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1.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 () 。
A:观察法B:作品分析法C:档案袋评价法D:实验法【答案】: B【解析】: "以作品为依据,具有客观性 " 是作品分析法的特点之一,题干中教师对幼儿评价以" 幼儿的图画 "为依据,正是作品分析法特点的体现。
2.为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
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 ) 。
A:访谈法B:实验法C:观察法D:作品分析法【答案】: C【解析】:观察法最适合于幼儿,是幼教科研的最基本的方法。
它是有目的地观察处于自然条件下的幼儿的语言、行为等表现,从而分析研究获得深入认识的研究方法。
故选C。
3.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的实验是 ( )A:陌生情境实验B:点红实验C:延迟实验D:三山实验答案】: C解析】:延迟满足实验,又称棉花糖实验,是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的实验。
三山实验是皮亚杰证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实验。
点红实验是为了研究幼儿是否有自我意识。
陌生情境实验通过测验来研究婴儿在这几种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等。
答案为 C。
4.2-6 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该时期儿童掌握词汇的先后顺序通常是 ( )A:动词,名称,形容词B:动词,形容词,名称C:名称,动词,形容词D:形容词,动词,名称【答案】: C【解析】:幼儿对词语的掌握是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实词的掌握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5.1 岁半的儿童想给妈妈吃饼干时,会说:“妈妈”“饼”“吃”并把饼干递过去,这表明这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 ( ) 。
A:电报句B:完整句C:单词句D:简单句【答案】: A【解析】: 1.5 —2 岁的幼儿处于双词句阶段,主要表现为开始说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省略在双词句中的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因此,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6.冬冬边玩魔方边自己小声嘀咕:“转一下这面试试,再转这面呢?”这种语言被称为( ) 。
A:角色语言B:内部语言C:自我中心语言D:对话语言【答案】: C【解析】:幼儿自我中心语言指幼儿在活动或游戏过程中发出的、似乎并不在意能否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的自言自语或公开说的话。
冬冬自己跟自己小声嘀咕,是这种语言的体现。
故选 C。
7.桌面上一边摆了 3块积木,另一边摆了 4 块积木。
教师问:“一共有几块积木 ?”从幼儿下列的表现来看,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把三块和四块放在一起,然后数一下点数B: 看了一眼三块积木,说出“ 3”,暂停一下,接着数“ 4,5,6,7 ”C:左手伸出三根手指,右手伸出四根手指,然后掰手指数出总数D:幼儿先看了 3 块,再看了 4 块,暂停一下,说 7块【答案】: D【解析】:幼儿先看了 3 块积木,后看了 4块积木,暂停一下,说 7 块,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发展,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最高。
8.午餐时餐盘不小心掉到地上,看到这一幕的亮亮对教师说:“盘子受伤了,它难过的哭了。
这说明亮亮的思维特点是 ( )A:自我中心B:泛灵论C:不可逆D:不守恒【答案】: B【解析】:幼儿餐盘掉了之后说盘子受伤了,难过的哭了,将盘子看做有生命有感情的物体,是典型的泛灵论。
9.幼儿难以理解反话的含义,是因为幼儿理解事物具有 ( ) 。
A:双关性B:表面性C:形象性D:绝对性【答案】: B【解析】: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具有表面性,因此教师决不能在幼儿面前做出错误榜样,不能说反话,否则将引起极其不良的后果。
10.一名幼儿画小朋友放风筝,将小朋友的手画得很长,几乎比身体长了 3 倍,这说明幼儿绘画特点具有 ( ) 。
A:形象性B:抽象性C:象征性D:夸张性【答案】: D【解析】:幼儿想象的夸张性表现在幼儿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11.小彤画了一个长了翅膀的妈妈,教师合理的应对方式是( )A:让小彤重新画,以使其作品更符合实际B:画一个妈妈的形象,让小彤照着画C:询问小彤长翅膀的妈妈的原因,接纳他的想法D:对小彤的作品不予评价【答案】: C【解析】:教师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待儿童的绘画作品,教师应该是欣赏、鼓励、接纳的眼光评价。
因此,答案为C。
12.婴幼儿手眼协调的标志性动作是 ( ) 。
A:握住手里的东西B:玩弄手指C:伸手拿到看见的东西D:无意触摸到东西【答案】: C【解析】:手眼动作的协调是指人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小儿手眼动作的协调是随着神经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伸手拿到看见的东西体现出手眼的协调性。
故选 C。
13.下列哪一个选项不是婴儿期出现的基本情绪体验( )A: 羞愧B:伤心C:害怕D:生气【答案】: A【解析】:伤心、害怕、生气都是婴儿期最初的基本情绪体验,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属于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
14.让脸上抹有红点的婴儿站在镜子前,观察其行为表现,这个实验测试的是婴儿哪方面的发展 ?()A:自我意识B:防御意识C:性别意识D:道德意识【答案】: A【解析】: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让脸上抹有红点的婴儿站在镜子前,观察婴儿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认识,属于测试其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
15.下列哪种方法不利于缓解或调整幼儿激动的情绪 ?( )A:冷处理B:安抚C:斥责D:转移注意力【答案】: C【解析】: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不一定很长,这也表现出一种对情绪的无意识调节。
面对孩子的过激情绪,父母和教师可讲究一些策略,如冷处理、设法转移幼儿注意力、安抚情绪等,切忌斥责孩子,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绪。
