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


能源管理体系理论基础


采用与其他管理体系相同的系统理论:发挥能 源管理体系的整体优势,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 采用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运行 模式:持续改进的循环模式有助于改进组织的 管理业绩。 应用过程方法:使所有过程有机地结合,促进 PDCA循环发挥更显著的管理效率。 注重融合与协调: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相 融合,以达到管理体系的相互兼容、相互协调。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

对社会的作用
— — — __ —
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建立和谐社会 有利于发挥企业节能的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国家有关能源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落实; 推广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 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的现实意义 — 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组织架构,规定职责; — 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 提高市场竞争力 — 保持良好的公共、社会关系,增进相互了解 —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006年主要国家的人均二氧化 碳排放量
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淡水资源危机 资源短缺



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 物种加速灭绝 垃圾成灾 有毒化学品污染
我国在节能方面的举动
能源审计 能源需求侧管理 能效标识 环境标志 清洁生产 节能产品认证 环境权交易 低碳产品认证(等等)
我国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石 油消耗趋势
我国的能源问题

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2.1亿吨标准 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是能源消费 的增长更加迅速。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24.6 亿吨标准煤,超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亿吨标 准煤以上。1990-2006年,石油消费由1.15亿 吨增加到3.5亿吨,煤炭消费由10.6亿吨增加到 23.9亿吨,16年间能源消费翻了一番以上。煤 炭每年增产2亿吨,仍然供不应求。
体系的模式

在管理承诺的基础上采用“P-D-C-A” 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为实现管 理承诺、能源方针和目标而进行策划、 实施、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过程, 对能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GB/T23331的运行模式
管理承诺 能源方针
持续改进
策划
管理评审
实施与运行
检查与纠正
GB/T23331的特点
我国的能源效率低
中国的能源效率低,节能潜力大。 --从单位产值能耗看 2007年中国的万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1.06 吨标准煤,为美国的2倍、欧盟的4倍和日本的8倍; --从能源利用效率看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 --从单位产品能耗看 8个高耗能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 水平高40%。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三、管理和行为节能,提高节能意识的作用: 开源节流,节约放在首位。 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 一个方面, 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而不是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 的方法,来降低能源消耗、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管理节能和行为节能, 成为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能源供求矛盾


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尤为紧缺。2008年上 半年,我国进口原油9000多万吨,成品油700 多万吨,按实际的国内产量和进口量计算,进 口依存度已经超过50%。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 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耗还将持续增长。能源 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在我国石油等能源对外依 存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国能源安全受到日 益严重的威胁,能源紧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能源问题





人均能源资源不足,质量较差,探明程度低; 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大; 劳动生产力低;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供需紧张,缺口大; 能耗高,利用率低; 农村能源问题突出 能源开发西移,开发难度和费用增加 能源安全问题(石油安全) 能源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能源价格问题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二、国际上的压力和环境生态问题: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 《京都议定书》成为保护地球家园的共同措 施;中国的策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化石燃料的消耗过程不仅污染环境,还将诱 发温室效应、酸雨、疾病、农业减产等问题; 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降低 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环境和生 态的危害、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特点: —自愿性

—未提出绝对的绩效要求,但要求建立基准与标杆,在 组织内/外进行能源绩效的比较(对标) —与其他体系的兼容性 —将能源统计、能源审计、能源计量、能源绩效与管理 体系过程相结合,促进持续改进
■运行模式:PDCAGB/T2 Nhomakorabea331标准适用范围



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 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 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能源管理绩效,但还需要 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在适宜且经济条件许 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同时充分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 效益。 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建立系统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内部管理; 开展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评价或认证等
温室效应

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导致全球气候 变暖的主要原因。从二氧化碳排放看,虽然我国人均 碳排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但排放总量已不小,同时仍 在持续增加。科技部、国家气象局和中科院等六部门 2006年年底公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 我国“温室”现象将有所加剧,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 气温可能比目前上升1.3-2.1℃,到2030年上升1.52.8℃,到2050年上升2.3-3.3℃,这将对各类自然生态 系统,农牧业、卫生、旅游、电力等行业,以及海岸 带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此意义上, 节约能源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保卫人类生存家园意义 重大。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GB/T233312009)培训课程——标准理解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我国能源状况: 我国人均淡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占 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和水资源 消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2007年能 源消费增长率为7.7%,占全球能源消费 增长的一半。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均高 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