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再现精彩——场面描写习作指导教学设计沙县城三小学邓灶姬2016.10.26 教材分析: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让学生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的同时,引导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次习作,安排了两个内容供学生选作:一是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描写一个场景;二是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
本设计是“写一个场景”。
教师的习作指导往往侧重于在习作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对于写作素材,则往往不予以重视。
但对于学生来说,习作练习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
本次习作教学与学生的情境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取写作素材,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从而培养乐于写作的心理。
学情分析:关于场景,在《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之前,人教版的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在编排上已经穿插排了一些有关场景描写的文章,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三年级下册的《检阅》,五级下册的《狼牙山五壮士》等。
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场景描写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于场景描写的训练,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至这个单元的习作之前,虽然没有专门安排写场景的训练,但有安排了两次写活动的习作练习。
活动的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属于场景描写的范畴。
虽然写场景对于学生而言并不生疏,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场景描写的写作技巧,但对于“点面结合” 这种方法还是比较陌生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降低“门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过程中,我把微课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微老师的指导下形象地认识场景中的“点”和“面”,在阅读感悟中领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并运用这些方法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习作的素材。
2.引导学生留心体验所处场景的氛围,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等方面进行片断描写。
3.学习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景,初步学会评价习作。
[ 教学目标制定说明:《课标》明确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结合本组教材的主题,我安排设计了这堂作文课,试图引导学生留心体验所处场景的氛围,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把场景真实具体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留心体验所处场景的氛围,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学习场景描写的方法,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教学准备:学生:作文本、红笔教师:微课视频、 PPT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教学过程:课前活动:( 2 分钟)(课件一:白板)1.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
你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
)我姓邓,又耳邓,来自沙县。
2.场景呈现:去过沙县吗?吃过“沙县小吃”吗?“沙县小吃”是中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早已享誉海内外。
从 1997 年开始,每年的 12 月 8 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小吃文化节”。
(课件二:小吃街两幅全景图)看,你看到什么?你仿佛听到什么?(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课件三:打绿果、包饶麦、千人包扁肉)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人们的欢笑声)(课件四:小吃街全景 +特写图)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场面?(热闹)同学们,摄影师用仔细观察用摄影机捕捉到一幅幅精彩画面,其实我们每位同学身上都有一台摄影机,它们就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
今天的课堂,如果你能充分利用这两个宝贝,也能捕捉到精彩的画面。
(课件六:白板)好的,马上就要上课了,让我们做好课前准备吧!(示意学生坐端正)教学流程:一、情境体景( 5 分)1.:同学,上声响了,我正式上吧。
(生好)2.生好后,教微笑着全体同学后,径直走到后面听众席,察学生表。
(3分)3.引察感受景:同学,三分已去了,如果小吃的面是的,那么才三分你怎的感?(安静、、惊奇、无聊⋯⋯):(生)无聊。
