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港新海港区配套用地填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二〇一六年八月目录一、项目概况 (1)二、评价内容 (2)三、项目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 (2)四、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结论 (3)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6)六、环境风险事故影响评价结论 (8)七、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建议结论 (9)八、综合结论 (9)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海口港新海港区配套用地填海项目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它北隔琼州海峡与大陆相依,东面和南面为浩瀚的南海,西面为一衣带水的越南。
新海港区位于澄迈角以南的浅湾—新海湾内,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陆路距海口市21km,项目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本项目为海口港新海港区配套用地填海项目,具体包括护岸施工和吹填造陆两部分工程内容。
本次填海工程新建护岸总长度约1704.1m,填海面积约49.4公顷,对场地围闭后,采用吹填海砂的方式形成陆域,工程设计填海高程6.0m,设计吹填标高6.5m、吹填工程量约474.80万m3。
项目护岸建设所需石料经市场外购,吹填砂料取自20km 外的马村港三期集装箱码头港池疏浚土。
项目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
本工程总投资43064.57 万元,环保设施投资2279.78万元。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2.12%。
图1 工程地理位置图图2 项目平面布置图二、评价内容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本项目工程类型属于填海工程,工程内容中包含填海造陆(护岸建设、吹填工程)工程内容,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态环境、水文动力环境以及环境事故。
另外,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为可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
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见表1。
表1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三、项目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项目建设符合《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符合《海南省“多规合一”海洋生态红线区规划》、《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等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四、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结论1、海域水环境2014年10月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工程附近海域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监测评价海区内各监测点透明度、悬浮物浓度均较好,溶解氧含量较高,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硫化物、无机磷较低,其中大部分站位活性磷酸盐未检出;各监测站位化学需氧量变化不大,最大值为0.193mg/L,最小值为0.56mg/L,表层油类及无机氮最大值分布为0.033mg/L及0.105mg/L,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各监测站位的汞和铬均未检出。
铜、铅、镉、锌及砷的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2015年4月监测结果显示:各站点监测因子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磷、无机氮、锌、铅、镉、汞及砷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监测海区整体的石油类含量较高,其中位于秀英港港口航运区、海南岛近海农渔业区、新海秀英港特殊利用区、海口市西海岸旅游休闲娱乐区及马村港港口航运区部分站位油类含量接近或超出了第一、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界限值,所有站位均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位于海口市西海岸旅游休闲娱乐区6号站及位于新海秀英港特殊利用区8号站的石油类测值不符合功能区要求。
石油类不符合功能区站点位于航运区或者离岸较近,调查海域有相当多的船只来往,包括渔船、大型客运船、火车轮渡粤海铁和大量游艇等,引起调查海域石油类含量较高,同时部分岸线开发力度较大,部分站点受海口湾生活污水的排放影响较大。
2、沉积物环境2014年10月监测结果显示: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汞、砷、锌、镉、铅、铜、和铬均未出现超标现象(《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规定的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2015年4月监测结果表明:各测点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汞、砷、锌、镉、铅、和铬均满足足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位于秀英港港口航运区1号站和位于新海港港口航运区9号站位的铜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其余各站的铜含量均满足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所有站位的沉积物质量均满足所在功能区的海洋环境要求。
3、生态环境2014年10月生态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门54种(属),以硅藻占多数。
各站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90.02×104ind/m3,密度的变化范围很大。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类明显,以隐秘小环藻(Cyclotella cryptica)为主要优势种,平均细胞密度168.40×104 ind/m³,占总密度的73.61%。
