多个)答案,这样一种方法叫A.有结构式谈话法B.结构问卷C.访谈法D.问卷法17.问卷设计的原则中包括A.有结构原则B.征得同意原则C.符合理论原则D.全面性原则18.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叫A.内容分析法B.实验法C.档案法D.观察法19.档案法最主要要掌握的技术是A.内容分析B.准确记录C.确定变量D.控制情境20.()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概念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A.高尔顿B.高顿C.瑟斯顿D.埃里克森21.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A.行为功能B.角色C.自我认同D.行为期待22.身份是由()构成的A.角色B.自我认同C.地位D.社会期待23.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的结果A.承诺B.赞许C.自我认同D.自我评价24.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称为A.社会知觉B.自我知觉C.归因D.自我评价25.言语表情所指内容包括A.说话的内容B.身段姿势C.说话的音量、语调、节奏等D.目光接触26.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A.自我概念B.图式C.角色认同D.自我评价27.()是指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A.自我概念B.图式C.印象D.角色28.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A.归因B.图式的激活C.印象D.印象形成29.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称为A.首因效应B.第一印象C.印象形成D.人际认知30.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
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定型D.印象形成3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
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故称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刻板印象D.印象形成32.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这个现象称之为A.刻板印象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D.印象形成3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A.定型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D.刻板印象34.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征的认知,带有价值倾向的概括化印象即是A.定型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D.刻板印象35.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A.利他行为B.印象整饰C第一印象D.刻板印象36.对认知者来说,印象整饰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A.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B.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出,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入C.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整饰也是信息输入D.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出,印象整饰也是信息输出37.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A.图式形成B.印象形成C.归因D.记忆的搜索38.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这个理论称为A.印象形成理论B.图式理论C个别差异理论D.控制点理论39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被罗特称为A.外控者B.内控者C.外向者D.内向者40.某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这类人被罗特称A.外控者B.内控者C.外向者D.内向者41凯利的归因理论也称为A三维理论B.折扣理论C侵犯理论D.控制点理论42.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A.需要B.注意C兴趣D.动机43.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A自然动机B.社会动机C.未被满足的动机D.高级动机44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A.归因过程B.张力过程C.动机过程D.转换过程45强烈而稳定的动机,被称为A.优势动机B.非优势动机C.意识到的动机D.模糊动机46.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一种A.线性关系B.函数关系C加权关系D.倒U型关系47.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这样的动机称为A.亲合动机B.成就动机C.清晰动机D.优势动机48.亲合起源于A.本能B.依恋C.学习D.社会性49.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A.习得性动机B.成就动机C.社会动机D.抱负动机50.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A.主观期望B.成就水平C抱负水平D.业绩要求51.如果个体做的事能获得别人的好评和称赞,他会有满足感,这种动机叫作A.亲合动机B.成就动机C.认同动机D.社会赞许动机52.()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A.动机受阻B.焦虑C.需要D.挫折53挫折-侵犯学说最初是由()等人提出来的A.奥尔波特B.勒温C.多拉德D.班杜拉54.侵犯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A.罗伦茨B.伯克威茨C.多拉德D.班杜拉55.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称为A.亲社会行为B.助人行为C.社会回报行为D.利他行为56.()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A.态度B.归因C.动机D.利他57.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P-O-X模式B.P=f(P,C)模式C.TIRO模式D.A-B-C模式58.美国学者()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B.凯尔曼C.米勒D.多拉德59.态度改变模型是由()等人提出来的A.班杜拉B.凯尔曼C霍夫兰德D.多拉德60.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A.低程度畏惧B.中等程度的畏惧C高程度畏惧D.任何程度的畏惧61.重复与说服效果呈()A.线性B.U型曲线D.倒U型曲线62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称为A.认知失调理论B.三阶段论C.社会交换论D.平衡理论63.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改变时,往往遵循A.费力最小原则B.符合需要原则C社会交换原则D.平衡原则64.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A.P-O-X模式B.P=f(P,C)模式C.TIRO模式D.A-B-C模式65.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提出来的A.海德B.费斯廷格C.霍夫兰德D.班杜拉6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A.诱因的强度B.回避动机C趋向动机D.达到平衡状态67.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关系A.社会上的B.心理上的C.情感上的D.行为上的68.把人际关系分为八种类型,是由()提出来的A.费斯廷格B.李维奇C.海德D.