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理论教材的一点感想
叶毓
三天的精彩授课使我深感王一川教授在解读诗歌中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启蒙”一词的深刻内涵,逐渐认识到高校文学研究者应承担的文化传承、普及、提高的责任。
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到底要解决什么?这恐怕是我们这个研修班的每一位自愿和非自愿从事文学概论教学的老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我真的感到越教越觉得很难教,一个文学理论教师不仅是一位睿智的理性学者,还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诗人。
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不仅是文学文本,还有文学现象、思潮等,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师,文学理论书籍要看,美学、哲学要学,文学作品要读,文学思潮、文学批评都得知道,再加上我们面对的大学生思维很活跃,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很浓,他们经常把创作的诗歌给你,希望你提出宝贵意见,我感到这门课程因为涉及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的确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感觉,自己如蝜蝂背物一样看书越来越杂,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我感到真是变得不知道应该研究什么。
这种感慨也许很多人都有,上课当中听到王老师讲治学经验,真是受益匪浅。
我现在终于知道“学西学,做中学” 的道理。
下面谈谈我对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与《文学理论新编》两部教材的看法。
这两部教材在体例上有极大的不同,我个人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是最根本的。
大学新生刚入校没有认真思考过文学是什么?一部体系完整的文艺理论教材如《文学理论教程》给他们以比较容易把握的答案,这是对的。
但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一答案就显得有些不足,思维没有拓展。
《文学理论教程》与《文学理论新编》相比,前者运用演绎法,后者运用归纳法。
比如对“文学是什么”的探讨,《文学理论教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阐释其理论渊源,梳理概念的流变并揭示其理论内涵。
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文本编纂者的理论渊源和思路,文学理论教师则必须在对理论的透彻理解基础上进行阐释。
从许多老师的提问中,包括自己的教学经验也可以知道,我们很多人还处在准确理解这部教材的阶段。
很多艰深的理论术语还需要阅读原著加以消化。
理论的艰深令学生望而却步,我敢保证大一的新生很难自学这部教材。
包括我们在培训期间听到的不同讲课风格,其实也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而带来的避重就轻的阐释方式。
往往学生爱听例子而对于生涩的理论术语仍然记忆模糊,考完试就会忘记。
说句实话,能做到王老师那样深刻而透彻的讲解“中国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的五个阶段”的教师并不多。
这是一种综合素质,需要长期积累,非一日之功。
《文学理论新编》这部教材与《文学理论教程》相比有三个好处:首先,运用了归纳法。
每一章的前半部分选了两到三篇的经典文论,并且对所选内容做了比较浅显的阐释。
然后才进入“文学是什么”的提问和探讨,对于文论史中的不同文学观念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比较可行的文学的疆界。
理论显得不那样可怕,空洞、生涩。
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很快,新鲜术语、词汇密集,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来说他们很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但也需要历史纵向深入,对于文学的思考有一个参照坐标。
这样的话,学生的视野的确是更开阔了。
其次,他们切实阅读了几部文学理论专著的选段,我要求学生阅读了《文心雕龙》、《人间词话》和《柏拉图文艺对话录》、《诗学》等,不论学生阅读理解水平高低,他们锻炼了理论文本阅读的能力,对于培养逻辑思维、概括的能力非常有益,学生都认识到文学与文学理论文本完全不同。
虽然初读很难,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他们常常提出问题,我有时候能够解答,有的不能解答,但是这不要紧,随着理论的学习和自己的兴趣,他们会就某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为写做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最后,适合水平稍好的学生自学,水平中等、稍差的学生还需稍加讲解。
真正的大学教育并不是以教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课堂更多的是讨论和争论,是答疑、解惑。
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研究领域的观点见解,还可以介绍其他诸家的观点,让学生选择。
这部教材可能给了我们这种自由度。
但《文学理论教程》却没有,
必须是对这一完备体系的阐释。
当然,《文学理论新编》也有弊端,因为选了一些经典文论,但是很多文论都是由针对性的,我们在讲解时不得不加上更多的文学理论经典来进一步展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
教师所讲内容就远比书本丰富,我们在拓展知识时会进一步要求学生阅读理论文献,这对许多学生来说真是有些吃力,教师也不轻松。
如第六章“文学与叙事”,只选用了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和热耐特的《时序》,我们必然要介绍布雷蒙德的“角色模式”和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等内容,把《西方文论》的课程内容给上了。
相对来说,内容也就远比《文学理论教程》多。
这部教材与《文学理论教程》相比系统性不强,适合大学三、四年级水平较好的学生或研究生自学,因此无论是文论选段还是理论术语阐释都比较浅显易懂,但对于当下我国的文学理论前沿的把握就不如《文学理论教程》清晰,也不能反映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水平。
以上是我对这两部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一点感想,我自己学识浅薄,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时间也不长,很多看法很不成熟,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天水师院:叶毓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发贴时间:2007-12-29 0: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