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2003年春季,我们都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
大家说说在那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的贡献最大?(一些医务工作者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2、引出课题:11、永远的白衣战士3、围绕课题,说说你想了解什么?二、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1、先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3、读后在文中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写的什么事?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正音。
咳嗽sou悔——侮区分重症:都是翘舌音2、按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句。
(2)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学习借鉴,取长补短。
3、默读课文,思考和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4、回答问题:永远白衣战士指的是——叶欣四、教学生字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分析字形,记忆生字,口头组词3、教师范写:“疾”、“测”、“遗”4、学生在语文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1、在习字册上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11、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疾测遗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默写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一)学习2——7自然段。
1、语言叙述过渡2、3两节2、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4——7自然段。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找出来读一读。
(2)边读边想:这几段课文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写在各个段落后边。
(3)自己选一两个段落认真读一读,用“——”画出直接描写叶欣的行动或语言的句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体会)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组织学生交流。
(1)说说各自概括的重点段的内容。
(2)谈谈选读有关段落的体会。
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看出叶欣——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对同事无私的关心。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读、小组读通过朗读,你体会到——叶欣崇高的精神、伟大的人格。
5、指导学生说话。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6、学习1、8、9三个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又是怎样描写护士长叶欣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首尾呼应,突出中心(总)(3)齐读这三个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深化课题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课题可不可以改为“永远的白衣天使”?2、小组讨论。
3、交流。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1、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办一张小报。
2、查阅更多这样舍己为人的英雄事例。
板书设计:11、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临危不惧、舍己为人、身先士卒12、“番茄太阳”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番茄太阳“的内涵,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你在哪里见得?当时什么情况?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
(板书课题:12“番茄太阳”)3、大家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问题,明确阅读任务二、初读课文1、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对朗读有困难的段落,可以多读两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及时正音。
“杖、盲”后鼻音、“脆”平舌音;“膜”不要读成”mu”,要读“mo”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番茄太阳”为什么加引号?四、教学生字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分析字形,记忆生字,口头组词3、教师范写“戚”、“献”等字。
4、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1、在习字册上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12、“番茄太阳”?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默写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一)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精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
(1)“我”来到这座城市时的心情如何?灰暗(2)后来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有)你从哪里读出来的?画出有关语句。
(3)是什么原因发生变化的?2、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体会出“我”的心情: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3、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是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给“我”鼓舞和感染,给“我”带来这样好的心情变化。
(二)深入课文,悟形体情1、感受小女孩的爱笑,体会“我的心情觉得温暖起来”。
(1)“我”为什么差不多总是中午去菜场?(2)“我”看到了什么?出示句子:这时摊位上没有什么人,……拉着……抚摸……耐心……一边……一边……笑。
引导学生抓住小女孩父亲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小女孩和她妈妈的表现来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一家人相互之间的关爱和温情。
(3)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感受作者孤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温情和关爱的渴望。
2、感受小女孩的遭遇和美丽,体会“让人隐隐心疼”。
提问:为什么看到明明,会“让人隐隐心疼”?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双目失明的人生遭遇,知道这一家人来到城市以买卖为生,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治病。
同时,领会明明的漂亮和天使般的笑,体会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和明明的不幸。
3、感受明明的聪明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体会“番茄太阳”的情感蕴涵。
(1)提问:明明虽然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因为失明就失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她是一个非常渴望了解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小女孩,大家有没有读出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等出示句子:体会“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指导:明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笑的?你从这笑声中听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明明笑声的清脆悦耳,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明明认识未知事物以后的欣喜,以及这笑声的真纯和感染力。
(2)现在大家明白什么是“番茄太阳”了吗?你认为明明对太阳的这一说法好吗?引导通过讨论体会“番茄太阳”表达出来的深刻意蕴。
领会明明对认识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认识以后的欣喜。
(3)指导读这一部分,要求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人物的心情。
布置作业:1、默读后四个自然段。
2、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板书设计:12、“番茄太阳”明明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指名朗读课文二、继续精读课文感受小女孩善良淳朴,体会“我”内心的激动。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句子,分别理解。
(1)理解: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明明问了许多奇怪的问题,给“我‘带来了快乐,消除了“我”生活的寂寞,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价值,忘记了生活的痛苦等等。
(2)明明临走时跟“我”说的一段话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回答?“我”对明明说:——(3)为什么“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这句话用“番茄太阳”来喻指小女孩的笑脸,并且一个“挂”字,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和温暖的感受。
三、拓展交流,升华情感1、给明明送上几句祝福的话。
2、“我”今后的心情还会像开始时那样灰暗吗?布置作业:给明明做张贺卡,写上祝福语。
1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对母亲的爱戴之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带花边的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生字词。
一、语言导入,揭示课题:1、语言叙述: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下面的竖不出头。
“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竖弯钩要展开,包住上面的。
)2、引导设疑: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相机板书:原因感受3、总结问题: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
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
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读读课文,检查一下昨晚的预习情况,看看通过预习,咱们同学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
其他同学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读课文,并且划出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有关语句。
2、评价朗读,汇报交流。
⑴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订正字音。
⑵先看第一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哪个句子知道的?划出来。
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①“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慢一点,读出吃力的样子。
②“赶紧”读得快一些,表达一种急切,我要是不赶紧,母亲可能就要吃力地自己下床了。
而我是不想让病中的母亲吃力地起床的,所以得赶紧。
引导: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两个原因,(板书:换床单,报母恩。
)按先后来分,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请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换床单而抱母亲的?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想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⑶现在看第二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相机板书:难过,愧疚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提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
什么出乎意作者没想到什么?文中有三处“没想到”,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指名读。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