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段伟文目录第一章道德的本质、内容及作用 (3)一、道德的本质 (3)二、道德的内容与结构 (3)三、道德的特点与作用 (3)第二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本章要点: (4)一、科学地认识世界 (4)二、积极地对待人生 (5)三、正确地实现价值 (6)第三章建设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 (8)内容要点: (8)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8)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9)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1)四、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2)本章习题: (12)第四章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12)本章要点: (13)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道德高尚 (13)二、坚持正确导向,为构建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3)三、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 (13)四、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13)本章习题: (14)第五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14)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14)二、坚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 (14)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弘扬集体主义 (15)四、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 (15)第六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职业道德 (16)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概述 (16)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7)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具体特征 (17)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18)本章习题: (18)第七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18)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 (19)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 (19)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范畴 (19)本章习题: (20)第八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20)一、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20)二、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20)三、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要求 (20)第九章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修养 (21)本章要点: (21)一、职业道德修养内容 (22)二、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22)三、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2)第十章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23)一、各行业简明道德规范 (23)二、教师的职业道德 (28)三、新闻记者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 (28)四、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 (28)五、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29)六、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 (29)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29)八、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 (30)第十一章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建设与“以德治国”方略 (30)一、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 (30)二、职业道德建设是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 (30)三、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内在要求 (30)第十二章构建良好的从业风尚与信用体系 (30)一、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30)二、建设诚实可信的市场经济秩序 (31)三、认真实践“八荣八耻”大力加强诚信建设 (31)第一章道德的本质、内容及作用一、道德的本质(一)道德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善恶评价并依靠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总和。
善恶评价是由心理和意识来评判的;行为规范包括行为和活动。
(二)道德的三层含义: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用善恶观念为标准来评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依靠信念、习俗、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行为的调节机制。
(三)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及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基础是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道德的内容与结构(一)道德的内容: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道德意识:观念、情感、意志、信念、理想等以及以此建立的理论体系;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所派生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人伦”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道德活动: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
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非道德行为道德评价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判道德修养,自我剖析,自我改造(二)道德的结构:包括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某些特殊领域内的道德要求。
道德原则,集中反映了社会与阶级的根本要求。
从整体上直接回答了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成为区别不同道德类型显著标志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道德原则是人们对待各种社会关系的宗的行为善恶准则;道德规范,人们对待某一种重大社会关系的行为善恶准则;道德范畴,有广狭义之分:广义:反映和概括人类的道德的各种现象及其特征关系、方面的本质的概念;狭义:反映和概括道德的主要本质的体现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的,并需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
三个主要特征:必须是反映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它的规定性必须体现一定社会整体对人们的道德要求,显示人们认识和掌握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它在实际生活中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人们内心并能随时随地指挥和制约人们的行为。
三、道德的特点与作用道德的特点:相对独立性,道德的变化同经济关系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道德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道德的自身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全人类性和批判继承性。
道德的作用:1.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2.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3.对人们行为的教育作用;4.对经济基础的巩固作用。
第二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章要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也包括人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他决定人们以什么样的人生观把握自己,以什么样的价值观面对社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它化为自己的人生观用以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能力,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大改革、大开放人类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世界各种精神文化大量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纷然杂陈,以不同的形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能否“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顶住冲击,坚定信念,关键在于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科学地认识世界,积极地对待人生,正确地实现我们价值。
一、科学地认识世界科学的实践观是科学世界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实践理解为“改变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明确地将生产实践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分开来,同时把生产实践看作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最本质的规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思维与存在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即辩证又唯物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在它看来客观世界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改造的对象,由于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不断改变原来的面貌,成为“人化自然”,成为社会化自然,成为合乎人的目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将实践看作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因而就找到了联结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在实践的基础上,思维和存在得到了唯物论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还体现在它以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根本原则和精髓;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首先是因为它具有客观真理性,它的客观真理性不仅在于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革命实践反复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还在于它始终将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根本原则和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样也是科学的实践观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要求人们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就必然要求对事物、现实采取革命的和批判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革命性,这种革命性和它的科学性、真理性是一致的。
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认识世界。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承认世界的客观存在,从而要求我们看到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总特征。
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确立辩证的思维方法,关键是要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具有过程性和方向性特点,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所谓矛盾是指客观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方面之间既斗争又同一的关系,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性,应以一种全面、系统的观点看待矛盾,应善于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结构、层次和条件。
二、积极地对待人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用以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能力,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一个人想要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必须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下,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在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今天,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积极地对待人生。
(一)、怎样理解人生人生是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人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生内容概括地说,最基本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生的基本内容决定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生活过程,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公与私,名与利,荣与辱,苦与乐,生与死等矛盾,都是人生历程中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人生领域充满矛盾,人生就是在生理的社会的众多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矛盾性是人生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人生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主体性表明人是自己生活的拥有者和表现者,表明人作为主体,有自己的主见,能主体支配自己的行动,能主导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生活的道路和目标,并能主动地去创造生活,还能有自己独特的人性和人格;社会性也是人生的一个基本特征,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同社会生活保持协调关系。
(二)、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基本观点,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怎样对待人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
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都是人生观的特殊方面或具体表现,总的来说,人生观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生的意义,即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二是人生的价值,人生最终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三是一个人待人处事的根本态度,也包括处事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