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法院调解以及当事人和解

第十章 法院调解以及当事人和解


c
3、主持调解的人员
《民诉法》第86条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 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 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
第87条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 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民事调解规定》第3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 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邀请与当事人有特定关 系或者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和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社会 经验、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并有利于促成调解的 个人协助调解工作。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 院可以委托前款规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案件进行 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 确认。
但是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不能调解 或者显然没有调解必要的除外。
小翟在老公交“上被”吓昏了的案件必须先调解。
2、法院调解的阶段
法院调解是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一种结案方 式。人民法院对受理的第一审、第二审和 再审民事案件,可以在答辩期满后裁判作 出前进行调解。
《民事调解规定》中明确了答辩期满前可以 进行调解,条件是要征得当事人各方同意。
第四节 法院调解的效力
一、调解协议的内容 1、调解协议须合法 调解协议不得具有以下内容: ① 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② 侵害案外人利益的 ③ 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的 ④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的。
2、超范围调解:调解协议内容超出诉讼请求 的,法院可以准许。
3、履行责任约定:双方可以就不履行调解协 议约定民事责任。
诉讼 D. 孙某委托马某代为保管其摩托车,马某私自将摩
托车借给他人并损坏,孙某提起的请求赔偿的诉 讼。
bc
人民法院对于以下哪些民事案件可以进行 调解( ) A.涉外民事案件 B.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 C.按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 D.依照简易程序审判的案件
abcd
调解前置的案件
《最高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 定》14条:下列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 时应当先行调解:(一)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 纷;(二)劳务合同纠纷;(三)交通事故和工 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 纠纷;(四)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五)合 伙协议纠纷;(六)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
调解活动应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
2、实体合法
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 定,不得侵害国家、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合 法权益。
关于法院调解,下列哪个违反了合法原则( ) A. 甲乙两方同意维持夫妻关系,甲不再付给乙父亲
生活费 B. 甲乙同意离婚,双方刚满5岁的女儿丙,由甲抚
养,并同意丙的姓由原随乙姓改随甲姓 C. 甲乙同意离婚,双方刚满5岁的女儿丙由乙抚养,
调解一定要查明事实吗?
即在不明确认定陈某伤情为谁所致前提下, 由被告人杨某父子对该案的发生表示歉意, 并自愿补偿陈某经济损失2万元;陈某自愿 放弃上诉和对杨某父子刑事部分的指控。 经当事双方斟酌,达成了这张久违的和解 协议。
三、合法原则
法院主持的调解活动和达成的调解协议应 符合法律规定。
1、程序合法
我国民事诉讼法强调调解必须遵循自愿原则, 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对下列事项不享有 决定权的是( ) A.是否进行调解活动 B.调解开始的时间 C.是否达成调解协议 D.调解的地点
二、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
审判人员在主持调解过程中,应当查明案件 事实,分清争议是非曲直,明确当事人各 自责任。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调解 自学
四、法院调解的作用 1、有利于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2、有利于减少诉讼程序,及时化解矛盾
第二节 法院调解的原则
《民诉法》第9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 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93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 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 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② 当事人请求制作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 解书送交当事人。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拒收调 解书的,不影响调解协议的效力。
但具体的案件,个别情况下可能不能适用调解。
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 还债程序(四大非讼程序)审理的案件,不适用法 院调解。
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 质不能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予调解。
不是指婚姻纠纷案件,应该是专指确认婚姻效力的 案件。
在民事诉讼中,下列哪些程序不适用法院 调解( )
是当事人在法院的指导下自律地解决纠纷 ③ 是法院对民事案件行使审判权和当事人对自己
的民事诉讼权利义务行使处分权的结合
根据概念来判断
二、我国法院调解的特点: 1. 是在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依法进行 2. 广泛的适用性 3. 贯穿于民事审判程序的全过程 4. 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方式之一(调解协议
具有判决的法律效力)
A. 公示催告程序 B. 发回重审后的诉讼程序 C. 由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引起的再审程序 D. 执行程序 E. 选民资格案件
ade
以下案件,不属于法院调解的案件范围的是( ) A. 张某对李某因借款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 B. 王某申请对其失踪4年的妻子钱某宣告失踪 C. 赵某对陈某提起的确认他们之间婚姻关系无效的
为避免答辩期满前的调解时间过长拖延诉讼,《民 事调解规定》做了时间限制:
第6条 在答辩期满前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调解,适 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在当事人同意调解之日起15天 内,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在当事人同意调解之日 起7天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经各方当事人同意, 可以继续调解。延长的调解期间不计入进行了调解,但未达成协议。于是法院开庭审 判后当庭做出判决。在送达判决书之前,甲又要 求法院进行调解。这时法院应当( ) A.继续审判此案 B.撤回原判决,主持双方再行调解 C.送达判决书 D.按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
调解一定要查明事实吗?
