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且他们是不同的。

能力目标:
①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②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情感目标:
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另外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及地球自然环境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

1、自然界中的生物人们通常将它们分为几类,为什么?
2、生物具有的哪些基本特征?
3、学生回忆、看书等,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二、新课导入:
天上是否住着神仙?月宫中是否有寂寞的嫦娥?用课件展示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学生在欣赏美丽画卷的同时,设问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呢?从而引出课题:生物的生活环境。

三、自主学习:
知识点1:生物圈
1、概念:有的圈层。

2、范围:的下层、整个和的上层。

3、生物圈之所以能适应生物的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等。

知识点2:栖息地
1、概念:生物圈内生物生存、的场所。

2、栖息地型:、、、、等、。

3、或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

破坏栖息地的重要因素是。

4、决定栖息地类型的主要环境因素:、、等。

5
结论: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需要,所以不同的栖息地是的。

四、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根据课件上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图片,结合观察学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明确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讨论:
1、这三个圈层各有哪些特点?
2、在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存在?
探究任务2: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观察课件上的几种生物的图片,讨论:
1、这些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生物圈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那么,将来人类能否移居月球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知识,不断实践,提高能力,将来报效祖国。

3、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呢?
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

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

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缺少什么条件,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

结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探究任务3:
结论: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需要,所以不同的栖息地是的。

观察图1.1-6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问题。

(2)图中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3)你能说出某一栖息地在中国的位置吗?
(4)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全过程由组长组织,小组的集体思想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

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得出结论。

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分析其特点,想一想,哪一种栖息地最容易被破坏?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的脆弱性,为知识的迁移深化做好准备。

五、知识总和、迁移深化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总结知识点。

2、出示课件,播放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河流污染、土壤沙化水环境被破坏、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具体的栖息地被破坏的图片,感受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增强危机意识。

3、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是什么因素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结论:(1)人类的行为:掠夺式的开发、不合理利用
(2)自然灾害:干旱、地震、火山喷发等
4、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为此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立志做一名环保志愿者,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
大气圈的下层
整个水圈
岩石圈的上层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的基本条件:
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六、当堂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球提供给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中,错误的是()
A.阳光
B.水分
C.适宜的温度
D.石油
2、宠物饲养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假如你在家中饲养了一只小猫咪,你应该为小猫咪的生活提供下列哪些条件?()
A.食物、水分、阳光
B. 食物、空间、空气
C.食物、空间、阳光
D. 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空间和食物
3、刘易斯•斯科特在《雨林》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彻底毁灭。

”你认为造成目前热带雨林快速毁灭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B.臭氧层破坏不断加剧
C.雨林物种的急剧退化
D.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4、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缺乏()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适宜的温度
5、北极狐的耳朵很小,它的生活环境中与此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不足
B.温度较低
C.水分较少
D.食物缺乏
6、下列诗句都描述了各种自然景观,从诗中描述的情景看,生态环境较差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7、据报载,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和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栖息地的丧失
B.自然灾害
C.天敌过多
D.外来物种的入侵
8、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栖息的生物不包括()
A.野大豆
B.柽柳灌木林
C.丹顶鹤
D.企鹅
9、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
A.水圈
B.岩石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10、生物活动能够达到生物圈各圈层的生物主要是()
A.鸟类
B.鱼类
C.人类
D.细菌类
二、简答题
11、请把下列生物与其栖息地连接起来。

骆驼刺南极冰原
草鱼高山竹林
鲸鱼淡水湖泊
大熊猫松林果园
企鹅炽热沙漠
灰喜鹊浩瀚海洋
孔雀滩涂沼泽
丹顶鹤热带雨林
钝头蛇浓密森林
1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突出表明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教学反思:
立足课本内容,加强实践创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本课实践创新内容的设计及实施,有利于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的课程理念。

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发灵感,同时可以使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激励自己。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而且分工明确,以免使合作学习成为困难生的避风港。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责任意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上通过对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事例的分析,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认识到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更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