克拉奇菲尔德69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FIRO)是由()提出来的A.海德B.费斯廷格C.舒茨D.李维奇70.()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A.人际关系B.利他关系C.喜欢D.人际吸引71.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认为最受人喜欢的品质是A.真诚B.天真C.智慧D.理解72.()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A.人际互动B.人际交往C.人际喜欢D.人际吸引73.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A.竞争B.人际互动C.合作D.协调74.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之为A.合作B.竞争C.让步D.妥协75.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提出来的A.费斯廷格B.多伊奇C.舒茨D.李维奇76.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主要以()来划分的A.信息流动的方向B.一方是否传递更多的信息C.一方是否主动D.信息源及接受人的位置是否互换77.()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78.()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79.人在()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A.触摸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80.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我们称之为A.姿势B.外部语言C.身体运动D.触摸81.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称为A.印象管理B.社会影响C.人际吸引D.从众82.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A.印象管理B.社会影响C.人际吸引D.从众83.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A.社会促进B.社会惰化C.利他D.从众84.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称A.社会促进B.社会惰化C.利他D.从众85.已学习和掌握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的反应称为A.社会促进反应B.社会惰化反应C.优势反应D.弱势反应86.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情化现象时,学者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因此其()应被抑制A.弱势反应易于表现,而优势反应B.强化反应易于表现,而竞争反应C.竞争反应易于表现,而强化反应D.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87.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A.社会促进反应B.模仿C.感染D.暗示88.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叫A.社会促进反应B.模仿C.感染D.暗示89.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A.反暗示B.反模仿C.逆反D.真暗示90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个现象叫A.优势反应B.模仿C.社会感染D.暗示91.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A.社会性B.经济性C.繁衍性D.激惰性92.()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A.参照群体B.家庭C.学校D.角色组93.社会心理学与许多学科有关,因此确切地说它是一门A.综合性科学B社会科学C.边缘学科D.文理相结合的学科94.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强调A.社会环境的影响B.心理过程的影响C.他人的影响D.社会互动95.社会行为是人对()的反应系统A.社会因素影响的,并对社会因素引起的B.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C.社会因素影响的,并对社会因素作出D.社会因素作出,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96.研究阶层的心理特征,应该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A.个体B.群体C.社会D.中间97.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时期的主要特点是A.对社会心理学已作分门别类的研究B.已在哲学的怀抱里积累起来C.已作定量的研究D.已经成熟和壮大98.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伦理原则,其主要目的是A.有道德可接受性B.避免对被试心身健康造成损害C保护被试D.求得被试理解99.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结构的人是A.谢里夫B.莫里诺C.瑟斯顿D.勒温100.()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尝试A.19世纪8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90年代101.问卷法的缺陷是A.标准化程度高B.访问者的主观性C.收效快D.受访者隐瞒自己的真实观点102.采用参与观察法时,主要需注意的是A.客观公正B.作为被观察群体的一员C.密切互动关系D.避免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互动关系的负面影响103实验法与观察法相比,前者的外在效度是A.高的B.中等的C.低的D.相差不大的104.在追问技巧中,当被访者犹豫不决或不理解时可用A.说明式追问B.详尽追问C.重复性追问D.系统追问105.“性别”表示的是A.男女在生物学上的差别B.社会行为上的差别C.男女在角色行为上的差别D.男女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别106.符号互动论主张,自我是()互动的结果A.主我和客我B.客我和环境C.主我和他我D.他我和客我107.一位教师在辅导学生时感到难以兼顾优秀学生和差生,他面临的角色失调是A.角色间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内冲突D.角色失败108.一位求助者难以转换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面临的角色失调是A.角色间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内冲突D.角色失败109.()发展了一个自尊量表A.詹姆士B.高顿C.罗杰斯D.罗森伯格110.勒温的场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A.认同论B.信息加工论C.系统论D.控制论111.按照符号互动论的观点,()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A.符号B.语言C内化D.客我112.按照勒温的场论,消除心理紧张是A.驱力的减少B.平衡状态被打破C.寻求需要的结果D.正诱发力的增加114.所谓“文化反哺”是指A.逆向社会化B.反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115.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为基础的A.社会知觉B.社会交往C.社会认知D.人际关系116.从面部表惰的研究看,全人类的面部表情有A.按地区划分而不同B.有极大的文化差异C受各区域遗传特征的影响而不同D.有高度的一致性117.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图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A.从上到下的信息加工B.从下到上的信息加工C.以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加工D.网络化的信息加工118.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反之亦然,这说明了A.情绪会影响态度B.情绪会影响社会知觉C.情绪会影响信息加工D.情绪会影响心境119.个体在成败归因中,往往成功时,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