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复习整理中国建筑史一、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1.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是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
2.木架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的优势:①取材方便②适应性强③有较强的抗震功能④施工速度快⑤便与修缮和搬迁;缺陷有:①木材越来与稀少②木架建筑容易遭火灾③无论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3.木架结构体系中国古代木架结构有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3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①叠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抬梁式。
是适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特点:柱子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檩条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
如此层叠而上,量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②穿斗式多用于南方地区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特点: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条竖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链接。
其优点是用料较少,山墙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空间不够开阔,柱子较密。
③井干式井干式结构中不用立柱和大梁,而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特点:耗用木材多,绝对尺度和门窗开设都受限制,因此仅用于少数森林地区。
4.在木构架体系中,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被称作“大木作”,是木建筑形体和比例尺度的决定因素。
其由柱子、梁、枋、檩、椽、斗拱等组成。
5.斗拱时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部件,它由方形的斗、升,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既有承重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常以斗拱作为鉴定建筑年代的主要依据。
斗拱的分类:柱头辅作;补间辅作;转角辅作。
6.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真实、有机。
外形上的特征-三段式构图,外观轮廓均由台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
7.屋顶有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平顶等形式,特点图片(p31)8.庭院的围合方式:①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②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③主房前两侧东西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为门屋或倒座则称之为四合院。
9.彩画 3种(p39)10.原始社会较具代表性的两种建筑: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代表建筑(p3 p4)11.夏代表建筑(p6页【特别提示】)商(p6)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p10【特别提示】);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春秋建筑技术发展:(p11)秦代表遗址(p13)两汉建筑技术成就:①木构建筑逐渐成熟,穿斗抬梁两种结构体系形成②木构楼阁盛行③斗拱出现并普遍应用④屋顶形式出现⑤砖石技术和拱劵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⑥石建筑大发展,石阙、石墓等。
重楼:是汉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标志,也是后来木塔盛行的基础。
两汉建筑特点:①木构架建筑日趋成熟。
从当时的画像石、画像砖、名器陶屋等简介资料看,叠梁式、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构形式已经形成②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皇家建筑、礼制建筑、居住建筑、东汉末年出现了佛教建筑③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建筑整体性的重大进步,木构阁楼逐渐取代台榭建筑④建筑群规模庞大12.佛塔的三种形式: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石窟: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p15)三国、晋、南北朝的建筑艺术成就(+p14、15、16)13.隋安济桥(p17)唐建筑成就(p17、18)辽代留下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也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
元明清了解即可14.城市建设的特点: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在建筑程序上先宫城、皇城,然后是都城和外郭。
布局上,工程位于首要位置,其次为各种政权职能机构,最后是平民住处和工商业地段.A.城市建制 a.夏商周-城即是国;按诸侯等级筑城 b.战国自行建城 c.秦以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B.城市选址(相士尝水) a.解决水源问题-饮用,景观,漕运 b.政治,军事,经济的要求 c.风水上的要求C.筑城办法 a.夏商周:版筑夯土筑城 b.唐以后砖包夯土 c.元代以后用拱门代替木过梁D.城市布局结构 a.城-子成、内城、阙城 b.郭-罗城、外城、国城 c.宫殿式(大内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郭),明清北京城有四道城墙E.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取南北方向为主的方格布置,始于商代。
宋代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代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广泛应用。
