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内镜室安全管理措施
(广西东兰县人民医院内镜室 547400)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内镜室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方法:通过临床实践分析基层医院内镜室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结果:基层医院存在安全意识培训,医院感染认识不足,相关知识缺乏,个人防护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结论:建立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加强培训,重视和完善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基层医院;内镜室;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3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内镜医疗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基层医院内镜的诊疗技术在临床上也广泛应用,对疾病的诊断起积极作用。
但内镜检查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在检查过程中,会导致病人粘膜的损伤,工作人员每天密切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等具有高危传染性的物质,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已有报道,内镜检查引起的感染约为0.8%[1],因此内镜安全管理问题尤为重要。
要加强内镜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加强工作责任心,清洗、消毒按照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04年版规定的步骤进行。
减少自身感染和避免交叉感染,确保病人安全,控制感染的发生。
笔者就内镜存在的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基层医院内镜室存在问题
1.1 安全意识落后:基层医院内镜室发展相对比较滞落,对感染知识认识不足,未意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再且基层医院一般多重视员工的业务技能教育与培训,而对感染知识教育与培训不够重视。
导致了医务人员对防控感染知识匮乏。
1.2 职业暴露问题:内镜室工作人员长期与患者的粘液、血液、体液等具有高危的传染物密切接触,工作中随时被污染的可能。
况且有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放松警惕,忽视了自我防护,操作中不戴工作帽,护目镜,防浸透围裙进行操作。
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3 内镜室设备与布局:由于基层医院经济条件有限,资金短缺,以及地理和环境的影响,工作使用面积不足,造成房屋拥挤。
未按标准设计。
内镜室的清洗、消毒槽过短、过窄,内镜镜身未完全浸泡于消毒液中,影响了清洗、消毒结果。
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1.4 酶洗环节的缺陷:酶洗是清洗的重要环节,利用酶的蛋白分解能对固污物进行分解,去除污渍。
酶洗是否彻底,是控制感染的前提,是内镜诊疗安全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到消毒结果。
但是,由于酶价格昂贵,基层医院经费有限,洗消成本的增加,导致了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执行酶洗流程。
1.5 清浩工缺乏感染知识:清洁工文化素质一般比较低,医学知识缺乏,他们承担环境卫生的清洁、污物、废弃标本的处理。
对清洁、消毒、职业防护也是一个盲区。
2基层医院安全管理措施
2.1 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对内镜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知识的培训,加强安全管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把感染知识变成制度化、长期化,用感染事件开展警示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范教育,增强自身防护意识,树立安全管理理念。
认真学习卫生部2004年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法规,制定内镜室消毒隔离措施,安全管理制度,职业防范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严格执行上述制度,专人管理,并作好登记。
布置、检查、落实包括内镜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浓度是否按要求进行,清洗、消毒流程、消毒液浓度的监测,每季进行生物监测是否按规定操作,并对上述过程进行记录,对违反规定者应给予批平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
2.2 购置必要的设备及防护用品:医院应合理按排资金,添置内镜储存柜,流水清洗消毒槽,胃镜存储设备是胃镜消毒效果的重要环节,选择表面光滑,便于清洁的内镜储存柜,并定期消毒,可以减少胃镜消毒后的再次污染和损坏[2]。
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等设备。
2.3规范清洗消毒流程清洗是将血液及消化道内容物等污物洗掉,实际操作中用清水,中性洗涤剂,酸性电解质常溶液将内镜表面、吸引管、钳子管道及送气、送水管道内表面用海绵或专用刷等物理方法洗涤[3]。
清洗是消毒、灭菌的前提,加强工作人员责任
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酶洗环节,并做到现配现用,多酶洗液应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4]。
实际在临床使用内镜的过程中还受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粘液、食物残渣、血液及其他菌种的污染,这些都有利于生物膜的形成[5]。
生物膜的形成,致必影响到消毒效果,因此,要建立正确的清洗流程,做好内镜的清洗工作,杜绝由于清洗不彻底而引起的感染。
2.4 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遵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把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处理,对本科室所产生的医疗垃圾,用黄色垃圾袋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2.5 安全防范措施:(1)工作人员上班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口罩,护目镜,防渗透围裙。
操作时戴医用一次性手套,发现破损及时更换。
(2)提高内镜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发生职业暴露,应及时处理,并报医院感染科。
(3)每天测试并记录消毒内窥镜的消毒剂的浓度,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性。
每季对内窥镜进行细菌检查和监测,认真记录结果[6],保证室内通风。
总之,基屋医院内镜室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合理配备胃镜室设备。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把制度规范化,并落实到位。
感染科定期对内镜进行监测,反馈监测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改进,杜绝感染发生,保证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穆丽娟,张秀英,等,内镜清洗中多酶洗液使用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华感染杂志,2009,19(4):417。
[2]李骏,张峰,等西安医疗机构胃镜消毒效果调查分析[j],中华感染杂志,2009,19(2):173-174。
[3]主编[日]芳野纯治等,主泽孙明军等,内镜诊断与签别诊断图谱[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s],2004版。
[5]任伟,黄茜,等,不同清洗剂对内镜生物清除的效果评价,中华感染杂志[j],2011,21(7):1382-1384。
[6]朱娟英,内窥镜清洗消毒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27(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