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淋证

中医内科学淋证


病理性质有实虚之分,且多见虚实夹杂。初起多因湿 热为患,正气尚未虚损,多属实证。淋久湿热伤正, 由肾及脾,每致脾肾两虚,而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 ,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虚实夹杂之证,且常 见阴虚夹湿热,气虚夹水湿等。
1.外感湿热因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从下侵入机体,上犯膀胱;或由小 肠邪热、心经火热、下肢丹毒等它处之热邪传人膀胱,发为淋证。
2.饮食不节多食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或嗜酒太过,脾胃运化失 常,积湿生热,下注膀胱而成淋证。严用和《济生方·淋闭论治》云:“ 此由饮酒房劳,或动役冒热,或饮冷逐热,或散石发动,热结下焦,遂 成淋闭。”
根据肾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将水肿、淋 证、癃闭、阳痿、遗精等归属于肾系病证。肾病多虚 ,常“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肾虚一般分阴虚 、阳虚两类,阴虚宜甘润益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宜甘温助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此外,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肾阴亏 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可致眩晕,肾水不足,阴 不济阳,虚火上越,心肾不交,可致心悸、不寐;肾 不纳气,气不归原,可致哮喘;肾阳虚衰,火不媛土 ,可致五更泄泻;肾精亏损,脑髓失充,可致健忘、 痴呆;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隶属于各个脏腑 系统。临证时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3.情志失调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火郁于膀胱,导致淋 证。清代《冯氏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合参卷十二》指出:‘《内经》言 淋,无非湿与热而已;然有因忿怒,气动生火者。”
4.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禀赋不足,肾与膀胱先天畸形,或久病缠身, 劳伤过度,房事不节,多产多育,或久淋不愈,耗伤正气,或妊娠、产 后脾肾气虚,膀胱易感外邪,而致本病。
(二)病机
淋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 位主要在膀胱与肾,并与肝脾相关,多以肾虚为本,膀胱湿 热为标。由于湿热导致病理变化的不同,临床上有六淋之分 。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者,为热淋 ;膀胱湿热,热盛化火,火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致小便 涩痛,尿、血相伴者,为血淋;湿热久蕴,熬尿成石,遂致 石淋;湿热蕴结,致肾不能分清泌浊,小便混浊如脂膏者, 为膏淋;肝气失于疏泄,气火郁于膀胱,则为气淋;久淋不 愈,湿热留恋膀胱,由腑及脏,继则由肾及脾,脾肾俱损, 正虚邪弱,遂成劳淋。此外,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亦 可为血淋;肾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亦可为膏淋 ;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膀胱气化无权,亦可成气淋。
淋证的概念,基本病机,分证论治;癃闭的概念,基本病机,癃闭与淋证 、水肿、关格的鉴别,分证论治;阳痿的概念,分证论治;遗精的分证论 治。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肾藏精,是人体生长、 发育、生殖之源,生命活动之根。肾主水,肾中精气的蒸腾气 化作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具 有重要调节作用,肺之通调水道、脾之运化转输水液以及膀胱 的气化作用都依赖于肾精的蒸腾气化。若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失司,可导致水液的运化障碍,出现水肿、癃闭等病证;肾与 膀胱相通,若肾与膀胱的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可导致小便频 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的淋证。肾开窍于耳,若肾精充足, 髓海得养,耳窍得荣,则听觉灵敏;反之,若肾精虚衰,髓海 失养,耳窍不荣,则出现耳鸣、耳聋。
中医内科学淋证
第六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阳痿 第五节 遗精
学习目的 掌握肾系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水肿、淋证、癃闭、阳痿、遗精等病的
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念,基本病机,水肿与鼓胀、阳水与阴水的鉴别,分证论治;
第一节 淋证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概念: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
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源流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其为“淋”、“ 淋闷”。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称其为 “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脉证并治》描述了本病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 引脐中。”《中藏经》将淋证分为冷淋、热淋、气淋、劳淋、膏淋、砂 淋、虚淋、实淋八种,是临床分类的雏形。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淋 病诸候》分为石淋、劳淋、气淋、血淋、膏淋、寒淋、热淋七种,对淋 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石、气、膏、劳、热“五淋”之名。 明清时期,对淋证辨证论治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明代张介宾《景岳全 书·杂证谟·淋浊潲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 ,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治疗原则。清代尤在泾在《金匮翼·诸淋》 中提出各种淋证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如:“初则热淋、血淋,久 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并且强调治疗石淋、膏淋要 “开郁行气,破血滋阴”,对临床确有指导意义。
西医学中泌尿系急、慢性感染,泌尿系结核,泌尿系 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乳糜尿以及 尿道综合征等病,见有淋证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 论治。
【病因病机】
淋证的病因可归结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四个方面。基本病机是湿热蕴 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一)病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