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博览园概念性规划思路引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弥足珍贵。
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不断拓展,从原来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民族民间艺术,拓展到目前包括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全面。
截至2011年11月,我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共有29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在此之前,全世界共有213项代表作名录,其中中国的“非遗”数量占到了13%,位居世界第一。
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2012年国家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根”,强化保护文化发展“根系”意识,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保护好文化的“根系”,壮大“根系”,带来文化产业的“枝叶”繁茂。
而“国家非遗博览园”就好似粗壮的树干。
建成后的“国家非遗博览园”将是全国规模最大、涵盖整个非遗文化产业全域性的国际性文化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项目拟选址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九龙山,项目定位为国家非遗保护重点工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打造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聚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集散地和国家5A级旅游产业基地。
据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旅游人次可达1000万,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人民币(含贸易额),安排就业人口约2万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计划于2013年底建成一期,2014年全部完成施工。
项目将密切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文化大国,也是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非遗重地和经济文化发达的超大都市,在中国、亚太和全世界极具影响力,可以满足建设国家非遗博览园的需要,易于形成文化产业,得到更大的效益。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建设国家非遗博览园,是国家意志的高度体现,是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非遗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体现。
事实上,北京的门头沟作为京郊“非遗”项目最多的区县,底蕴深厚、环境优美,资源丰富,领导重视,民众支持,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有着诸多良好的条件,“国家非遗博览园”将非遗保护、研发和利用与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将成为中国首都又一个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并将成为首都功能的重要体现之一。
我们根据对前版概念性规划的初步印象和对园区定位及需求分析,提出本项初步调整思路。
第一部分基本分析一、原方案问题、瑕疵1、整体存在冲突,如主题公园部分,原为参照迪斯尼的方式设计规划的“东方好莱坞”。
洋味过强,与中国和非遗关系不大。
对在非遗文化产业园区中建设以非遗游乐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园,缺乏最终的主题诉求,缺乏鲜明的精神主旨及本土核心文化支撑。
2、园区整体功能不够全面,有欠缺。
如知识产权和法律保护的功能空间;城市紧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非遗开发应用空间等。
3、对全国动员模式的强化不够。
4、对产业模式的研究较浅。
二、基本思路与前版概念性规划相比,本“概念性设想”将充分吸收原有规划的合理成果,力图在发展思路、内容及措施上作出全新的想法。
在规划原则上,更注重可传承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全面性;在形象定位上,突出了“多彩非遗、活态传承”的特点;在产业定位上,进一步明确了把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成为双绞线式支柱产业,把门头沟建设成为文化大区和旅游经济强区的目标;在项目开发规划上,更是根据当前实际作出了新的修正并确立国家非遗园建设发展及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实施四大战略一是实施园区带动战略。
做强国家非遗博览园区,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包括园区在内的中心城市为核心,整合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二是实施品牌拉动战略。
围绕主体品牌形象,建立具有强势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三是实施产业互动战略。
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等关联产业优势来发展旅游,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四是实施合作推动战略。
依靠市域一体化,积极参与京津冀旅游板块建设。
(二)推进三大转变一是推进市场结构转变。
从一个市场转变为两个市场,即从大众市场转变为细分市场;二是推进功能结构转变。
从一轮驱动转变为双轮驱动,即文化产业与观光度假并举;三是推进空间结构转变。