1998年9月4日,陈某与杨某两家亲属为收取水费、卫生费的 事情发生争执。陈某与杨某先后赶到现场时,双方亲属发 生肢体冲突,陈某被多人打致轻伤,杨某及其父亲也被人 打伤。随后陈某以杨某及杨父为共同实施伤害行为的被告 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启诉。自1998年12月17日至2005 年4月27日,一、二审法院对该案先后8次审理,作出四次 判决、四次裁定。2005年4月27日,一审法院在第四次对 该案作出判决时认为,虽自诉人陈某被打致轻伤后果,但 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是被告人杨某、杨父的行为所致,或是 二人指使他人所为。遂再次判决二被告人无罪,且均不承 担民事赔偿责任。陈某不服上诉至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调解一定要查明事实吗?
在近8年的诉讼过程中,陈某与其亲属数十次 上访、申诉,使该案成为当地的一件焦点 案件。
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该案二审期间,因案 发至今近8年,时过境迁,现场变化较大, 双方多数证人表示已记不清当年的案发情 景,并均坚持原来的证言真实。让法官陷 入两难境地,支持哪一方都没有充分事实 依据和把握。
第十章
法院调解以及当事 人和解
第一节 法院调解概述
一、调解的概念 诉讼外的调解
调解
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 仲裁中的调解
。。。。。。
诉讼上的调解 —— 法院调解
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 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 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 讼活动和结案方式。
法院调解性质的三种理论学说: ① 法院对民事案件行使审判权的一种诉讼活动 ② 不同于行使审判权以判决方式解决争议,本质
4、当事人参加
➢ 法院进行调解,当事人应该亲自参加,无诉讼行 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
➢ 因故不能参加,需特别授权诉讼代理人代为参加
➢ 离婚案件当事人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参加调解 的,除本人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应当出具书面 意见。
二、调解的进行
1、调解的公开与保密
按照公开审判的原则,调解一般也应当公开进行, 公开调解不利于当事人信息保密的,当事人可以 申请不公开进行,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B. 不影响调解书的效力,丙不履行调解书时,乙可 诉丙要求其承担担保责任
C. 调解书不发生效力,法院应当及时作出判决
D. 不影响调解书生效,调解书确定的担保条款的条 件成就时,乙可以申请法院依法执行
d
二、调解协议的生效
调解协议上签名或者盖章后生效。
① 当事人各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者盖章后生效, 经人民法院审查确认后,应当记入笔录或者将协 议附卷,并由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 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当事人或者案外人提供的担保的效力符合《担保 法》规定的条件时生效。
绝对的重点
甲向乙借款20万,后未能按期还本付息,乙诉甲 还款。在诉讼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由丙为 该调解协议的履行提供担保。但在法院送达调解 书时,丙拒不签收。关于丙拒签行为对调解书效 力的影响,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不影响调解书的效力,但其中担保的约定不产生 效力
C. 调解协议将债务约定由一人承担违法,法院不应 批准
D. 除债务承担部分,协议的其他内容法院应当批准
abcd
4、调解担保:调解协议约定一方提供担保或者案外 人同意为当事人提供担保的,法院应当准许。
案外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制作调解书应当列 明担保人,并将调解书送交担保人。担保人不签 收调解书的,不影响调解书生效。
调解一定要查明事实吗?
不过,法官发观双方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已没有刚开始时强烈, 感觉到已有了调解的可能性。为避免调解过程中出现双方 言差语错生出摩擦,导致调解失败,法官决定采用单方调 解方式进行。同时由院长、分管院长出面分别向双方辩法 析理,做思想工作,终使双方表现出接受调解的诚意。
但由于该案事实难以查清的症结,法官只能根据已查明的事 实以及双方基本能够接受的条件,提出一种折衷解决方案 供当事双方参考。既照顾当事双方情面,让他们均有台阶 可下,又能让案结事了,不再费时费力地固执已见。这种 在特殊案情下,经法官“搓合”,让当事双方自愿作出让 步,合法处分权利的方法,法官们称作“模糊调解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