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是我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四大家对我国当时社会影响最深,最广。
法家、道家、儒家、墨家。
墨家是进步的流派。
它的消极一面最小。
可惜,西汉的巨儒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墨家思想也被废黜了。
墨子,子姓墨氏名翟(dí)。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
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
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
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
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
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
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
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
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儒、墨显学之争归纳如下:首先,是爱有差等与"兼爱"的对立。
儒、墨两家虽然都提倡"仁",但是两家"仁"的含义却是各不相同的。
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里所谓的"爱人",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
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①的区别。
比如,《孟子·告子上》记载就明确说:"亲亲,仁也。
"这样便使爱有了亲疏厚薄。
因此,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的。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
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所以,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
②学术界多持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爱无差等"的对立的观点。
但是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家诸子钩沉》据马总《意林》辑录《随巢子》(墨子弟子随巢子的著作)的材料认为,随巢子在论述"兼爱"时说"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即有亲疏的差别,但没有被拒绝的;有先后的差别,但没有被遗忘的。
可见随巢子保存了墨家"兼爱"说的原貌,是"纯笃无疵"的。
因此认为,"爱无差等"的说法,大概是墨家"传述之末失",加上后人的附会,才成为被攻击的把子,而它的本意并非如此。
③孙诒让之说,仅录以备考。
其次,"罕言利"与"交相利"的对立。
儒、墨两家都提倡"义",然而两家"义"的含义也各不相同。
儒家往往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而墨家则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而且还认为与"兼相爱"是密不可分的。
"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
这与儒家的"义利"观是显然对立的。
孔子不仅"罕言利",④而且还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把重视"利"的称为"小人"。
第三,"天命"论与"非命"的对立。
儒家认为人的长寿或短命、贫穷或是富贵、国家治乱与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
即《论语·颜渊》所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墨家否定儒家的这种"天命论",而主张"非命",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奋发图强,"不敢怠倦"。
①第四、不重鬼神与"明鬼"的对立。
墨家虽然主张非命,却又不是无神论者。
墨家相信鬼神,主张"明鬼"。
这与不重鬼神的儒家也是对立的。
孔子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鬼神,但是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并"不语怪、力、乱、神"。
因此,他确实怀疑鬼神的存在,至少也是不重视鬼神的。
第五,"厚葬"与"节葬"的对立。
儒家从贵贱有别出发而重视礼仪。
特别是古代"厚葬"、"久丧"的礼仪,为儒家所维护和提倡。
据《庄子·天下》说,古代的葬礼,"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而丧礼据《礼记·曾子问》记载,是实行"三年之丧";墨家则反对"厚葬"、"久丧",而主张"节葬"、短丧。
其出发点是节约社会财富,因为"厚葬"、"久丧"会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的后果。
墨子制定的埋葬的办法是仅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穿两件衣服就可以了。
送葬时仅"哭往哭来",不过分悲伤。
埋葬之后,照常从事劳动。
总之,墨家主张不因丧葬而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
第六,重乐与"非乐"的对立。
儒家不仅重礼,而且重乐,孔子教授弟子的"六艺"之中就包括了"乐"。
"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维护等级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在精神上抒发感情的活动与享受,但也应该有所节制。
不仅贵族享受,还要像孟子主张的那样"与民同乐";①而墨家主张"非乐",反对音乐享受。
他认为享受音乐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影响从事国家的管理和参与生产劳动。
因此他得出结论:要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必须要禁止音乐。
②第七、"正名"与"取实与名"的对立。
在名实观上,儒、墨两家也是对立的。
儒家主张"正名",是要按照周礼的等级名分来匡正当时实际上已经变化了的"名"、"实"关系,其着重点是"名",而不是"实";墨家则相反,主张"取实为名",其着重点是"实",而不是"名"。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
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
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
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
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
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
兼士还必须“好学而博”,而且所学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并且包括技术的掌握。
总的说来,墨家所要培养的贤士或兼士,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教育内容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禽滑要学习战守之术,墨翟即教以战略战术和各种兵器的使用。
《备城门》以下多篇,显示墨翟对于这方面的工艺,有湛深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墨翟的教导不仅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
他为了实现非攻的主张,就反对楚王攻宋,并且派禽滑统率门徒300 人帮助宋国坚守都城,使楚王不得不中止其侵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