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III
下降。 绝经期前女性AT平均水平低于男性
ppt课件
4
获得性AT缺乏:
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 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 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 形成。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
疾病,如心绞痛、心p肌pt课件梗死、脑血管疾病、 5
ppt课件
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遗传性AT缺乏:
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
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
பைடு நூலகம்
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
反复发生血栓。可分为两型,分别为
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和
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ppt课件
6
AT水平增高:
AT Ⅲ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 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 药的治疗中,在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 治疗抵抗,可用AT Ⅲ活性检测来确定。 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首选AT III检 测进行监护。
ppt课件
7
肝素与AT
肝素与AT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 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AT的抗凝活 性可以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 T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 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 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的活性。
ppt课件
2
检测原理
发色底物法:AT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
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
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
血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1︰1复合物,剩
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
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活性呈负
相关。
ppt课件
3
临床意义
生理性: 6个月前幼儿AT水平较低 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水平会有显著
抗凝血酶III
ppt课件
1
简介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AT Ⅲ)是人体
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一,是由肝细胞分
泌的一种相对分子量约58.2kD的糖蛋白,
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通过抑制凝血
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Ⅶa 、IX、X、XI及
XII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出凝血
平衡,其作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