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试题集1、属于我国刑法适用中最高原则的是( A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适用刑法平等原则D、明确性原则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刑法中关于刑法适用空间效力的规定( D)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D)A、犯罪客体B、犯罪主体C、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时间、地点4、下列不属于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有(D)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B、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C、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D、刑事政策规定的义务5、完全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是(D)A、13周岁B、14周岁C、15周岁D、16周岁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B)负刑事责任A、不B、应当C、可以D、不一定7、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中,错误的是(C)。
A.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能成为单位犯罪B.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不包括几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C.高等院校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对单位犯罪的两罚制是既处罚单位又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8、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
A.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出现了不法侵害以外的危险B.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C.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保护的利益D.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体范围一致9、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犯罪过程中 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前D.出现了损害结果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10、甲教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
甲、乙、丙的犯罪属于( C )。
A.必要共同犯罪 B.特殊共同犯罪C.简单共同犯罪 D.复杂共同犯罪1、下列行为中,已满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D)。
A、故意伤害罪B、盗窃罪C、诈骗罪D、抢劫罪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B)A.应当负刑事责任B.不负刑事责任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3、消防队员甲在执行灭火任务中,担心被大火毁容,逃离火灾现场。
甲的行为(C)。
A.属于紧急避险B.属于紧急避险过当C.不成立紧急避险D.属于假想避险4、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
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
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B)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5、下列犯罪中,应当认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C)。
A.甲乘坐外国轮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当行至公海时实施犯罪B.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失手致中国公民落水而亡C.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与同行的旅客斗殴,致其重伤,该旅客被送人中国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D.丁在其本国境内打猎,致正在该国旅游的中国公民死亡6、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错误的是( B )。
A.犯罪同类客体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主要依据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C.犯罪直接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7.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 A )。
A.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因素不同C.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积极追求D.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知情8、下列关于无期徒刑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B)。
A.对不满16 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判决执行以前的羁押不得折抵刑期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适用假释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10 年以上9、下列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任何债务都不能以没收的财产偿还B.对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C.在判处没收财产刑时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D.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10、下列行为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是( C)。
A.甲为劫财而将受害人骗到预定地点B.乙为劫财而埋伏在阴暗处等候被害人出现C.丙为劫财而在被害人饮料中投放麻醉药D.丁为劫财而购买了一把匕首1、下列行为中,已满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D)。
A、故意伤害罪B、盗窃罪C、诈骗罪D、抢劫罪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B)A.应当负刑事责任B.不负刑事责任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3、消防队员甲在执行灭火任务中,担心被大火毁容,逃离火灾现场。
甲的行为(C)。
A.属于紧急避险B.属于紧急避险过当C.不成立紧急避险D.属于假想避险4、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
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
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B)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5、下列犯罪中,应当认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是(C)。
A.甲乘坐外国轮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当行至公海时实施犯罪B.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失手致中国公民落水而亡C.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与同行的旅客斗殴,致其重伤,该旅客被送人中国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D.丁在其本国境内打猎,致正在该国旅游的中国公民死亡6、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错误的是( B)。
A.犯罪同类客体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主要依据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C.犯罪直接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7.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A )。
A.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因素不同C.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积极追求D.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知情8、下列关于无期徒刑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B )。
A.对不满16 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判决执行以前的羁押不得折抵刑期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适用假释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10 年以上9、下列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任何债务都不能以没收的财产偿还B.对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C.在判处没收财产刑时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D.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10、下列行为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是( C )。
A.甲为劫财而将受害人骗到预定地点B.乙为劫财而埋伏在阴暗处等候被害人出现C.丙为劫财而在被害人饮料中投放麻醉药D.丁为劫财而购买了一把匕首1.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A.对犯罪人适用事后法因为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因此是绝对禁止的B.由于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本身对刑法条文所作的阐释和说明,所以,与司法解释不同的是,立法机关可以不遵循罪刑法定原则,进行类推解释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D.罪刑法定原则尽管要求司法官对刑法条文严格遵守,但仍然允许司法官作出超出刑法条文字面含义的解释2.下列关于中国刑法适用范围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CA.甲国公民汤姆教唆乙国公民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发展黑社会组织。
如果约翰果真进入中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对仅仅在境外实施教唆行为的汤姆也能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B.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实施的犯罪行为,按照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也可以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C.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侵犯我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即使所犯罪行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低刑在3年以上,也有可能不适用我国刑法D.中国公民赵某从甲国贩卖毒品到乙国后回到中国。
由于赵某的犯罪行为地不在中国境内,行为也没有危害中国的国家或者国民的利益,所以,不能适用中国刑法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D)A、犯罪客体B、犯罪主体C、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时间、地点4.下列甲乙丙丁的行为,谁的行为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B)A.甲有梦游症。
一日晚睡在朋友张三家,梦游时将张三打伤B.乙和张三有仇。
一日,乙在公开场合对朋友李四说:“你看着吧!一个月内我非把张三弄死不可!”C.张三以打算绑架丙的儿子(2岁)相要挟,要求丙三天内到银行窃取10万元。
丙无奈,到银行窃得10万元交给张三D.丁是火车站扳道工。
一日正要出门上班,遇到歹徒张三入室抢劫。
张三将丁绑在柱子上。
丁眼睁睁看着上班时间已到,未能扳道,导致进出站两辆列车相撞5、甲教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
甲、乙、丙的犯罪属于( D )。
A.必要共同犯罪B.特殊共同犯罪C.简单共同犯罪D.复杂共同犯罪6.一日晚,甲驾车在某地停车场停车时与另一驾驶员乙为争车位发生争执,随后双方发生拉扯。
甲打了乙一耳光,乙未站稳,后仰倒在水泥地上。
倒地时,头部先撞在自己驾驶的轿车车门上,然后着地。
乙倒地后昏迷,后被他人送往医院抢救。
经查,其脑组织挫裂和颅内出血。
住院5天后死亡。
甲对乙的死亡结果持何种心理态度?A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C.间接故意D.意外事件7.以下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C A.甲在某堆满材料、极其混乱的建筑工地门口将乙砍成重伤,乙不久就因颅内出血,陷入昏迷状态(3小时后必死)。
后来,由无法查明的第三人顺手拣起建筑工地的装修材料,击打乙的身体,导致其提前死亡。
乙的死亡和甲的杀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B.赵某因琐事与陆某(50岁)发生争执,向陆某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陆某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
赵某的行为与陆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赵某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C.王某向蔡某的茶杯中投放某种毒药2克。
恰巧那天蔡某醉酒回家,喝下茶杯里的水后中毒死亡。
经法医鉴定认为,该种毒药的致死量为5克,2克本不会致人死亡。
但是在严重醉酒的作用下,会导致死亡。
王某的行为和蔡某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D.黄某持刀追杀郑某,将其逼至某8层高的大楼顶楼。
为逃避追杀,郑某无奈跳楼,当场摔死。
黄某的行为与郑某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8、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B)。
A.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出现了不法侵害以外的危险B.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C.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保护的利益D.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体范围一致9、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