F.都城绿化G.市政设施建设 a.防水:宋代建立了消防队 b排水H.都城规模大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了解即可15.礼制建筑有:宫殿建筑、坛庙建筑、陵墓建筑宫殿经历的4个发展阶段(p56)从汉、唐、明三朝宫殿可见其发展趋势为:(p57)明清北京故宫(细看)一、故宫的设计匠意:1.主要宫殿占据主要地段。
2.最大的规模和建筑组群。
3.最严整的规划布局,采用层层封闭的空间形态,大小空间对比强烈。
4.广泛运用了雕刻、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手段。
5.体现了一整套礼制要求(左祖右社、前朝后寝、择中而宫、三朝五门)。
6.运用象征手法蕴含这里的模数比例。
二、故宫的艺术成就: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在 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了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三大殿的庄严、崇高、雄伟。
2.院落的运用和空间的变化,从大清门起经过5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空间的收放变化,在太和殿前的广场达到了全局的高潮。
3.建筑的形体尺度和对比,用以小衬大,以低称高的手法突出主体。
4.华丽的色彩和装饰。
强烈的色彩对比时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屋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绚丽璀璨,光彩夺目。
5.技术设施高超。
坛庙种类:①祭祀自然神。
社稷坛,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等②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③先贤祠庙:孔庙;武侯祠,关帝庙陵墓16.住宅①中国住宅特点(p82、83)②北京四合院,记,会画平面图(p84)③天井式住宅和四合院住宅的异同:一、相同点:中轴对称,等级制度明确;院落、正房、厢房为三大组成部分。
二、不同点:四合院天井院地理位置北方长江中下游朝向正南正北相对灵活不固定大门东南角正中央院落1.院落正方形。
2.开敞,采光,防风沙。
3.周围房屋布置具有极强的向心性。
4.院被建筑包围。
1.长方形,狭小,用来通风。
2.不向心,不完全被建筑包围3.有备弄结构抬梁+硬山抬梁+穿斗竖向交通无楼梯,单层有楼梯,多层主轴主轴布置内容不同,天井式多了一些房间装饰装饰不同17.园林皇家园林特点(p92)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p97、98)18.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特点(p107)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佛塔(p112、113页)19.近代中国建筑了解即可外国建筑史1.古埃及的建筑类型、金字塔的演变过程了解即可古埃及神庙中阿蒙神庙(p150)2.古希腊建筑特点:①城市与广场:希腊化时期的米利都城,采用方格网城市规划理论阿索斯广场采用殿廊,城市建设善于利用地形。
②建筑类型扩大。
③柱式:多里克、爱奥尼、科林斯柱式,以及人像柱式。
④庙宇形制形成古希腊神庙平面布局形成:前后廊端柱,双排柱围廊,端柱式、列柱围廊。
⑤视差矫正:帕提农神庙水平线中间升起,柱子有侧脚、卷杀、角柱加粗列柱式,假列柱围廊前后廊列柱,假双排柱围廊。
⑥装饰、雕刻与建筑密切结合:雅典娜女神像成为雅典卫城建筑群的中心,建筑风格明朗健康。
⑦结构技术:采用柱式系统,发展梁柱结构。
古希腊建筑历史分期:1.荷马时期 2.古风时期(大移民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其建筑遗迹以石砌神庙为主) 3.古典时期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希腊文明发扬并向外域传播 3种柱式比较,图会画(p156)3.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p158)4.古罗马拱劵技术,5种柱式,万神庙,公共建筑及广场(p161、162、163)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三原则:适用、安全、美观。
古罗马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当时的建筑经验写的一本书,共十篇。
巴西里卡古罗马的巴西利卡是用做法庭,商业贸易所或会议厅的大厅。
平面是长方形,两段或一端有半圆形龛。
主体大厅被两排柱子分成三个空间或被四排柱子分成五个空间,中央比较宽的是中厅,侧廊窄,中厅比两侧高,入口通常在长边。
这种建筑容量大,结构简单,后来成为基督教堂的基本形式。
古罗马的巴西利卡主要采用混凝土结构建成,主要承重结构为墙面和粗大的柱子。
5.拜占庭建筑特征帆拱(会画 p167)圣索菲亚大教堂(p168)6.罗马风建筑特点:①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形成了罗马风结构特点的四分肋骨拱和六分肋骨拱,创造了“扶壁”、“肋骨拱”、“束柱”②教堂平面拉丁十字,长轴东西向。
③外观沉重,透视门,对哥特建筑有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7.哥特式建筑的特征、代表作品(p171、172、173)8.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起始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p178【特别提示】)9.圣彼得大教堂,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高成就的作品。
这一伟大工程的成功之处有三点:①穹顶结构出色。
②出色的教堂整体设计。
③宏伟的教堂建筑组群及良好的环境。
10.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主要特点:①立面突出垂直划分,强调垂直线条的作用,多层建筑作叠柱式,强调立面垂直感。
②追求体积的凹凸和光影的变化,墙面壁龛做的很深,多用浮雕且很外凸。
③追求新颖形式,故意使一些建筑局部不完整。
11.洛可可装饰特点:(p196【特别提示】)12.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①古典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典复兴建筑采用严谨的古代希腊、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②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代表作—英国议会大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③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折中主义建筑是越过古典主义建筑和浪漫主义建筑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历史上各种样式,也称模仿主义建筑。
13.德意志制造联盟(p221)表现主义(p225)14.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原则:①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功能并在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