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复习用)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复习用)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一、标题【文章拟题技巧】标题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文章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人物(形象)为题,如《刷子李》、《小英雄雨来》《白杨》2、以事件为题,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晏子使楚》3、以地点为题,如《祖父的园子》《七月的天山》4、以线索为题,如《金色的鱼钩》、《冬阳童年骆驼队》5、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永生的眼睛》、《梦想的力量》6、以问题为题,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自然之道》【有关题目的考点】在练习题或考题中,对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给文章命题:(温馨小提示:命题要简洁、有内涵,一般用词语或短语,极少用句子,同学们要注意文章里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词语,找到文章的线索或是反映题目主旨的“文眼”进行命题。

可以自己先想几个题目,再选择最合适的一个。

)(二)、标题的含意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标题含意答题思路指津】“永生的眼睛”的“眼睛”有什么特殊含义?答:“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

“眼睛”不仅指眼睛,而是关爱他人的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所谓“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温馨小提示:不但要答出字眼上的意思,还要挖掘出它的深层含义。

)(三)、【标题常见作用】:(作用、效果、好处)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文章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标题作用答题思路指津】《冬阳童年骆驼队》改为《童年的回忆》为题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

因为冬阳反映的是时间,冬日的阳光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侧重反映的是内容,是它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

骆驼队侧重反映的是文章线索,课文以骆驼为话题,讲了骆驼有关的事。

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情感空间,让人有无尽的想象和对童年的追忆。

如果换成童年的回忆,就没有了美感和诗意,太直白,没有想象空间。

(温馨小提示:回答这种题目要注意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2、挖掘含意,注意题目的指代双关比喻;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4、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如果以人物(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二、词语理解【动词理解】如:《窃读记》“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着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请找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并说说从这些动词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答:跨、踮、钻、挨蹭、挤。

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写出了书店的人多拥挤,表现了“我”读书的辛苦,反映出“我”对读书的渴望心情。

公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心情理解】《窃读记》“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从这个“装”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理?答:这段话里的“装”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我内心很快乐,因为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

我又很惧怕,在窃读时害怕被店员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所以要装出发愁的表情。

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

公式:等词语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表现了的内心世界。

【解释词语】1.解字法。

只要把关键字的含义讲清楚,词语的意思也就出来了。

比如:咒骂,先解释“咒”,是“说别人坏话,或者用恶毒的话骂人”,整个词义也就出来了。

2.组词法。

把构成词语的每一个字分别组成与原词意思相近的词,就能将原词的意思表达出来。

比如:延伸,延—延长;伸—伸展。

因此,延伸的词义可解释为“延长伸展”。

3.近义词法。

找出这个词语的近义词。

比如:胆怯——害怕;立刻-马上;眩目-耀眼。

4.反义词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如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虚伪——“不真实”。

5、描绘法。

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

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6、比喻法。

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

如:车水马龙-车子象流水,马好象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7、语境联系法。

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

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换词练习】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的感情。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的感情。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例题:“白荷花从碧绿的荷叶之间冒出来”中的“冒”换成“长”行吗?为什么?答:不行。

“冒”的意思是向外透,往上升。

一个“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荷花生机勃勃、亭亭玉立的特点,把白荷花写美了,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白荷花的喜爱之情。

用“长”字太普通,没有写出这种生机和美。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句子理解【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表达作者对它的之情。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有气势,更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的特点。

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的特点)”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例题:“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草原比喻绿毯,又用羊群比喻白色的大花。

生动形象地将草原的的美展示出来,色彩明艳、美不胜收,深深地留在读者的记忆里。

【表现手法作用分析】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对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段落及篇章【一、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二、插叙的作用】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按起因、经过、结果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