从景点主导转变为园区主导。
第二部分基本设想一、名称、定位、功能建议1、项目推广名称名称体现国家级园区的气质和文化传承、休闲生活的本质,综合项目的各类特色。
为此,我们建议将项目商业推广名称定为:菲梦园(菲,---非遗、非凡、芳菲;梦—梦想、梦幻;园---园区、园林、圆满)2、发展理念——“三高”模式“高品质文化+高品质休闲+高品质度假”文化带动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3、总体定位通过对整个区域及现状发展的研究,我们认为,本项目是典型的休闲化古城式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模式,在形成园区品牌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非遗文化本质特性和休闲度假产品的营造,形成“高品质文化+高品质休闲+高品质度假”的三高发展模式--文化带动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
定位:中国北京生态休闲古风城镇式国家级非遗博览园3、形象定位游菲梦园,圆非遗梦古镇圆梦,休闲京西,尽赏非遗4、功能定位——“综合体”从本质上而言,本项目是一个具有文化产业、会展、演艺、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大型国家级综合性文化旅游园区。
深入借助区域内的良好的主题纪念设施、田野、河谷、水系、山丘、道路、遗址、树木等等资源,在文化产业、总部聚集、主题活动、会展旅游、特色餐饮、养生休闲、采摘体验、学习体验、婚庆庆典的基础上,形成休闲产品的体验、度假方式的延伸,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主要功能:文化产业聚集、总部基地、生态观光、主题活动、会议展示和休闲度假。
积极探索引入相关机构常驻园区:引入国际、国内的各级各类非遗研究、传播、保护机构,包括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院校、博物馆、资料馆等。
例如: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永定河研究会等。
5、市场定位市场特征:5-65岁人群为主。
产品类型:以高层次国家级非遗文化产业聚集地为主线,以多层次休闲度假游为复线,商务会议游、修学游日渐凸显增加。
滞留时间:部分以4-12小时为主的日常参观、游览和聚会宴饮为主,大部以1-3天为主,小假期、周末出游日益增多。
出行方式:初期个人旅行和家庭出行占比大,团体参观、自助游和自驾游市场潜力巨大。
出行动机:以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消费非遗为主要动机,包括参观、观演、采购、聚会、餐饮、婚庆等;以追求身心修复为次要动机,包括运动养生、求师学艺等。
消费水平:GDP为全国前列水平,消费能力强。
通过对市场的分析,我们认为,本项目近期主要的客源市场集中在:三小时经济圈内的团体和个人自驾游及家庭游客、有会议需求的商务游客、中高端休闲度假游客以及婚庆者。
中远期将吸引外埠和海外客人数量逐步增加。
6、目标定位通过本项目的打造,力争将项目打造成为:(1)中国国家级非遗文化产业园区旅游化古镇的标杆性项目(2)北京门头沟休闲化文化产业旅游园区的典型代表(3)北京文化会展休闲产业集群的核心力作(4)未来门头沟国家5A级生态园区的核心区域通过对文化及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重点培育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把园区建设成为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产业目标。
我们的愿景是,让本项目成为“五个一”工程:建一个园区、立一尊殿堂、造一处乐园、办一所大学、树一座丰碑。
7、建筑风格定位根据功能、作用、位置等不同需要,在保持整体性的同时,适度体现多样性建筑风格。
主体园区采用中国北方传统建筑风格为主,部分采用江南建筑风格,某些功能区采用各个民族地区建筑风格,少量采用外国建筑风格。
注意与周边及后续项目的有机过度和衔接。
二、关于空间规划的基本设想国家非遗博览园立足于以中国和亚太为核心的全人类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记忆、传扬、欢聚、发展”为宗旨,把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与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规划“飞舞怡歌”、“寰球聚珍”、“非常戏苑”、“舌尖百味”、“非药颐谷”、“欢天喜地”等七大组团,用龙凤呈祥的山水格局结构整个园区。
各组团文化主题及风格各异而又有机联系交相辉映,拥有非遗主题建筑、景观、酒店、会议中心、游客中心及大型停车场等高端配套,并将世界现代园林城市理念和北方滨河水岸风情融入其中,通过人性化的非遗文化科普教育、互动性的非遗文化体验、多元化的休闲娱乐项目、全年不断的非遗节日庆典活动,向社会公众呈现精彩的非遗文化盛宴,成为:面向世界的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开发基地和生产性保护基地;亚太著名开放式文化旅游经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消费胜地;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园区;北京长安街西端的文化明珠。
实现资源整合、多元客户和品牌联动三大效应。
坚持和体现:●活态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记录式保护、博物馆收藏与展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打造主动式引领性保护性生产性开发模式;●力求园区功能基本齐全;●打造绿色环境友好型园区。
大量运用太阳能光伏等绿色能源,作为照明、园林绿化、空气调节等方面。
●确保政策、资源的承接性,力求人气、财气、生气、福气的生发聚集;●保持民族风格,确立原生态性,处理好与周边及后续项目的衔接过渡。
三、关于主题乐园设计建设一座集非遗博物、高科技、影视特效、网络多媒体、3维动画等于一体,融展示、科普、娱乐、休闲及参与性表演于一炉的以非遗为主题的综合性主题游乐园。
主题园围绕非遗主题与高科技特色,设置多至几十项引人入胜、惊险刺激、生动有趣的游乐项目,分为主题游乐、非遗制作、科技制作、小品观赏、原生态表演、趣味游戏等几大类,并与非遗博物展示、园林绿化美化融化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