故选C。
16.初入园的幼儿常有哭闹,不安等不愉快的情绪,说明这些幼儿表现出了( )A:回避型依恋B:抗拒性格C:分离焦虑D:粘液质气质【答案】: C【解析】:初入园的幼儿常常哭闹,是由于离开了父母等家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17.幼儿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 。
A:人际交往B:操作练习C:教师讲解D:集体教学【答案】: A【解析】: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亲子关系 ); 二是儿童与同伴的关系。
18.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妈妈在婴儿身边时,婴儿一般能安心地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婴儿对妈妈的这种依恋类型属于 () 。
A:回避型B:无依恋型C:安全型D:反抗型【解析】:通常将儿童的依恋行为分为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不安全—抵抗型依恋、没有组织 / 没有定向型依恋。
其中,安全型依恋的表现是:儿童把母亲作为探索的基础,母亲离开时,感到难过 ; 母亲返回时,迅速得到安慰,积极欢迎母亲的归来。
题干所述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依恋。
19.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观察幼儿能否主动协商处理玩伴关系,主要考察的是( )A: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B: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C:幼儿的规则意识D: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答案】: B【解析】:主动协调处理玩伴关系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体现,同伴交往属于社会性交往的一种。
20.教师要根据幼儿园的个体差异进行教育,下列现象,不属于幼儿个体差异的是 ( )A:某幼儿往常吃饭很慢,今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吃的很快B:有的幼儿吃饭快,有的幼儿吃饭慢C:某幼儿动手能力很强,但语言能力弱于同龄儿童D:男孩通常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答案】: A【解析】:个体差异即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幼儿个别差异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景下,在性别、智力、认知方式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别。
A 没有和其他小朋友比较,只是和自己的比较, D属于性别差异, C属于能力类型的差异。
21.下列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老猫教幼仔捕老鼠B:老鸭教小鸭游水C: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活动D:父母给孩子补充营养【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活动。
这是教育有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
22.某教师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这遵循了 ( ) 。
A:因材施教原则B:直观性原则C:整体性原则D:活动性原则【答案】: A【解析】: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和指导,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故选 A。
23.教师对幼儿说:“不准乱跑,不准插嘴,不准争吵⋯⋯”这样的话语,所违背的教育原则是 ( )A:正面教育B:保教结合C:因材施教D:动静结合【答案】: A【解析】:“不准⋯⋯”这是从反面为幼儿呈现行为约束的准则,儿童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应该是正面引导,向幼儿展示应该如何做。
答案为 A。
24.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是 ( )。
A:游戏B:学习C:上课D:运动【解析】: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学前儿童的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25.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是 ( )。
A:游戏B:学习C:上课D:运动【答案】: A【解析】: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学前儿童的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26.社会要求与 ( )是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A: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B:教育机构C:政府D:父母【答案】: A【解析】: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需要考虑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
27.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 )。
A:政府B: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C:教育机构D:家庭【答案】: B【解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是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28.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依据B: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依据C:为建立幼儿档案提供依据D:为检查评比提供依据【答案】: A【解析】:幼儿教师了解幼儿,其目的是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依据。
故选A。
29.关于学前教育任务最准确的表述是 ( )A:促进幼儿智力发展B:促进幼儿身心快速发展C: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D: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答案】: D【解析】:我国学前教育的任务: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