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阳相宝山简介

贵阳相宝山简介

相宝山简介
相宝山,位于贵阳市城区东北宝山北路东侧,山本名“象宝”,以其形似象也。

又名“照壁山”、“平顶高峰”,皆因山势得名。

山脉走向呈西向东,林木萌森,拔地耸峙,列障排云,俨若屏风,昔有“翠屏”之誉。

相宝山包括两座相连的山峰,西蜂高而东峰低。

早在明崇帧年间,西山建寺,名“相宝寺”、“照壁山寺”、“屏山寺”,亦称“毗尼寺”。

“毗尼”为梵语戒律之意,该寺为贵阳地区唯一律寺,故有此名。

该寺在清顺治年间重建,道光年间改修。

寺庙规模不大,依山势而建,栏廊回环,梵宫漂渺。

山顶并排正殿七换、观音殿三槐,正殿后面有准提殿三间,另有客房、僧富、斋堂等辅助建筑。

正殿中供大佛,两侧塑有十八罗汉。

寺中原藏有古铜镜一面、铜牛一尊,直径与身长均达二尺以上。

寺僧和故老相传:“铜镜可照人前世”,招袜善男信女摩肩接唾登山观景。

清代诗人沈统苏在《重建相宝山寺》中讥笑云:“万里登临慷照镜,前生可是此山僧?”殿外有长廊,凭栏远眺,诸山环拱,朝暮变化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怕。

在正殿的左方佛阁下,有洞名“碧云”,洞口狭窄,高约两米,寒气凛别,据说此洞为佛教徒行律禁闭之所。

另外西山平台上有殿三槐,祀宋包拯像于内。

相宝山远观形如画屏,又似一叶张帆待航之舟,逢春秋佳节,游人如织,历来骚人墨客留下不少题句于此。

吴廷帧、朱文、邹一桂、王本玉、郑珍等均有游览相宝山的诗词传世,地方史志多有记载,这
些诗不仅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还是研究贵阳历史的重要史料。

现在碧云洞上方石壁还携有庆均书“相宝留云”,另一处为咸丰时贵州提督赵德昌书“黔阳半壁”,字大如斗,清晰显眼。

民国以后,寺宇渐败,寺僧寥寥。

抗日战争时期驻兵于寺内,本已破旧的殿字又遭破坏。

1958年大炼钢铁,山寺房屋被拆毁,寺院仅存屋基遗址,昔日旧貌,荡然无存。

1983年6月2日,相宝山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这样描述相宝山:
正北为相宝山,俗呼照壁山,去城四里许。

山甚高,椎径线白,攀缘而登。

上有古寺,塑十八阿罗汉像,颇庄严。

又铜羊一,大铜镜一。

相传旧时能照见人前世奸,僧惑村氓耳,今墨墨如翳矣!外有修廊,下俯断堑,远近诸山,俨与客对,岚福紫翠,晨暮百废,凭栏吟眺,泉别茶甘,宦游之极乐也。

或问:三者孰胜?
余曰:“扶风之胜以明靓,黔灵之胜以幽曲,相宝之胜以高旷。


另有贺长龄相宝山联:
清净治心,亦可宁人息事;慈悲度世,庶几去杀胜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