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4)

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4)

分类号: I2 单位代码: 101 密级:一般学号: 1010109014050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同建妮指导教师:钟海林职称:讲师答辩日期: 2014年5月日延安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申明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同建妮日期:2014年5月日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延安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攻读学士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延安大学,学生公开发表需经指导教师同意。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范围,在2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同建妮日期:2014年5月日指导教师签名:钟海林日期:2014年5月日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摘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助国人呐喊,为民族彷徨;他更是伟大的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深受西方现代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倡导人道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个性与提倡自由、宣扬平等与传播仁爱、将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

他的思想与精神是不朽的,像泉水一样永远奔流不息。

关键词: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精神Lu Xun’s humanitarian spiritAbstract:Lu Xun is a great writer, morality, skilled artist article; he is a great thinker, help people cry, for the national loss; he is a great revolutionary, a thousand pointing fingers, head bowed as a willing ox. He i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modern enlightenment, began to advocate humanitarian, the emphasis on human values, respect for individuality and promote freedom, equality and spread love, will hope the young generation. His thought and spirit is immortal, as always rushing like spring water.Keywords:Lu Xun humanitarian thought spirit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是封建势力苟延残喘的时代,是麻木国人需要觉醒的时代,鲁迅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要求,记录时代声音的志士。

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巨人,这不仅由于他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在于他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对现代中国曾经起到的积极启蒙作用,在于他对传统的伦理秩序的无情颠覆和对现代新伦理的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鲁迅毕生以“立人”为目标,倡导人的解放和现代人格的建立,以空前的态度确立了对人的自信,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人的自由发展是最高价值尺度,他鼓吹个性自由,为孩子而呼唤,为妇女而呐喊,为平民而鸣不平。

一、鲁迅人道主义精神的形成(一)人道主义的含义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并将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发扬光大,具体来说就是肯定人的尊严、呵护人的个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坚守人间的自由。

人道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人的思想进行独裁专制,反对一切宗教的、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中具有贬损个人、压制自由、愚弄智识或非人化的信条。

而对于人道主义精神,更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以人类自身功能观念意义上的一种良知,及其在这个意识的作为支配下,形成一种以高度文明为基础,以人类和谐发展为目的这样的普世观。

因此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性诉求一发而不可收,经过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一举演绎为席卷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人文潮流。

作为人道旗帜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充满爱意的字眼激活并感动了世界至少“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这个思潮最容易为普天下的劳苦大众所欢迎,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本本血泪账的“苦大仇深”之民族中。

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而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潮在反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因此他一开始就天然地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始作俑者的欢迎和拥戴。

一时间,人道主义成为文学革新运动中最为坚挺的主心骨,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以人道主义为内容、主张和口号的文学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鲁迅,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了我国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二)鲁迅人道主义思想产生的个人背景儿时的家庭变故、母亲的包办婚姻、日本的留学经历,都成为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源头。

鲁迅生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里,本是宦官之家、书香门第,但在他13岁那年,祖父因触犯了清朝的法律而入狱,接着父亲又换了重病,几乎倾家荡产,使他开始尝到了贫困的滋味,同时也看到了现实社会的丑恶。

他曾说:“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家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发生变故以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我就恨这个社会。

”[1]可见,这样的经历使鲁迅的思想发生了一个转变。

母亲的包办婚姻更加深了鲁迅对家族制度的痛恨,鲁迅为了体谅母亲为儿子操办婚事的苦衷,不得不迁就命运的安排。

他曾对女友许寿裳说过这样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2]这次失败的婚姻带给鲁迅的是失望和无奈,对其思想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接触了一些革命人物和革命言论,使年轻的鲁迅开始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立下了献身于祖国、献身于人民的宏伟志愿,再加上亲身体验使他认识到,文学在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上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决心用文艺来激励人民的斗志,他在日本留学的八年,接受了西欧革命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人道主义成为他弃医从文的重要契机。

鲁迅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巨人,这不仅由于他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在于他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对现代中国曾经起到的积极的启蒙作用,在于它对传统的伦理秩序的无情颠覆。

尊重人的平等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是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同情弱者和救世济民是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个体生命的生存发展和独立自由是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

二、鲁迅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一)尊重个性与提倡自由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那独立不倚和自由不羁的思想个性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资源。

鲁迅的思想是独立的、个性的和自由的,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个性解放和正真自由,其中所蕴含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人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鲁迅的个性解放,不仅是指精神上的独立不倚,也是指自热个性的健全发展。

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过,长者对幼者有教育的义务,有培养他们自立能力的义务,“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故他认为父母对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使子女成为“独立的人”;[3]他主张应该提倡“个人的自大”,认为“多有‘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4]他要求“要适如其分,发展个人的个性,……不能像印书似的每本一律”;[5]他更希望青年“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鸮便鸱鸮般叫”。

[6]这些便是本来意义上的真正地个性主义,个性解放。

1918年发出了第一声革命的呐喊就是《狂人日记》的发表,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狂人日记》的思想核心正是个性解放。

狂人是在封建社会残酷的迫害下发的狂,他所感受到的,正是封建枷锁束缚下人的个性被摧残、被毁灭的惨痛现实。

我们可以看到,不仅被吃的人的个性遭到摧残,而且吃人的人似乎早已失去了作为人的个性。

在这里,鲁迅所迫切要求的正是被吃掉人的个性获得解放,鲁迅发出“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声,[7]不仅希望孩子不要被吃掉,而且希望孩子不要去吃别人,既要求保护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同时也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个性。

这正是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质。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正直善良却又命运多舛,显然并不像之前的他是那么激烈,他虽然依然看到那些令他感到难过的麻木,并为之感到愤慨,但却不得不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从《药》我们看到鲁迅痛恨群众的麻木,惋惜夏俞的牺牲,面对牺牲的革命为之痛心。

鲁迅写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对魏连殳、吕纬甫、夏俞等最早觉醒的具有反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予同情和肯定,这些知识分子是追求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的基本就是个性解放,而这些知识分子觉醒后的个性解放无法在中国的现实中得到满足,这是对旧社会反人道的有力控诉,从反面表现了鲁迅对人与人之间人道主义感情的渴望。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自由思想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也是构成他思想的主要内核。

《伤逝》中的子君,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不顾家庭的阻挠和社会的非议,勇敢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7]这也正是中国女子一直努力想要表达的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心声。

《野草》充分体现了鲁迅独立自由的思想,“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故人必须是自由存在的“个体”,才能成为独立自由的人;“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两颗枣树,即是独立、自由的意象,所追求的就是独立与自由。

[7]纵观鲁迅的一生,他反专制,反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与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正真自由的人。

(二)宣扬平等与传播仁爱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是为了揭示“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对于“上流社会”,他是憎恶的,“毫不可惜它的溃灭”,绝不会去关心这个阶级的命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