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商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设计15894

工商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设计15894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付照初专业:工商管理学校:西华大学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市场化的基本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但由于很多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直存在很多障碍。

本文在阐述了中小企业的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四类,一是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不足,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三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四是中小企业部管控中存在问题,由此分析了出现上述障碍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相关建议。

目录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目的1.2研究意义1.3 中小企业发展的文献综述1.4 研究容第二章中小企业概述2.1 我国对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2.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2.3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第三章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面临的主要障碍3.1 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不足3 2 中小企业融资难3.3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结束语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目的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作为经济市场化基本力量的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从数量上讲,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新增就业机会的比例来看,80%来自中小企业,从产出规模上讲,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60%。

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小企业一直比较缺乏良好的外发展环境,对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还缺乏系统和成熟的研究。

因此,如何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2研究意义1.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一套总体设想,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蓝图,是从企业全局出发而做出的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活动纲领。

2. 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向导和成功的边界。

君略顾问在对数家客户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取得成功的企业,其运营管理行为均有意无意之间符合其战略意图,且成功度越高的企业,其总体的战略规划的目标则越清晰明了3. 构建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发展体系是企业追求最高境界的战略管理。

近年来国关于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战略术语,可以归根结底一句话,是否拥有核心能力!1.3 中小企业发展的文献综述1 基于互联网中小企业国际化对策研究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3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4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面临的障碍5 中小企业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6 中小企业集群式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7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国际化途径分析8 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研究9 我国中小服务企业的国际化思考10 构建跨国战略联盟实现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11 中小企业国际化路径探析1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1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竞争力问题研究14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15 中小企业国际化与知识及其网络16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研究17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18 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中的跨文化管理19 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20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探讨1.4 研究容1.合伙人不对劲——不敢王左断臂。

2.急着成立分公司——盲目扩。

3.选错了生产、销售与研发的地点——疏忽地理优势。

4.踏出混乱的第一步——仓仓促促营业。

第2部分容是:5.过于乐观——强咽吃不下的饭。

6.差劲的信用规划——硬着头皮自己记帐/周转资金不足。

7.漠视财务上的数据——指标亮起警示红灯。

8.追逐时髦管理论点——又想[开明],又想[人本]。

第3部分容是:9.漫无节制的外库存——只要东西没卖,都是废品。

10.选错广告对象,缺乏广告创意——宣传效果何在?11.过度服务,过度促销——利润成长率其实有一个拐点(反曲点)。

12.淹没在混乱的市场竞争中——没学会多走一步。

第4部分容是:13.过分依赖关系与运气——划地自限。

14.与消费者对抗——你如何预期及化解客户的投诉与不满?15.忽略了公司理财——不会维持收入,不会出售事业,不会兼并别人。

16.事必躬亲或多头马车——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一片混乱。

放弃一切努力——必要时就是要马上结束,宣告破产第二部分中国、美国、日本企业在管理上的比较与探讨第5部分容是:·企业文化与经营哲学·行销策略与行销制度·生产策略与工厂制度第6部分容是:·财务观念与财务管理·用人哲学与人事制度·研发策略与技术管理第7部分容是:·策略规划与操作实务·组织设计与组织发展·沟通模式与人际关系第8部分容是:·部控制与考核制度·员工激励与领导统御·未来展望与长期目标第二章中小企业概述2.1 我国对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来划分企业是因为在经济学上,人们之所以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区别开来,除了规模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经营行为上有着许多与大企业不同的鲜明特征。

在我国,建国以后曾对企业进行过多次分类,长期以来,中小企业是按照企业的规模划分的。

1962年,国家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划分企业类型。

具体标准为:职工人数超过3000人的企业为大型企业,在500-3000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在500人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为了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我国在1988年发布了《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划分标准》,按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作了分别的划分,将企业规模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两类)、中型(分为中一、中二两类)和小型四类六档。

当时中小企业一般指中二类和小型企业。

1999年,我国又对企业类型进行了重新分类,对原标准作了修改,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出于政府宏观管理的需要和不同目的管理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整企业分类标准应该是正确的,但在政府实际扶持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不要混淆了按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划分标准所分类出来的“中小企业”与要加以扶持和大力发展的“中小企业”,这二者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现在各省市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纷纷设立地方中小企业局,专门负责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

为维护有效的市场竞争,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和保护,但在政策上采用扶持、发展“中小企业”这一表述,必须注意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并确定科学的分类标准。

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真正的含义绝不是泛泛地指扶持和发展一般的中小规模企业,是指扶持、发展在市场上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有效竞争十分必要的、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等有外部负效应的中小企业。

这样,要加以扶持和大力发展的中小企业的标准可参考国家标准,与地方具体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重点相结合,而不要照搬。

不可盲目攀比企业发展规模。

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在经济规模上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必须大规模生产,才有经济效益,才有竞争能力。

切不可为了吸纳劳动力就单纯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全面作出比较、评价。

一些花色品种繁杂、地方、民族特色突出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生产,应积极发展。

要以大企业产品为主,重点发展那些为大企业生产零配件的“小而专”、“小而精”的专业配套厂,这不仅可以使中小企业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的竞争能力。

要严格坚持“科技优先”原则,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升级。

如果为了多就业而降低技术、质量要求,不注意技术水平的提高,反而会增加中小企业自我发展和就业的困难。

从企业规模上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致包括: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它们相互之间又有一些交叉与重叠。

这是我国经济成分多元化的特色,也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界定中小企业时要注意产权模糊这一深层次问题。

要紧扣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地对待不同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

对于效率低下、不符合国家改革方向、不利于行业有效竞争甚至严重污染环境的中小企业不仅不予扶持,反而关闭;但对那些体现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企业要大力发展。

2.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充实。

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中小企业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1、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

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从企业的从业人员规模看,2001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50人以下的小企业248.5万个,占82.1%,比1996年增加46.1万个,增长22.8%;1000人及以上的大企业1.9万个,占0.6 %,比1996年减少0.2万个,下降10.5%[③]。

200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计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4%以上,其中个体工商户3800多万户,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中小企业430多万户[④]。

仅从数量上可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同样也反映了一个国际性规律,在国民经济中如“汪洋小船”般的中小企业存在的客观性。

2、中小企业是经济成长的支持力量。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28%[⑤]。

这说明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

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和服务价值已经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了我国税收总额的50%左右;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⑥]。

另外,我们再来看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根据资料显示,单从工业上来看,2001年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8.61%;而2002年省国生产总值的约45%来自当地的个体私营经济,而个体私营经济的主体就是中小企业[⑦]。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3、中小企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8年为53.57%,2007年增加到69.37%[⑧],可见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这当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此来发挥他们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中小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之一。

相关主题