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阈值、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很低。
浮游动物共有9类38种(属)。
其中,桡足类最多,有12种(属)。
桡足类的无节幼体为该海域的第一优势种,平均密度为16011.46ind/m3;该水域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丰富度指数平均数和均匀度指数一般。
底栖动物共采获8个生物类。
其中线虫分布最广,出现率达100%;蟹和轮虫分布最少,出现率仅有9.1%。
各站位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湿重为13.98g/m2和栖息密度为19.61 ind/m2。
该区域的底栖生物优势类为线虫、涡虫、寡毛。
该海域各站位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84,均匀度平均值为0.52,丰富度平均值为0.53。
3个断面共采集到潮间带生物11类。
其中线虫作为第一优势类分布最广。
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湿重为60.32g/m2,总平均密度为33.88ind/m2。
调查断面潮间带生物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31,平均均匀度指数为0.51,均丰富度指数为1.09。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仔鱼5个种(类),平均密度为0.1356尾/ m3,其中石斑鱼作为第一优势种为0.264尾/ m3,出现率为64%。
鱼卵平均密度为0.32粒/ m3,仔鱼密度平均密度为0.34尾/ m3。
12个站位采集的仔鱼种类平均2.25种,位于海口市西海岸旅游休闲娱乐区6号站和位于新海港港口航运区9号站位采集的仔鱼种类最多为5种。
12个站位游泳动物调查的渔获量为435.50kg,捕获种类经鉴定共有72种,共有游泳动物46科72种,其中鱼类为36科55种,甲壳类为4科11种,头足类为3科4种,贝类为2科2种,游泳动物平均生物密度优势种(Y≥0.02)共8种,游泳动物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77,游泳动物的平均均匀度为0.12。
各站位游泳动物质量渔获率为(5.24~90.57)kg/(网·h)、尾数渔获率为(918~7181)尾/(网·h)。
平均质量渔获率为34.97kg/(网·h);平均尾数渔获率为2707尾/(网·h)。
2015年4月监测结果显示:浮游植物主要为硅藻和甲藻,共鉴定到25属71种,优势种类主要为热带骨条藻,特别是位于秀英港港口航运区的1号站位几乎全为热带骨条藻,其细胞丰度达22346.37×104cells/m3,占该站位细胞总量的99.61%,富营养化迹象明显。
1号站位附近有海甸溪、鸭尾溪、龙昆沟等多条排污水道,陆源污染物的输入可能是造成该站位热带骨条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
除热带骨条藻较多的1号和位于海口市西海岸旅游休闲娱乐区6号外,其余各站位浮游植物种间比例较均匀,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
浮游动物共有10类37属44种,不包括浮游幼体及鱼卵与仔鱼。
其中,桡足类最多,有20属24种,水母类有8属8种,毛颚类有1属4种,被囊类有2属2种,端足类、多毛类、腹足类、介形类、十足类和枝角类有1属1种;另有5个类别浮游幼体和若干鱼卵与仔鱼。
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98.64ind/m3,平均生物量为3.05mg/m3。
肥胖箭虫为该海域的第一优势种。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平均为3.31,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84。
底栖动物共采获8个生物类别中的54种,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32.63g/m2,平均密度为151.85 ind/m2,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33,均匀度平均值为0.21。
5个断面共采获3个生物类别中的9种潮间带生物。
其中软体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有6种;其次为甲壳类,有2种;多毛类1种,无优势种。
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96。
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为201.22 g/m2,平均生物栖息密度为102.7 ind/m2。
调查海域鱼卵仔鱼共有7科9种,其中,笛鲷科与鰺科最多,各有2种;狗母魚科、鯡科、大眼鯛科、羊魚科与裸頰鯛科均1种。
鱼卵平均丰度为32.08 ind/100m3,仔鱼平均丰度为17.29ind/100m3。
鱼卵优势种类有:長鰭鰺、大眼鯛、四線笛鯛、真鰺。
该水域鱼卵多样性指数较低,,平均为1.35。
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41。
共有游泳动物32科41种,其中鱼类为23科30种,甲壳类为5科6种,头足类为1科2种,双壳贝类3科3种。
游泳动物平均生物密度优势种(Y≥0.02)共8种。
游泳动物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43,游泳动物的平均均匀度为0.79;平均质量渔获率为5.35kg/(网·h),平均尾数渔获率为44尾/(网·h)。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平均现存尾数资源密度为1236尾/km2;平均现存质量资源密度为105.51kg/km2。
监测海域的海洋生物体中的金属类和石油烃的含量均较低,所有站位的海洋生物体质量均满足所在功能区的海洋环境要求。
调查期间未发现国家级及省级保护动物,工程海域无珊瑚礁分布。
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1、水动力、冲淤环境由于工程程区处于南部新海港区工程、东部海航临时码头工程形成的回流、缓流区内,因此建设对附近海域潮流影响范围不大。
涨急时刻,海航临时码头以西流速基本减小,其中流速减小0.05m/s等值线西侧最远至人工岛西600m,位于新海港区SW—NE段防波堤中部经线附近;东向仅到海航临时码头,在人工岛西北至北部边线距人工岛基本小于100m。
落急时刻,海航临时码头以东水域流速基本无变化,工程弧形边缘北部顶点以西水域流速基本无变化,只有工程弧形边缘北部顶点以东与海航码头工程之间水域流速略有增加,最大增加值0.015m/s,流速增加0.01m/s等值线等值线面积约0.01km²。
工程实施后,海航临时码头西北向水域最大冲刷厚度为0.7m,冲刷厚度0.4m 等值线面积0.26km²。
淤积发生明显区域为新海防波堤东段与海航码头引堤中部围城近岸水域、海航临时码头平台近区及东部水域,新海港区防波堤外侧近堤水域基本为沿堤淤积,淤积北部至人工岛边缘西北部;新海防波堤东段与海航码头引堤中部围城近岸水域淤积最大厚度为0.4m;海航临时码头平台近区淤积范围较小,基本为近区,东部水域最大淤积厚度为0.3m,淤积0.2m等值线面积0.037k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