()是的,本来堂是生有趣的,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感呢?:你从哪儿感到份(安静、惊奇、⋯⋯)的?一:(安静)生:老突然走到后面。
:同学抬看看横幅(子屏幕),再身看看听众席,今天的堂可是一个的,然而老却突然离,看到一幕,同学有什么表?生:同学的目光⋯⋯后来端端正正地坐着。
:那你呢?当有什么表,心里又是怎么想的?(点)生::除了看到的,有没听到什么声音呢?二:(惊奇)生:同学端端正正地坐着,不回看看老。
(2)你从同学的作、表情中感到(惊奇):那你呢?当有什么表,心里又是怎么想的?(点):除了看到的,有没听到什么声音呢?三:生:同学端端正正地坐着,不回看看老。
:你从同学的作、表情中感到()(2)哪些同学有同感的?你能从哪些同学身上感到?(作、神、心理):你从某个同学的作、表情中感到(安静、惊奇、⋯⋯)(3)那你呢?当有什么表,心里又是怎么想的?(点)(4) 除了看到的,有没听到什么声音呢?(指 2 名答)4.是呀,才的三分堂大家不一的感受,同学拿出笔和作文,着份感受把三分的情景写下来。
万事开,老已帮大家了个,接着往下写吧!(写作10 分)(件七作开:生好之后,老径直走向了听众席⋯⋯)(切:幻灯展台)二、回情境自主作( 10 分)1.提醒:先思考再笔,是一种很好的写作。
2.学生写作(巡学生写作) * 要体老在学生、帮助学生三、交流点感知景( 5 分)1.自自:十分已到了,大家放下手中的笔。
来拿起自己的作,地一。
:好了就我一起来分享。
愿意和同学分享的手!来,你吧!( 1 人)我用掌声把他上来吧!2.交流点感知景(1)交流一篇作(有点有面:全体、个)(目的:明确面描写的要素:全体、个体):先告大家,你叫什么名字?(名字响亮,名如其人):字迹工整,写到了第* 面旗的位置,老要你点。
(画小旗):能大声出来?(筒示意看着大屏)好,咱静静地听,学会欣同学作中的点。
师:读得声情并茂(读得字正腔圆),谢谢你的朗读点评:同学们,老师了发现这篇习作有好几处(全体同学、个别同学、环境声音)写得精彩,这几处当中哪一处描写让你感受到课堂三分钟不一样的气氛?生1:师:这一处是对全体同学什么的描写?(神态、动作)让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气氛?第二处句子谁来说?生2:师:这一处是对个别同学什么的描写?(心理)还有一处谁来?生3:师:这一处是对什么的描写?(环境烘托)让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气氛?(3)小结: ** 同学在短短十分钟里写出了全体同学和个别同学(板书:全体、个别)在三分钟课堂里的活动情况,让我们仿佛又回到刚才那三分钟(惊奇、纳闷 ) 的情景。
师:让我们用掌声欢送这位小作家回到自己的座位。
(切换:展台幻灯)3. 同学们,其实刚才这三分钟课堂就是一个场面(板书:场面)。
如何把一个场面的特点写清楚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微老师的妙招。
四、妙招引入自主修改( 13 分钟)(一)播放微课(一)1.认识“点”和“面”3.什么是“点面结合”小:同学,通微老的介,我知道一个面中,全体人物的活情景是“面”(板:面),个人物的活情景是“点”(板:点)。
描写,如果同把两个方面都写出来(板:大括号),就叫“点面合”(板:+)。
同学,“点面合”是面描写成功的关。
才** 同学,写到同学端端正正地坐着、交接耳⋯⋯的表,就是面的描写。
写到** 同学不耐的表,就是点的描写。
拿起你的作看看,你有没有写到才三分堂里的“点”和“面”呢?有写到的手。
好放下。
没写到的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做充。
如何才能把面写具体、写生呢?我来听微老的妙招吧!(二)播放微课(二)1.认识略“面”详“点”2.学习写“点”妙招小:同学,通微老的介,我了面描写的另一种方法:“面”的描写可以(生:略些),“点”的描写(生:致尽),叫种写法叫(生:“略面点”)(板:略、)。
写“点”,如果能关注到写(板:关注),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就会得生形象。
接下来,同学拿出红笔,用“点面合”、“略面点”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8 分。
(切:幻灯展台)(三)学生自主修改( 8 分钟)五、交流习作( 5 分钟)(作文纸打印拉开距离,修改空间)1.集体赏评一篇(幻灯展示,学生朗读):老师读你原来的句子,请你读修改后的句(师生合作朗读)师:真棒!同学们经过修改,这里补充了什么的描写?(齐答:点或面)这一补充,做到了点面结合。
这些文字(相机读句、划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三分钟课堂里同学们(紧张、纳闷、惊奇)的情景,这样的补充再现了画面。
特别是这一处(师读出词、想象句、修辞运用)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太棒了!让我们用掌声送给这位善于修改文章的小作家。
2.同桌互评师:同学们,我们不仅要会写,还要学会欣赏。
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相交换习作,把你认为有做到“点面结合”的精彩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快速!(生划句 1 分钟)(切换:展台幻灯)师:好,请把习作归还。
看看有得到同桌欣赏划上波浪线的,请举手!没有的同学,没关系,你把你自己认为有做到“点面结合”的精彩句子也划下波浪线。
划完马上举手,快!3.佳句欣赏师:愿意把你的精彩描写和大家分享吗?来,我把话筒递到谁那儿,谁就把你最精彩的句子读出来和大家分享。
(掌声响起来吧!掌声再次响起!)4.小结:同学们真棒!看来你们已经领会了微老师的妙招。
其实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各门学科的微课视频,随时供大家学习使用。
六、总结延伸(1分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耳闻目睹过很多精彩的场面,看(课件出示:校运会、逃生演练、课间游戏、汶川地震、阅兵庆典)如果我们能够用上(指示板书后用粗体板书: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下来,就能够再现精彩的画面(用粗体板书:再现精彩)。
课后,请大家把文章补充完整,加上自己喜欢的题目,也可以写一个其他的生活场面。
多读多改,我想呈现出来的场景一定会更加精彩。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点面结合再现精彩(略)面全体场面+(详)点个别关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