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在老师的悉心培养之下,我们学习并掌握了历史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与深化,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学校安排我们进行了野外实习。

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了解中国了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身为中华儿女的自信心与自豪心。

下面是我对这次野外实习的总结,望老师批评指正。

一、实习时间:2011年7月7日——15日二、实习地点:新疆,甘肃,青海三省的部分著名景点。

三、实习指导老师:马晓娟、赵丽君四、实习主体:历史08-10班,09-10班学生五、实习方式:参观指定的各文化景点,故城遗迹,石窟佛寺,切身感受历史文明的变革及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实习内容:通过参观新疆吐鲁番境内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阿斯塔纳墓地群,苏公塔,伯孜克里克千佛洞,甘肃省境内的张掖大寺,敦煌莫高窟,青海省境内的塔尔寺以及各地博物馆等文化景点,了解西北地区的历史,民族,宗教以及各中城邦关隘的演变过程。

七、实习目的:参观各文化旅游景点可切身感受历史遗迹的含蕴,真切感受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见证,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充分体验史料与实物结合的学习过程。

八、实习具体见闻:历史的车辙缓缓地碾过,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感受着时间的变换,伴着旭日朝阳,我们这次野外实习从乌鲁木齐出发,依次途径了历史悠久的吐鲁番,瓜果飘香的哈密,号称长城第一敦的嘉峪关,大美的青海,神圣的塔尔寺,兼具古老文明和现代气息的敦煌,世界闻名的莫高窟,拥有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像的张掖大寺,高昌回鹘皇家寺院等等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了解中国了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身为中华儿女的自信心与自豪心,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时光变迁的痕迹。

(一)吐鲁番之行:吐鲁番博物馆,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阿斯塔纳墓地群,苏公塔。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历史悠久,有四千年文字记载,出土近4万件文物,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

其中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

西汉时,这里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

唐代为西州所辖之交河县。

唐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一度曾设在这里。

后迁至龟兹(今库车县)。

六世纪的曲氏王朝在此设立了交河郡。

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

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莲花瓦当、莲花经卷等。

而高昌故城则位于吐鲁番市以东偏南约46公里火焰山乡所在地附近。

城郭高耸,街衙纵横,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

外城大体呈正方形,墙厚12米,高11.5米,周长5.4公里。

为夯土板筑,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补,外围有凸出的马面。

每面大体有两座城门,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

内城居外城正中;西南两面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

周长约3公里。

宫城为长方形,居城北部,北宫墙即外城北墙,南宫墙即内城北墙。

这一带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当时为回鹘高昌宫廷之所在。

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达15余米的土坯方塔,俗称“可汗堡”,意为王宫,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可能为宫殿遗址。

外城内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门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85米,占地约1万平方米,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

大殿内尚残存壁画痕迹。

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取经,于贞观二年( 628年)春,曾到高昌国讲经一月余,据即在此寺内。

寺院附近,还残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遗址。

外城内东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残存的壁画较上述大寺完美。

高昌城始建于公元前,初称“高昌壁”,为“丝路”重镇。

后历经高昌郡、高昌王国、西州、回鹘高昌、火洲等长达1300余年之变迁,于公元14世纪毁弃于战火。

1961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苏公塔位于吐鲁番市东南郊,距城约6公里。

苏公塔又被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称为“吐鲁番塔”。

在苏公塔的入口处,保存有建塔时的石碑一块,碑的两面分别用维、汉两种文字记载了建塔的原由:该塔是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二世为纪念和表彰其父额敏和卓的功绩而修建的,塔始建于回历1181年(公元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

额敏和卓是鲁克沁王的后裔,1694年出生于哈拉和卓,是吐鲁番地区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曾因维护祖国的统一,被清政府封为“扎萨克”。

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的斗争中屡建功勋,分别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先后被封为辅国公、镇国公。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被清政府授予郡王品级,第二年正式封为郡王。

苏公塔塔身呈圆柱形,通高37米,底部直径达10米,全部以砖块砌筑而成,外面饰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有菱格纹、山纹、水波纹、变体四瓣花纹等几何图案,共有15种之多,都是维吾尔族的传统纹样,美观大方。

塔体在不同的方向和高度,砌筑有14个窗口。

塔顶呈盔形,塔内有螺旋形的台阶72层,人们可以拾梯而上,直至塔顶。

塔内没有木料,全凭一个砖砌的螺旋形中心支柱支撑整个塔身的重量。

据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相传说,苏公塔是清代维吾尔族建筑大师伊布拉音等人设计建造的,具有典型的维吾尔族建筑特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

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

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经历了形成——繁荣——衰落的过程。

它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

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

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

加上,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

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哈密之行:哈密博物馆哈密博物馆有展厅面积800余平方米,库房面积300平方米。

馆内收藏有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的石器、青铜器、陶器、木器、清代服饰和干尸等文物12000余件,其中17(类)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文物以通史陈列的方式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北朝及隋、唐、元、明,清来呈现哈密悠久的古代文明,在通史陈列中还包括有独特文化面貌的五堡、焉不拉克两个专题陈列。

展厅陈列各类文物1000余件,有轰动国内外的五堡干尸、精美的古代毛布和属于北方青铜文化的铜釜、鹿首铜刀等珍贵文物,大部分展品为历年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现已全面更新,处于全疆地州级博物馆一流水平。

(三)甘肃之行:敦煌莫高窟,张掖大寺。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传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

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光绪年间,在16窟北壁发现了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

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

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

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

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张掖大佛寺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 史称甘州回鹘。

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

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

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

大佛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